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骄傲的矜持”中的傲慢与恶意——迪奥公关中的几个问题

?最近,迪奥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名为“迪奥与艺术”的艺术展。在迪奥炒作之前,国际奢侈品牌和国际知名摄影师的组合无疑充满了大家的期待。然而,展览结束后,其中一张照片在网上引发热议。这件备受争议的作品是摄影师陈曼设计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正是这部作品让陈漫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从摄影圈走进了大众,一炮而红。画面中,一位亚裔女子身着清朝服饰,手拿迪奥黑色经典戴菲包,头发梳成一绺绺油腻的发丝,眼神浑浊,眼神黯淡,直直地看着前方,脸上黝黑布满雀斑,长长的清甲,加上黝黑的背景……让人不寒而栗,从心底感到不舒服。更讽刺的是,这张照片的名字叫《骄傲的保留地》。

?这就是迪奥眼中的亚洲女性之美吗?骄傲在哪里?尊严在哪里?这张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有人认为它迎合了西方对亚裔族群的强烈刻板印象,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恶意的解读,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还有人天生就有眯眼,所以眯眼不一定丑。但整体舆论导向还是愤怒地批评丑化亚裔形象。面对争议和谩骂,陈漫起初拒绝道歉,并声明:“艺术和现实生活是有距离的,艺术不是人人都懂的。”迪奥随后的公关声明,大众并不买账。

那么迪奥在这次公关中犯了哪些错误呢?

?首先是沟通宣传的错误。事发之初,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这件事可能是迪奥的一次营销沟通,旨在凸显其与众不同之处和卖点。毕竟“黑红”也是红色,可以认为迪奥在传播上是成功的。但本质上,这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结果。

?结合S-O-R模型可以看出,迪奥构造一个国际顶级奢侈品,中国顶级摄影师辱华的故事刺激了中国的大众。受到这种刺激后,他们表现出愤怒的态度。作为回应,他们开始批评这个品牌,并相互争斗。同时,这种高度情绪化的反应也带来了更高的传播可能性。作为摄影圈颇具影响力的人物,陈漫的知名度因此次事件而提升,使她从幕后走入公众视野,也让这个名字为更多人所知。但无论如何,这种传播的效果一定不是品牌想要的。对于大众来说,这个传播事件带来了完全负面的影响。即使是迪奥主动策划的,这种事件营销也很难说是成功的。

?其次,结合危机公关理论和问题的生命周期,我认为这一事件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迪奥公关管理不当,表现在未能分析事件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并在特定阶段采取适当的相应措施。

1,在紧急阶段,面对公众质疑选择沉默。

现阶段,大部分人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或者说是特别关注这件事。迪奥发布自己的艺术展时,网友指出其中一张照片有歧视华人的嫌疑。此时,在危机的突发阶段,网友们的焦点都集中在照片本身是否具有歧视性的问题上。仅仅因为一件作品,很难判断迪奥是在“刻意为之”。这时候就要注意时效性,抓住时机,掌握主动权,控制和引领题目的发展方向。同时,冷处理事件,避免小题大做,淡化问题。而迪奥则不得不受到冷遇。面对质疑和忽视,陈漫保持沉默,让事情继续发展。

2.在事件扩散阶段,公众被错误的审美问题所蒙骗。

在这个阶段,媒体和利益相关者的介入,舆论的声音是嘈杂的。这一阶段要采取的措施是监测问题和媒体动向,分析完整事件和舆论动向,表明自己的立场。随着热度的发酵,这一事件的真正主角——迪奥和陈漫——浮出了水面。迪奥没想到照片会有这么大的反响,于是立刻采取了撤照片、删评论、买稿子、降低热搜的经典措施,而陈曼则以“不是每个人都能懂艺术”回应,两者都企图将话题转移到审美多元化上来打消公众的疑虑。但吊诡的是,公众关注的是照片背后对亚裔的文化歧视和丑化,并对此感到愤怒。公关的回应是,人的欣赏和审美的角度不一样。此举无疑是火上浇油,引来网友的又一波嘲讽。

3、高潮阶段,选择推卸责任。

高潮阶段,更多的事实和观点摆在人们面前。在这个阶段,需要重建信任,挽救品牌形象。

眼看舆论趋势已经从妖魔化亚洲转向“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如果这个时候事情继续发展下去,就会上升到中西文化的矛盾,进而意识形态的矛盾。因此,陈漫在公众舆论面前后退了一步,由于他早期的无知而犯了一个大错误。但就是在这个时候,网上发了一条“就为了一顿饭”的消息,傻了吧。陈漫在公众心理上被深深地打上了“双重标准”的标签。陈漫发声后,迪奥立即回应,顺势而为,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陈漫,没有任何道歉。迪奥此举一举摧毁了大众的期待,因此可以认为此次事件对迪奥品牌在中国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我看来,这个事件不是简单的审美冲突,而是彻底的价值观冲突。虽然东西方在意识形态和审美上有很大差异,但对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与我们达成理解。然而,迪奥作为一个国际品牌,如果它想在中国市场获得利益,就必须向中国公众展示诚意。你可能不同意,但你必须承认并尊重我们的差异,看到中国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观。陈漫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享有盛誉的摄影师,她的作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让公众清楚地看到她是在“观食”,她面对中国公众的傲慢与她刻意讨好西方媒体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这张照片会引起深度不适在于它的元素:高颧骨,斜视的眼睛,蜡黄的肤色,雀斑...这是一百多年来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深刻印象。单眼皮、病态脸、眯眼、塌鼻子、雀斑、长铠甲等元素都汇集在一部作品里,真的是巧合吗?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们被列强随意欺凌。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中国了,世界形势变了,但他们还是用恶意的眼光看着我们。迪奥的审美多元化论调只会进一步增加公众的愤怒。在我们看来,这不是审美差异,而是赤裸裸的羞辱。我们有自己独特健康的审美和文化,不需要一个品牌来定义和决定我们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