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学的形成
在中国,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随着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即音乐教育活动的雏形。据史书记载,在商朝以前,就有成俊、哲宗等音乐教育场所。在周代,举行了大规模的音乐教育活动。据李周介绍,全国共有1463音乐教育机构,由行政、教学、表演三部分组成。它的仪式和音乐教学有相当严格的程序。“十年,学音乐,背诗,舞“勺”;成年孩子(十五岁)跳“大象”,学射击;20岁就可以学礼了,可以穿衣服跳《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之后逐渐建构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视为音乐教育理论的先行者。
在西方,古希腊人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是当时儿童必须学习的内容。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在《理想国》(第五卷)中说:“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向灵魂灌输和谐,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他还说:“节奏与和谐可以创造身心的优雅,以及对具体形式的美的识别和敏感。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都强调音乐的道德伦理功能,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性格,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和方式来实现。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音乐成为“四艺”(算术、天文、几何、音乐)之一,是学校七门主要学科“七艺”(简称“七艺”)中较高层次的部分。
在此期间,基督教控制了教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人文主义,音乐教育也受到重视。特别是,新教学校和教区学校随着宗教改革而出现,学生必须学习音乐,没有音乐天赋的教师不具备教育者的资格。随着教派的划分,欧洲各国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其中的佼佼者是捷克教育家约翰·阿莫斯·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他致力于民族普通音乐教育,要求教学要直观、求实,并兼顾年轻人的心理。其代表作《论大教学》(1632)是系统论述全人教育问题的代表作。阿·雷耶(1601—1673)研究了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在1642写了《教学法》。按照这个规律,所有的孩子如果不会唱带花的素歌,至少也要学会唱素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让·雅克·卢梭(1712—1778)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改革。
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顺应和强化人性,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同样,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要求孩子只学习符合其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的曲调和歌曲。音乐教育者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德国教育家J . B . Basedow(1724—1790)采纳了这一思想,他的教学体系包括了音乐教育从基础课程到美学的所有领域。瑞士新人文主义时期的教育家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1746—1827)主张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使所有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教育。他第一次提出了让教育心理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认为,最好的教育是通过感官的参与来实现的。他呼吁教育工作者将音乐纳入学校教育,倡导声乐教学。瑞士教育家内格里(H . G . Nageli,1773-1836)和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弗罗贝尔(Fridrich Wilhelm August Frobel,1782-1852)等人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运用于音乐教育。着眼于育人的教育,内格里将音乐教育分为阶段(基础训练、实际演唱练习和艺术演唱)。
1810年,内格里的《歌唱教学论》出版,它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想与音乐基础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建立起了显著的作用。福禄贝尔是早期儿童教育的创始人。受裴斯泰洛齐影响,他重视游戏,教孩子唱歌。他认为不应该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艺术家,而应该让他们自然发展,理解和欣赏真正的艺术,1861年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幼儿园教育学》。19世纪上半叶,歌唱教学及其教学方法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大型音乐词典《音乐教育》(费德霍夫-柯尼希斯主编,卡塞尔1961年出版)统计,从1810到1845年,德国涌现出30种歌唱教育(学习)方法,如乐谱歌唱、声辨歌唱等。当时的教学非常重视基础性、阶段性和整体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纳托尔(B . C . L . Natorp,1774—1846)的音乐教育观是以裴斯泰洛齐的思想为基础的,他追求教育、教会、文化和社会的目的。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哈尔尼·施(1787—1864)理性地把握了歌唱教学的目的和方法,要求“发自内心地歌唱,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深沉的情感波澜”。19年底,德国“普通”学校开始改进或创新音乐课程。
音乐学和教育学作为音乐教育学的母体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都始于19世纪。德国音乐家F·克里斯桑德(1826—1901)在1863年编纂的《音乐学年鉴》被认为是现代西方音乐学的起源。另一方面,德国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1841)在卢梭教育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教育的科学基础,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公认的近代第一部教育学。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其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音乐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非常相似,都经历了“教”——“教”——“教”——“教育学”等阶段,才形成了最初的“教育学”格局。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形成时间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音乐教育研究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国外几个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及其教学方法(如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并广泛传播,对各国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和音乐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21到1927,德国艺术教育教学中心研究所在柏林等地举办了七届德国学校音乐周,成功建立了音乐教育家与教育家、心理学家与音乐家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学术工作,加强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作品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34最新音乐教育学(日本流行教育出版协会出版)。本书针对有科学背景的音乐教育学,做了实验性、理论性、历史性的阐述,从教材论、方法论、受教育者论等方面展开,给人更多的启示。美国瑞典音乐家、心理学家海滨(C E海滨,1866—1949)1912在美国音乐监督者全国会议上阐述了音乐天赋方法的海滨措施,发表于1919。其他音乐能力测试,如夸尔瓦瑟-戴克马、德雷克、温恩和本特利测试,也被采用。1931年,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斯·L·默塞尔和玛贝尔·格伦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问世。这是一部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观点指导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专著。其研究内容广泛,观点新颖,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