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辉的论文

上海和香港大学生的竞争力

浸会大学三十多名学生参加了为期四周的“大都会体验上海’98”交流实习,亲身体验了沪港两地的竞争力。大多数学生认为香港大学生的竞争力不如上海大学生。7月,这些学生前往上海多家工商机构实习,体验当地社会文化和工商运作,并与上海同济大学师生交流。

听听下面同学的感受。首先是语言能力的比较。“上海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挺高的。普通话比很多香港大学生好很多,上海人也是。有些人还学习第四种语言,比如日语。”HKBU中国贸易署的谢说。交流团团长张广梅深有感触地透露:“我为以上海基督教青年中心为中心的会员和外教做翻译,但本地会员大多都有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翻译需求。”上海的大学生英语水平有多好?HKBU政治与国际关系系学生管忠贤对此分析道:“他们有很强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但听说能力较弱。”然后比较两地大学毕业生在职学习的好学程度。信教学生许深有感触:“我实习的上海东方商厦,80%的员工都利用晚上进修。有个上海的朋友曾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我在香港读完大学一般不去深造。”何也是中文系的学生。她认为上海人非常勤劳。她进一步补充道:“上海人明白,他们必须努力进步,否则就会被淘汰。”许解释说,上海人会居安思危,坚信要想升职就要有个度。薛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她去了上海后,被上海人好学的态度感染,打算工作一两年后读个硕士。

另一方面,香港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似乎比内地人略胜一筹。这群浸会学院的学生普遍认为个人在人事上比上海人更积极,市场感更敏锐。香港人普遍有很强的商业意识。此外,他们还觉得上海人在外貌和举止上不如香港人。毕竟香港近几十年的发展比上海更国际化。

三言两语,关于上海和香港的对比,很难下结论。但有两件事是肯定的。第一,上海大学生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民族精英。目前香港入读大学并不太难。大概两个预科生有一个能成为大学生。第二,城市的驱动。上海市民对上海的发展很有信心。单看浦东的魄力就能看出来,但香港人对香港目前经济环境的信心仍有待提高。

评论:这是一篇刊登在香港报纸上的说明文字。光看标题,就能捕捉到主要信息:文章的对象是沪港大学生竞争力;使用的解释方法主要是比较法。

看到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适者生存”这句格言。“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这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动力。我们有幸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引入竞争机制。竞争的机制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引入了竞争机制的单位才会充满活力。

每一届奥运会,运动员都会打破世界纪录,这是竞争的结果,是竞争促使运动员挑战极限,创造辉煌。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缺乏竞争的劣势。在一个集体中,如果我们做的多做的少,做的好不好都无所谓,那么这个集体就是一个瘫痪的集体。

竞争意味着机遇和危机。有的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有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企业兴衰的关键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人的思想、勇气、智慧和才能的竞争。

如果写议论文,可以写竞争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竞赛应遵守公平原则和职业道德。如果我们写一个记叙文,我们可以从小处看到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