给时间以生命——我的学年总结
“把生命交给时间”,这里面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积极的享受,因为在这个学年结束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有很多平时没有的快乐感受。
这种感觉来自于对自己有了更准确的定位。
优势:
1.课堂设计能力强,新颖有趣,吸引学生参与;
2.善于给学生成长的平台,以人为本,坚持“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3.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善于写教学经验文章和教学随笔,能把实践提升到某个理论。
5.行动力强,喜欢做一些小的研究。
缺点:
1.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支持课堂教学;
2.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上升为教学论文需要一定的过程;
3.把握课堂数学的本质需要进一步强化学习;
4.从老师的角色转变为学者型老师需要一些磨炼。
机会:
1.团队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一些项目的学习和体验;
2.单节课教学,更多精力参与研究;
3.更多输出平台,提升专业成长。
威胁:
1.学生性格丰富,需要更加智慧地相处;
2.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和学校有冲突,如何加强追求。
这种感觉也来源于我自己的实践。事情只有做完了才叫做事情。
有人说,要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最重要的是一种感觉。有人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包括数感、量感、形感和空间感。也有人说欣赏一个人从颜值开始,尊重才华,契合性格,比善良更长久,最后以人品结束。回想我这一学年走过的路,也符合我从上面模仿的一句话:当老师,始于数感,尊于量感,契合于形感,长于空间感,终于质感。
首先,从数字的意义出发,数据中的路径
这个学年,如果要用数据说话,应该是有史以来最美的一年。
(1)阅读:虽然现在不能以阅读量论英雄,但必要的阅读量应该还是有的。以下记录是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书籍。
1.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玩游戏、学习数学的(下册、下册、总册)***4本书当然,正是因为加入了新老师,才有了这样的学习动力。
2.精读: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儿童人格教育,学习蔡元培当校长,大教学论,学习华为,学校课程建设与反常识***7本书。
3.选择性阅读或重读:美妙思想的诞生,剑桥科学学习手册和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2)微课制作:六次独立制作三节,指导三节制作,包括配套预习单。
(3)编写教学参考:这些事情都是在团队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1.学业能力表+学业能力表使用说明+课件:5班和5班***16,目前等待出版。
2.教案+课件:5班***16,贴在小对勾教育圈网站上。
(4)码字:写作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一天不写,一切都会很无聊。
1.课程打卡:两门课程都坚持每天打卡147天+136天,每次600字以上,总计约17万字。
2.课程作业:9遍+6遍,共6万字左右。15次作业,9次优秀(每次作业有10人左右被评为优秀)。
3.日班坚持1000字:我已经坚持了646天,偶尔会用到课程打卡的字,大部分是单独写的。目前已经积累了90多万字。
4.独家文章:主题征文大赛、课题研究、微课等5篇,约2万字。
5.发表:3篇文章,均发表在《今日教育》上。目前,有必要在纪律方面下功夫。
(5)其他:上课次数、线上授课、每天8000步等。都可以用数据量化。这是日常,就不一一列举了。
数据可以展示一些成长路径,有说服力,但人不能只躺在一堆数据上说话。
第二,尊重量感,上课观察。
从数学上讲,量感是对各种物体的尺度、程度、速度的视觉或触觉,是对物体的大小、数量、长度、粗细、方圆、厚度、重量、速度、紧密程度的感性认识。而我想说:一个老师对课堂的认知,包括知识的深度,学生思维的速度,对课堂起伏的感知,各种认知,是最重要的量感。在这些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认知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重视学生的代表性
关注学生的前经验,要求关注学生表征的形成和学生经验的迁移。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有意识地进行这项研究。
案例1从正比例到反比例之路(略)
(2)让实践活动落地。
被宋亚南老师实践的数学课所吸引,他们的数学课总能精彩纷呈,总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那是因为课堂是开放的,立体的,移动的。特别是本学期复课后,这一期的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做了两次,一次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度和体积的关系;一个是做校园规划。制定校园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完成这个任务,也发现了孩子的一些特点。
案例2理解圆柱体的侧面积不变时,圆柱体体积的变化趋势(略)。
(3)知识树和脑图展示
还是宋老师启发的,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1.制作知识树
在新知识中,比例的认知更适合做“比例树”。
案例3比例树(略)
2.知识脑图
在做脑图之前,有必要做好铺垫,尤其是对于经验不足的孩子。
案例4复习图(略)
当然,仅有以上操作显然是不够的。影响课堂的各种因素都需要掌握和了解,这样才能观察师生的成长。
对我来说,还是要在这些“量感”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沉淀自己的教学。
第三,适合个体中的形式感和欣赏感。
一切都是有形的,只是这个形状很不一样。作为老师,你需要对班上的学生有尊重感、亲切感和成就感,所以你不会想把他们都培养成你喜欢的三角形或者圆形。
“让孩子做自己”是教师应该坚守的职业职责。
所以我的笔触和我的思考更多的是针对我的学生,带着欣赏的视角和鼓励的元素,让他成为自己。
这个学年,我自己做了一个题目:给班里44个孩子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这就需要我对班里的44个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空洞和偏颇。
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充满挑战。为了写他们,我用心收集素材,创造与他们交流的机会:写分享书,课间观摩,一对一聊天互动问答等。,并在720度享受他们的每一个孩子。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和孩子打交道,充满了快乐和惊喜。父母的反馈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只有爱和欣赏,才能让孩子热爱这个世界。
我获得了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
第四,长于空间感,在合作中成长。
没有人是独立存在的,需要一定的空间和环境来安放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如果你想在这个空间获得更多的快乐,你需要有团队合作的能力。
(a)用身体引导* * *
1.童夏渡吧是一个学生,目前有20个成员,刚刚过完6岁生日。生日会上,我做了一个20分钟的阅读和写作分享。平时的活动,两周一次的阅读分享,需要打理和带领,多想想自己有什么智慧可以分享,有什么可以借鉴,不遗余力的带领,也想着培养新人接班,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2.童夏巴是个写作体,每期人数不确定。本学年* * *开展了四次活动,一次挑战21天,三次挑战7天写作活动。有改革的空间,但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参与团队合作
1.团队表演者:这一期区里举办数学教师技能竞赛,各校选人成队。我的任务是负责手稿的最后润色,包括它的标题和框架。
这种活动需要我全程参与,到最后我会发力。幸运的是,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初试和复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
2.团队支持者:数学组网络培训活动结束后,安排老师写案例或论文,进行评比,最后我给老师们做微课。我欣然接受,全心准备,结合这篇论文的写作情况,理清了一些认知。我的文章得了一等奖,微课好评。
3.光照:本学年,外出授课2次,校内授课3次(针对外教)。即使有经验,也是在团队的指导下获得的。
第五,最后质感,时间有生命。
综上所述,我想用这个公式来表达我的收获:
一定的数感+多重的量感+个体的形感+合作的空间感=丰富的质感。
这样的时间是活着的。这样的人生旅程一定要有质感。
因为事情做多了,不再害怕做事;因为想的多了,所以不再害怕思考;因为我读了更多的书,我不再害怕迷失;因为我写的字多了,我不再为写作发愁;因为课多了,我不再为上课发愁;因为我认识了更多的学生,我不再害怕和他们打交道...
李镇西说:对待教育有三种态度:把教育当作饭碗,把教育当作事业,把教育当作宗教。在现实世界中,是“山里的女校长——张贵梅”把教育当成了宗教。她说现在的状况是“用生命换来的”,很高尚,很伟大。我在深深敬佩的同时,也只能践行“以教育为业”这句话,但这并不妨碍我把生命交给时间。
未来,我们需要以更多的智慧和一心一意的态度去做教育教学,与同事和学生真诚相处,向内成长,不断学习,释放生命的活力和多彩。
因为,时间总是需要生命的,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