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族节日,时间和起源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人民中最盛大、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还有满族、蒙古族、瑶族、壮族、白族、高山族、赫哲族、哈尼族、达斡尔族、侗族、黎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过春节。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殷商始末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关于这一年也有许多传说。古代的春节被称为“元月节”、“元旦”、“大年初一”。辛亥革命后,农历正月初一被正式命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得每年的习俗活动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其中,祭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有趣的内容,如贴春联、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烧鞭炮、除夕守夜、拜年等,在今天仍然很受欢迎。中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孟昶写在红木板上的:“新年余庆,甲节长春”。在红纸上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起源于唐代的门神。像燃烧鞭炮一样,它们在古代被用来辟邪,但现在它们已经成为一种旨在增加节日气氛的习俗。“福”字是宋代以前粘贴的。人们故意把写在红纸上的“福”字倒贴在门、窗、家具上,意为“福到(伏)”。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习俗,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夜,中国人的后代仍然非常重视与家人一起熬夜,聚在一起喝酒,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一个习俗。第一声鸡叫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服装。首先,他们为家里的长辈庆祝新年生日,然后他们拜访亲戚朋友,互相祝贺。此时的中国大地,处处闪耀着光芒。从初一到十五,人们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除夕的由来
俗称“年关”,腊月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当天下午,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然后贴春联、门神、半帘,挂黄钱、烧香祭祖、放鞭炮,以示辞旧迎新。晚上家家户户都吃绿粉炖菜,叫做“装仓”,寓意全家团圆,人长寿。全家老幼吃饱饭后,还要离开一些工厂,意思是“过上富裕的生活,有一年多。”那一夜,全家人完全不眠,称为“忍年”或“守年”。年轻学生给长辈磕头辞旧岁,长辈要给他们“压岁钱”,也叫“压岁钱”
2.元宵节的起源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据张韶梅《乾隆十四牛》记载,“五清心试治刘德集全志?《无为县志》载:“元宵节,四城竖方,挂灯笼,扮花鼓,踩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场面也很壮观。建国后,元宵节过得比以前好了。节日前,企事业单位员工扎彩门,挂灯笼。有花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异彩纷呈。一些爱好者在灯里安装微型马达,这比一个灯笼要好。最引人注目的是10多米长的金龙灯笼。到了晚上,城里和郊区的居民蜂拥进城,人群拥挤不堪。武威习俗,看花灯时,一定要钻到龙灯下,祈求家庭平安幸福。又说龙是吉祥物,龙灯一钻,人丁兴旺。农村的元宵节有一种独特的味道。灯笼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玉米芯做的火把灯,有山药鸡蛋和萝卜头做的灯笼。墙上,马厩下面,到处都是灯,灯火通明。据史料记载,武威灯会的盛况自唐代就有,在长安很有名。所以传说唐代道士、玄宗叶发山晚上在凉州灯会上流连忘返。武威灯会,无论新俗还是旧俗,都是3天,也就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3.二月二的由来。
古代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据旧书记载,是日本城乡居民用祭品祭土祈求丰年,家家户户炒豆子、麻籽吃,意思是杀跳蚤、杀虫。如今,拜土祈福的活动已不复存在,农村仍有炒麦豆的习俗。
4.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一个扫墓祭祖的日子,称为“春节”。武威城乡习俗,谁家有坟,都要在清明前一两天去坟前祭奠,烧纸钱,添土;那些没有坟墓的人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在郊区或自家门前或街头巷尾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天上坟、烧纸。传说那天烧的纸钱变成了铁钱,逝者无法使用。
5.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那是一大早,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插上了柳枝,寓意召唤屈原的灵魂,躲避瘟疫。孩子们在手腕、香囊和钱包上系上彩棉或丝绸绳,在嘴巴、鼻子和耳朵上涂上雄黄酒。据说这样可以避开五毒(蛇、蝎子、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句话叫‘五月出端午’。年轻男女穿着时髦的夏装,尽情享受。年轻女性注重刺绣香草钱包,用流苏装饰并送给亲戚朋友。以前未婚女孩把钱包放在裙子里或者扎在辫子里,诱惑她们带走。如果不脱下来,他们会感到羞耻和丑陋。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吃粽子或油饼、卷饼,亲朋好友互相喂饭。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队地去参观旧时的寺庙和海子。现在海枯石烂,寺庙都被地震破坏了,就去逛孔庙,古钟楼,雷台,海葬公园,西郊公园。孩子们在野外爬树折枝,编柳条帽防暑。
6.六月六的由来
农历六月初六,又叫“晒虫节”,民间有“六月六晒丝”的谚语。将这一天中午经常不穿的丝、绸、皮、毛等衣物晾干,以防虫蛀。还有“转经党”和“晾袍党”。在陕西,有钓河灯、抽水酿酒等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有一个“六月集市”,青年男女通过唱歌、抓表、扔花和包来寻求爱情。6月6日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要节日。
7.7月7日?乞讨节的起源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传说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旧时,这天晚上,姑娘们和年轻的媳妇们坐在月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据说这样可以让手笨的人练习灵巧。这种习俗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城里的戏班每年照常演出神剧《天河配》。四个乡镇的居民蜂拥至会场,演出于7月下旬停止。
8.中秋节的起源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天,城乡居民家家户户蒸月饼,以示合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用蒸面蒸的。比如倒脸盆大,种类多,有分层月饼,有绞月饼,有分月饼,有桂香,都很好吃。有“八月十五上桌”的说法,意思是秋收已至八月,粮食丰足。亲戚和朋友之间,互相赠送月饼,这意味着攀比。8月15日晚,明月冉冉升起,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摆好香案,摆上月饼、瓜果等祭品,点上蜡烛,点上香,全家围坐赏月。一点,主妇切月饼、西瓜;一家人吃着瓜果月饼,有说有笑,挺有意思的。根据传说,献给月亮女神的西瓜必须被切成两个锯齿状的花瓣。如果家里有孕妇,可以通过数瓜牙数来预测男女,奇男异女。
9.冬季至日节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天的至日是“九周年”的开始。从这一天起,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家家户户都要吃冬季至日餐。有的人吃汤面;有的人用肉丁、面条丁、豆腐、粉条:米”;也有人吃“杏皮坛鞑靼”,也叫“吹耳”;还有吃羊肉香米或肉末面的人有火,放火烧麦秸的习俗。
10.小年的由来
腊月二十三(称“小年”)送灶神。有一首民谣“腊月二十三,厨主上天”。晚上八点左右,每家每户都提前准备了食谱(在黄纸上写上家人的名字和出生日期)、曲奇饼(麦芽糖和豆糖)、干曲奇饼(煎饼)、曲奇饼(黄纸上印着马鞍的马),又准备了一碟碎麦秸,混上几颗豆子,全部烧在灶神牌位前,以示灶神被送上天。据民间传说,枣爷是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向天报到,腊月三十晚上回屋。祭灶是为了祈求枣爷“从天说好话,回宫求好运。”腊月二十三过后,就接近春节了。家家户户置办年货,做菜做菜,脱衣服,收拾屋子,准备过年。
11.元旦的起源
在历法中,人们习惯把地球绕太阳的1周期称为1年。但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导致各种历法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中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一些朝代改变了元旦的日期,但原则上每年的第一天仍被视为元旦。比如夏朝把正月初一当作元旦,商朝却当作元旦,周朝是11,秦朝是1。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一直没有改变。
12.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五月四日是中国青年节。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主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抗议集会,要求“对外争取国家政权,对内惩治国贼”,“取消第21条”,“拒签和约”爆发,震惊中外。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1939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于2月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50年4月,团中央决定将5月4日作为团建纪念日。
13.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儿童节又称“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1949 165438+10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理事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揭露帝国主义者和各国反动派杀害、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命权、医疗保健权、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生活,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在那之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儿童节。1925,国际促进儿童幸福协会发起设立儿童节。英、美、日等国积极响应,相继设立了自己的儿童节。英国规定14年7月为儿童节,美国规定1年5月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别,分为男生儿童节和女生儿童节,5月5日男生儿童节,3月3日女生儿童节。我国也在1931中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自1949年6月1被确立为国际儿童节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废除了原有的儿童节,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国中央政府于2月1949宣布“六一国际儿童节”取代原来的“四月四日儿童节”,并规定儿童放假一天。
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19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数万家工厂倒闭,数百万工人失业。工作的工人工资一直在下降,但工作时间却一再延长,达到18小时。因此,5月1886,1日,美国11500家企业的40多万工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罢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罢工在美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引起强烈反响,并最终取得胜利。1889 14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一项历史性的决议:将五一节定为国际劳动节。于是,1年5月的工人斗争从美国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纪念五一的行列,1年5月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日子。
15.三八节的由来
3月8日,1908,1500名女性在纽约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选举权,禁止童工。他们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着经济安全,玫瑰象征着更好的生活质量。5月,美国社会党决定将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作为国内妇女节。
16.父亲节的由来
父亲节是由美国人约翰?布鲁斯?杜德夫人发起建立。杜德夫人早年失去了母亲,她有五个弟弟。六个兄弟姐妹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她的父亲身上。父亲每天早起,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的成长。他既是父亲又是母亲,过着节俭的生活。多德亲身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善良和伟大。长大后,她深感父亲的自我牺牲精神应该受到表彰,父亲应该像母亲一样,有一个全社会向他们致敬的节日。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诚恳的信,建议把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被她的真情感动,州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把日期改到了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设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国家纲领。目前,这个节日被东西方许多国家的人们所认可。在这一天,孩子们总是向他们勤劳的父亲致敬。今天,父亲节和母亲节的庆祝方式是一样的,只是父亲们最喜欢的礼物可能不是糖果而是雪茄。
17.母亲节的由来
设立一个特殊的日子来表达人们对母亲的尊敬,这不是一个现代的发明,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古希腊曾经在森林或洞穴里举行仪式来崇拜神的母亲女神。当他们到达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变得更大,庆祝活动往往持续三天。当然,古代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是一种迷信,与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重有很大不同。美国的母亲节始于5月1907。倡议呼吁母亲节的是费城的安娜?贾维斯提议的。母亲节是由安娜创立的?贾维斯。据说美国内战后,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当时是美国格拉夫顿市教会学校的主任,在教堂兼职教授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课程。在讲述战斗中牺牲的英雄的故事时,她不禁感慨万千,认为应该给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安慰,一个纪念日。同时也真心希望有人创造一个母亲节来赞美全世界的母亲。她的想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安娜吗?贾维斯的母亲去世后,她从母亲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但她对失去母亲感到特别难过,并决心实现母亲的愿望,建立母亲节,以纪念天下所有的母亲,倡导孝道。为此,她向社会呼吁,结果得到了各方面的热情支持和良好反响,纷纷邀请她演讲。1912年,美国成立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和内阁、参众两院以及联邦政府的所有官员在母亲节佩戴白色康乃馨。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将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命名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公共建筑上悬挂国旗。胸前佩戴康乃馨,颜色精致。母亲去世的人仍然佩戴白色康乃馨,母亲健在的人佩戴红色康乃馨。在这一天,人们总是尽力让他们的母亲快乐地度过这个节日,并感谢和补偿他们一年来的辛勤劳动。最常见的方式是送母亲节卡片和礼物给妈妈。在节日期间,每个母亲都会充满喜悦,接受孩子和丈夫赠送的玫瑰或其他花束、糖果、书籍和纪念品,特别是当他们收到孩子自己制作的卡片,上面用蜡笔孩子气地写着“妈妈,我爱你”。但最珍贵、最丰厚的礼物,是让他们从日常家务中解脱出来,轻松一整天。在这一天,许多家庭的丈夫和孩子做所有的家务。妈妈不用做饭,不用洗碗,不用洗衣服。许多家庭也有侍候母亲在床上吃早餐的习俗。
植树节的起源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以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植树节最早于现代建立于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4月1872,10,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园林协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强调节的提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将4月10日定为该州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植树节邮票,邮票上显示的是两个孩子在植树。1979年2月,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次年3月12日,邮电部发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邮票一套四枚。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 3月12日,邮电部再次发行“绿化祖国”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邮票是“全民义务植树”。
19.国际护士节的由来
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是为了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奠基人南丁格尔(1820 ~ 1910)而建立的。从1852到1856,沙皇俄国和土耳其在克里米亚的战争非常残酷,双方伤亡惨重,大量伤病员无人问津。那时候。在英国,一位名叫南丁格尔(Nightingale)的具有医学专长的女性志愿组织了一支战地救护队,带领38名女性救护队员照顾伤病员。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理学校,为推动世界各国的护理工作和发展护士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纪念这位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发扬南丁格尔“老人的孩子、同志的兄弟姐妹、孩子的母亲”对病人的奉献精神,在国际上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20.情人节的起源
版本1:情人节是情人节的英文名。从字面上看,很难看出中西称谓有什么联系。里面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凯撒已经去世快300年了,暴君克劳迪斯还在掌权。当时罗马内外战乱频仍,百姓水深火热。为了补充兵员,将战争进行到底,克劳迪斯下令所有达到一定年龄的男子必须加入罗马军队,用生命为国家服务。从此,丈夫离开了妻子,少年离开了爱人。于是整个罗马都笼罩在一片长长的相思之中。暴君对此非常愤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下令禁止中国人举行婚礼仪式,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人毁约。然而,暴政不能禁止爱情。在暴君的国家里,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侣,他就是我们的英雄瓦伦丁。他不忍心看到《你将何去何从》里这样的情侣,就偷偷为前来求助的情侣主持了上帝的婚礼。一时间,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全国,更多的情侣偷偷跑来找和尚帮忙。然而事情很快就被暴君知道了,于是他又一次露出了残忍的嘴脸——把和尚关进监狱,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日子是公元14年2月,公元270年2月14。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的人,人们逐渐把2月14作为一个节日。许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再也记不起克劳迪斯的名字,他的权杖和剑,但他们仍然会记得瓦伦丁兄弟,因为那一天是情人节,也是情人节。版本2:在古罗马,14年2月是表示对约拿书尊敬的节日。约拿书是罗马众神的王后,罗马人同时视她为女性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被称为“Lupsala节”,用来表示对约拿书手下其他神的尊敬。在古罗马,男孩和女孩的生活是严格分开的。然而,在Lupsala节,男孩可以选择一个他们爱的女孩的名字,并刻在花瓶上。这样,在节日期间,年轻人可以和他选择的女孩跳舞来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女孩对男孩感兴趣,他们可以一直配对,最终他们会在教堂相爱并结婚。为此后人把每年的2月14定为情人节。第三版:一本英语词典注明,情人节(Valentine's Day)落在2月14日,起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据说鸟类在这一天开始交配。当时的习俗是:在畜牧节期间,每个年轻男子从一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一个年轻女子的名字。抽到的人将成为年轻人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被改为纪念一位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圣徒。古罗马年轻的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卒和他失明的女儿,对他照顾有加。在他被处死之前,圣瓦伦丁给这个女孩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她的深情。在他被执行死刑的那一天,盲女在他的坟前种了一棵开着红花的杏树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一天是14年2月。现在,在情人节,许多年轻男子还将求爱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制作成精美的手工艺品,并剪成蝴蝶和花朵,以示诚意和决心。女孩们晚上会把月桂叶放在枕头上,希望能梦到自己的恋人。通常在情人节,赠送一朵红玫瑰来表达恋人之间的感情。一朵半开的红玫瑰是情人节给女孩最好的礼物,女孩拿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礼。据说巧克力的成分之一苯乙胺会引起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类似于恋爱中的感觉。
21.愚人节的由来
每年的4月1,可能会有人跟你开一个善意的玩笑,给你发一条假消息让你上当最后一次。那是因为今天是愚人节,一个传统的西方民间节日。愚人节起源于法国,与历法改革有关。1564年,法国首次采用新改革的历法——公历(现行通用阳历),以65438+10月1为一年的开始。然而,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一改革,仍然顽固地按照旧历在4月1日送礼物庆祝新年。提倡改革的人嘲笑这些老古董的做法。聪明有趣的人给他们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受骗的保守派称为“愚人节傻瓜”和“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互相愚弄,这成了法国流行的习俗。在愚人节,人们经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装饰房间。典型的方式就是装修一个假的环境。你可以像圣诞节或新年一样装饰房间。客人到了,祝贺“圣诞快乐”“新年快乐”,让人觉得别致有趣。4月1日的鱼宴也是一绝。派对的邀请函通常是用纸板做的彩色鱼。餐桌被装饰成绿色和白色,中间有一个鱼缸和一个小鱼竿。每根鱼竿上都系着绿色的丝带,挂着给客人的礼物——一条精致的赛璐珞鱼或者一个装满糖果的鱼形盒子。不言而喻,鱼宴上所有的菜都是鱼做的。但是,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就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谎言捉弄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