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论文。

以下是会议论文,请参考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

中国经济改革学会副会长杨启贤教授

今天我讲两个问题: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当前的改革形势。有些观点纯属个人观点,供同志们学习参考。

一、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自2000年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可喜变化,总体形势是比较好的。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长止跌回升。90年代初,中国最高年经济增长率超过14%。由于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从1993下半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速度下降,几乎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最低到1999年7.1%。自2000年以来,这种放缓趋势得到逆转,前三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8.2%,比去年全年高出一个多百分点。

2.内需全面回升。针对几年来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政府从1998开始增发国债,扩大基建投资。增加员工收入,增加假期天数。实施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内需的恢复。2000年6月5438+0至6月5438+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加快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加快4.9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自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从1到11,同比增长33.4%,其中出口增长30.1%,进口增长37.4%,均比去年同期增速高20个百分点以上。4.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0年6月5438+0至6月5438+01,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1.4倍,亏损减少16.3%。

5.通货紧缩有所缓解,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从1997下半年开始,我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居民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8%,1999年为1.6%。2000年这一趋势基本逆转,从1到11,涨幅0.2%。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4%。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也表明我们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缺点是目前经济增速有所回升,这是受政策影响的。外部性影响较大,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阻碍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发行500亿元国债,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销售强劲;再加上乐观的国际经济,出口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加上去年第四季度的低增长基数,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增速可能达到8%,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可以全面完成“九五”计划,五年平均增长率超过8%,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人均超过800美元。

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纲要。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具体方案,将在明年初召开的全国人大上通过后实施。其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是:

1.坚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求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即年均增长达到7.2%左右,第一个五年可能略高,第二个五年可能略低。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经济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实施西部大开发,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逐步解决长期城镇化水平低的问题,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快速持续发展。

3.深化经济改革,搞好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重点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同时,我们将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不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面临着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把吸收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逐步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抓紧清理、修改和完善有关经济法规,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范和中国国情的涉外法律体系和外经贸制度。

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有更大的发展。

第二,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从1957开始的。当时主要是关于在行政权限上的放收收入和调整隶属关系。虽然探索了二十年,但由于方法不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改革开放后,总结经验后,我认识到主要还是要解决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很多弊端。我提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比重,减少计划比重,使改革一步步向前推进。但社会主义能不能是市场经济,能不能是商品经济,理论上有争议,改革不可能大步走。直到90年代初,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在此之前,很多同志还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是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就这样,这个理论问题终于在1992的党的十四大上被突破,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该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明确规定,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改革的第一个方面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可能是市场经济。而且这个市场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市场,还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竞争的市场。它不仅仅是一个商品市场,而是一个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市场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可以说是经济改革的最大进步。商品市场现已基本建立。因为没有市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是国家定的还是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浮动的。如果是国家规定的,那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不能简单的以有没有东西卖来衡量市场。以前东西卖的时间长,甚至在最困难的时期。有些地方甚至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展示,但这不是一个真实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的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变化是相当大的。比如,改革开放前,95%以上的消费品价格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95%以上变成了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过去几乎100%由国家计划确定,现在大约80%(有人说85%)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完全放开价格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哪个国家完全放开。有几个价格,比如公共设施。总的来说,能源价格仍然应该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法上应该有所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资本市场,一个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还是很大的。资本市场的衡量标准是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还没有。劳动力市场的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就业和工资基本已经市场化,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进入市场。

改革的第二个方面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市场能否运行好,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否适应市场。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已经基本适应市场经济,所以发展得又快又好,是当前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虽然国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困难还是很大,影响了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改革的第三个方面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建立新的宏观调控手段;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过去,宏观调控措施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控制的方式。市场经济不能采取直接调控,而要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些是强制性的,我们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在宏观调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和机构的精简。职能转变进度比较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以前分配都说是按劳分配,其实是平均主义分配,铁饭碗,大锅饭。现在理论上明确了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也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利益就有可能分配,没有利益就没有什么可分配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按劳分配应是主体,但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也应参与分配。目前正在推进这些方面。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能否实现合理公平的分配,能否保证社会稳定,能否维护人民团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说明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正是因为改革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也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很快,有的进展很慢。比如在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面貌在建立和进步之后是无法改变的,而且还影响到其他的改革,比如金融制度和劳动制度的改革。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的组织形式有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转让和退出一部分;一个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改制。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国企改革进程完全可以加快。从目前的进展来看,调整股权结构比较快,按照规范的公司制进行重组比较慢,因为对于如何做好规范的公司制重组,包括如何实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我们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成熟经验,可能还有一个探索的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最关键的是加快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即精简政府机构、转变职能。现在大家比较注重机构精简,但是职能转变不太理想,往往是控制企业,控制经济的一种形式。比如以前计划经济是靠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的,现在这方面真的很少了,指令性计划也不多了。但是很多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想尽办法制造各种审批事项,什么都要经过他的审批。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大部分审批项目都取消了。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下去。而且审批经济的透明度比计划经济差,可能带来更多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所以职能转变一定要彻底,一定不能把原来的规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影响和制约了国企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下岗职工分流,但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不难。例如,中央政府去年公布了退休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共医疗制度改革方案。这些计划都很好,但是很难实施。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的社保基金债务无法解决。据说这个债务至少有3万亿,真的很难解决。但是,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我们必须找到快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落后的主要是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等方面。我们必须下决心加快这些方面的改革,使之与其他方面的改革普遍联系起来。因为制度就是制度,作为一个体系,应该是规范的,互相大体平衡的。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混乱现象就难以解决,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就难以根除。而且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会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让各方都能依法办事,这对于市场经济的推行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改革,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