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税论文摘要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收了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落实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当前,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第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了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就是两败俱伤。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则违背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增长,甚至制约一些行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毁林开荒、草原过度放牧、陡坡种粮是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和生态服务的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浪费以及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第三,经济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后代人的需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环境改善条件和资金支持,很难保护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总而言之,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发展。

二,当前中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制定法律,设立机构,逐步加大投入,加强重点区域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形势严峻。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2003年废水排放量达到460亿吨,其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为654.38+0333.6万吨,超过环境容许量68%。城市垃圾产量接近每年654.38+0.4亿吨,处理率只有54.2%,无害化处理率更低。工业危险废物产量约为每年654.38+00万吨,654.38+0/3未得到安全处置。

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五类,一类是源头没有任何污染的最好的水,三类以上可作为饮用水源,最差的五类可用于农业灌溉。2003年,七大水系407个监测断面中,只有38.1%为ⅰ至ⅲ类水,29.7%为ⅴ类水,即近1/3的水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可见污染之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级标准空气质量最好。长期生活在超过三级标准的大气中,会伤害身体健康。2003年,有监测数据的34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标准为二级以上的城市有142个,占41.7%。超过三类标准的城市有91个,占26.8%。

当前,新的环境问题凸显,环境污染复合化、压缩化,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我国江河湖海有机污染依然严重,以氮、磷为主要污染物的湖海富营养化再次出现。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源中检测出许多微量有毒有害化合物,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空气中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污染一直没有解决。由于大城市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其带来的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加重。除了空气和水污染,土地污染也日益突出,直接影响食品安全。二手车和家用电器造成的污染也成为新的环境问题。放射性污染的威胁也在增加。中国有60000多个放射源,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仍有数以万计的废弃源没有得到妥善收集和储存,几乎每个月都有放射源被盗,威胁着公共安全。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尤其是后者,目前仍在扩大。森林生态系统呈现量增质减的局面,草地退化面积大且严重。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尤其是在北方。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下降,湿地干涸,旱涝不断,损失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破坏十分严重,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部分已经消失,品种资源锐减,野生种源大量丧失,外来物种危害加剧。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国专家在90年代中期和2001年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3-4%。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发表的报告,中国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为540亿美元(以1995计算),占同期GDP的8%。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调查,西部9省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94亿元,占9省GDP的13%。从微观上分析,水污染导致饮用水和企业生产用水的处理成本增加;过多的污水用于农业灌溉,不仅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也降低了农作物的质量。今年3月,沱江因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违法排污受到严重污染,仅初步调查损失就达2亿多元。

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社会问题。在一些地区用土法冶炼金属给周围的人带来了疾病。中国和美国的一项联合研究证明,中国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影响了儿童的肺功能。世界银行上世纪末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城市每年约有178万人过早死亡,每年因空气污染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

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众来信来访呈明显上升趋势,企业与周边群众因污染问题经常发生尖锐矛盾。上下游水污染和跨境污染的纠纷近年来不断增加,甚至引发不同地区之间的冲突。法院审理各种涉及环境保护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呈上升趋势。

目前,中国已经签署和批准了30多个国际环境公约,这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我们的国际形象,与周边国家处理不好环境问题会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我国工农业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环保标准低,部分产品没有环保标准,直接影响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受到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发展经济入手。

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明确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的。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二要转变体制机制。经济体制的转型要符合市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规律。干部政绩考核不仅要考核GDP有没有增长,还要考核环境质量变化指标和环保法规执行情况。第三,要制定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包括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政策、鼓励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废物,到新的资源循环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强调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从国内外一些试点项目的经验来看,可以在企业层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中原材料的消耗,不使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或少排放废弃物。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或联合不同企业,可以利用彼此产生的废物,从而减少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生态省、生态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并向消费领域拓展,建立循环型社会。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究表明,国家发展有四种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加工资本(实物)和自然资本。如果经济增长中其他资本增加,自然资本减少,总资本可能会减少而不是增加。如果单纯用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能会导致不计成本地片面追求GDP增长率,忽视经济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力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干净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

要公开环境信息,宣传国家和地区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宣传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让人民了解中国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政府为此所做的努力。还要依法公布企业排污行为,发动广大群众和舆论进行监督。

应该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保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最强大的力量。要发动群众为环境保护建言献策,鼓励群众举报违法排污企业。要支持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的活动,支持和引导环保协会和环保志愿者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人们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发展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推广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政府应率先制定绿色采购政策,支持环保产品占领市场。

3.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

环境污染严重,某种意义上也是资源浪费。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环境污染严重,后期再治理恢复的道路。如何找到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一是靠机制和制度创新,二是靠科技进步。未来技术进步应更加注重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国际上有学者提出了四倍跃进的概念,即通过采用新技术,我们可以消耗1份能源或资源,创造4倍于现在的经济增长。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由于管理和技术水平落后,我国工业生产消耗的能源、水资源和部分原材料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的GDP约占全球的3%,而钢铁和水泥的年消费量分别占全球的25%和50%。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制定法律和各种经济政策,确定合理的资源价格,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发展静脉产业。

4.做好企业环保工作。

企业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完善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配套制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提高处罚标准,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应该有各种引导措施,激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努力实现双赢。要逐步实行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即生产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对环境有影响的产品的企业,要负责这些产品用后的回收和处理,能重复使用的,能作为资源回收的,不能回收的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5.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加大环保投入是关键措施。一方面,这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不经济。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投入是他们的自发倾向。为了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要加大投入,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城市集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特别是国家为了民族长远利益而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珍稀物种保护以及环境执法能力建设,都需要政府投入。除了政府加大投入,还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进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家还应探索设立环境税和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的可能性,为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可靠的资金渠道。

6.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许多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国际社会制定了几十个环境公约和议定书来解决这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这些公约和议定书的谈判以及相关项目的合作。一方面维护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正当环境权益,另一方面向外界介绍中国的环保工作,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影响,努力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国际交往中,有必要处理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中国很多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因为环境污染或者产品不符合对方的环保标准,被发达国家限制进口。一方面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环境质量要求,另一方面要通过外交手段消除发达国家刻意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本质上是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我们党和政府的选择是正确的,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通过各项具体工作认真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