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者的定义及特征分析(2)

网络围观者的定义及特征分析

这种无组织的聚集有时会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因为这种聚集中有很多“心理团体”。虽然围观者分布在网络的各个节点,“...成千上万孤立的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⑦。这些心理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渴望行动”,他们“形成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的统一规律支配”?哎?不正确。因此,网络围观者中的这些“心理群体”在面对同一事件时,往往会在心理和行动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也是网络围观有时会产生破坏性影响的重要原因。

情绪化并且可能具有破坏性。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虽然可以在意识中呈现,可以被个体感受到,但大多是自发的,个体很难控制由其引起的生理变化和行为。特别是当个体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时,“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种心理使他们的感受、思想和行为与他们独处时完全不同”?罗拉?哎?不正确。实际上,网络为围观者提供了一个群体性的场域,这个场域中的个体在心理上受到群体的庇护,“这让他敢于宣泄本能的欲望。”因此,在网络围观中,肆意谩骂和刺耳嘲讽作为个人真实情绪的表达,往往成为围观者话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网络围观者的情绪化不仅会导致虚拟空间的语言暴力,还会促使虚拟的动态围观者转变为影响对象现实生活的动态围观者,甚至直接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从而表现出网络围观者破坏性的一面。在“猫虐女孩事件”、“铜须门事件”、“姜堰事件”中,少数围观者出于对当事人的不满,直接对其进行骚扰和威胁,不仅侵犯了其权利,也对其造成了精神伤害。“江燕事件”中的两位主角不仅辞掉工作,还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精神疾病。5438年6月+2007年10月,一个26岁的女歌手因为不堪忍受网友的言语而自杀。5438年6月+2008年10月,韩国著名明星崔真实也因不堪承受网友造谣的巨大压力而自杀。网上围观的破坏性可见一斑。

短暂性和复发性。网络围观的生命周期是由围观者决定的。一旦围观者流失,网上围观也就结束了。传递性是移动网络与浮躁心态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不同于真实围观者的“一哄而散”,因为围观者仍将以“展品”的形式存在于“场景”中。有时候,被忽视的围观会导致大规模的跟风围观。被遗忘已久的“朱令事件”于1995在网上公布,并于2000年和2006年两度成为网络热点。网络围观的重现,显示了网络的张力和弹性逻辑。对信息进行重组组合,有时会激起网民新的兴趣,延伸时空,拓展网络事件的深度和广度。

非主流哄心态。哄客人的心态,就是以一种与自己无关的旁观者心态,在围观者周围起哄看热闹的心态。哄的心态不是所有网上围观的主流,但却是普遍的围观心态。尤其是在一些娱乐性的围观中,哄客的心态往往成为主流心态。学者朱认为,哄骗是娱乐人群渴望一个民间小丑的诞生,他们对每一个自我牺牲的“恶心形象”都给予热情回应,以从中榨取最大的娱乐价值。它进一步把哄客分为笑客、赞客、骂客三类。笑的特点是娱乐本身,而赞的特点是迎接欢呼和掌声。这两个群体不会对围观者造成任何伤害。以嘲讽和谩骂为武器,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标尺,用语言斥责对手的攻击者,才是围观者的杀手。

在真实的围观中,由于围观者直接暴露在现实世界中,心理负荷使得围观者更倾向于做沉默的旁观者;在网络围观中,匿名的安全性降低了围观者的心理压力,于是更多的个体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心态,他们或笑,或赞,或骂,从而形成了网络围观的哄心态。

网络旁观者的角色

在传统话语中,网络围观者永远是负面的、破坏性的形象。应该承认,网络围观无论对围观者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冲击和影响,但其积极的建设作用不可低估。

第一,网络围观的建设功能。

网络围观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在我国法制不健全的当下,网上围观在道德维护和促进制度完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孙志刚事件”中,围观者的话语焦点随着事件的发展逐渐从“孙志刚事件”本身转移到收容遣送制度上,争议暴露出原有收容遣送制度的种种弊端。围观群众对法律更新缓慢的愤慨,对权力精英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最终导致了一部法律的废除,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完善。

网络围观是网民了解社会动态、从话语辩论中汲取营养的重要途径。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更加丰富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网民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一些在传统媒体上无法关注的内容可以出现在网络上,让人们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现实社会。不仅如此,众多民间精英在人群中的评论充满了智慧和才华,在“真理”与“谬误”的论争中展现了理性的力量,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性的养分,也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影响和震撼了许多浅薄无知的心灵。

第二,网络围观的负面作用。

在网络围观中,围观者不仅面临着自己的隐私可能被暴露的危险,还要承受激烈言辞带来的精神负担。当虚拟的动态围观者变成动态围观者,围观者就不得不承受现实的各种不可预知的影响。“江燕事件”中,围观者的私人信息被网友公开,被工作单位停职后被迫辞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不仅如此,来自网友的恐吓和威胁也让这一事件中的当事人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显得情绪低落,最后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抵抗围观者的攻击。“人们的狂热而不是理性的大规模暴力是这次事件的根源。民众喊着正义的口号,用某种极端甚至野蛮的方式,从精神上摧毁了事件的当事人。当这种‘群体暴力’被发泄在错误的对象上时,悲剧会非常可怕,足以彻底摧毁一个人的精神信仰,超过对身体的伤害?罗拉?哎?不正确。正如卢梭所说,最大的伤害不是恶,而是打着正义旗号的伪正义。

网络围观有时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大规模的围观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必然导致民怨的积累,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要特别注意围观人群中各种“心理群体”的暗流涌动。如果任由情绪在这个群体中传染、谣言传播,很容易导致虚拟的“心理群体”演变成现实的社会集体行为,从而损害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比如“海上艺术事件”,愤怒的围观群众直接来到当事人所在单位抗议,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

网络围观是一种发生在虚拟世界的特殊现象,可能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既要看到其积极的建设功能,又要关注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强监管和立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使其有益于社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