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对劳动异化的“异化”
黑格尔的异化包含着辩证的因素。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绝对理念作为异化的主体,它先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因为主体是在自身内部矛盾的力量下自我发展的过程,绝对理念首先异化为自然,然后在发展中被抛弃,回归到绝对理念本身,这是一种精神异化;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他不满足于用人的意识来解释历史的观点,他想象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劳动。但马克思在评价黑格尔时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把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把握了劳动的本质,把客观的人、现实的人因而也是现实的人理解为自己劳动的结果。”由于所处阶级的局限,他只看到了劳动积极的一面,而看不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给劳动者带来苦难的消极一面。他把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自我生产过程抽象为精神的自我生产过程,这就是抽象劳动。
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在伊壁鸠鲁那里,“由于质量,原子获得了与其概念相矛盾的存在。”“现象世界”是“完整的原子从自身概念中异化出来”的产物。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能被理解为现象,也就是本质的异化,本质的异化本身在它的现实中再现为异化。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接触大量现实的社会问题,需要对现实的法律和经济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马克思自己现有的知识,尤其是黑格尔所信奉的哲学思想,并不能说明“国家和法实际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物质生产和市民社会的产物”。按照黑格尔认为国家和法律是“理性”和“自由”的体现的观点,国家和法律应该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书报审查令”制度扼杀了人民的出版自由。在《盗林法》中,森林所有者“占了上风”,但国家和法律却成了为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这在黑格尔看来也是一种异化。正是异化的现实否定了国家的理性本质和法的自由本质,这超出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框架。这一时期,马克思接触了费尔巴哈哲学,开始受到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