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学教师课程改革经验:4篇文章
第一部分:2022年小学教师课程改革的经验。新课程改革正在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师生。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发现我们的角色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了。在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可喜变化下,语文老师越来越迷茫。只有认真反思我的教学,才能找到突破口,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才能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让学生得以延续。
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改变教的方式,也要改变学的方式。在这两次变革中,教学方式一改变,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学习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证明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立。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确定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就不可能改变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方式。
把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教材教法的学习结合起来:要学习新教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打破传统的封闭和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学习新课标
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转变观念,克服以往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培养的倾向,树立新的语文教育观,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习方式,拓展学习和应用的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终身需要的语文能力。
第二,作为老师,要重视师范教育。
树立知识形象、外在美形象、人格形象、基本功形象、勤奋学习形象、创业形象、公平正派形象、热心服务形象,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能的传授者、挖掘资源的引导者、寻求真知的组织者、自主学习和反对研究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客观公正的评价者、热心的社会工作者和课程设计的专家。
第三,我也会整体把握实验教材。
找出其编写意图、体系特征、教材与新课标的内在联系、教材各种版面设计的意图和重点,从而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重点,找到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的立足点,有效实施语文教学。
第四,“亲师而信其道”这句话很有道理。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正常课,用心与学生交流,让他们从老师的言行中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平等,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和谐。所以仔细权衡一下,还是放下老师的架子,到孩子们中间去,这样才能有更多更精彩的课呈现出来。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习、实践、总结,把快乐带进课堂。在课改的道路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第二章:2022年小学教师课改经验通过为期一天半的小学数学课改培训,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胸中涌动着一股课改的激情:新课程改变了课本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其个人知识也会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例将大大增加。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新课程,真诚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我发展,教师的发展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一场革命。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教学新体系。它把枯燥、封闭的课堂变成了欢声笑语,让课堂充满了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格。
现代教学理论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存空间。课程改革的理念必须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植根于课堂教学,作用于每一个学生。当今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而不是在学习中生活。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生活代替学生的现实生活,也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要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应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学生一起寻求真理,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专业的教育者。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感动和体验到“与他人合作,与同伴交流”的过程和结果,才能让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愿意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纠正他人的意见,敢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无限的快乐,精神和智力力量不断增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课程改革是一场社会的、多网络的对话,是全民族的大事,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老师,任重而道远啊!
第三部分:2022年小学教师课程改革的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其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实践,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改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的筛选和选择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使用更多的鼓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不同的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第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为了改变以往只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说明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应用技能。体验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10的认识》教材时,通过课件演示了教材P64的主题图,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了10的人和10的鸽子。通过比较、填充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体验了抽象10的过程。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确立数10的概念,使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理解和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体验数学语言的凝练美和数的抽象美。
三,把握特色,灵活运用教材
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保持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他们所学的所有数学知识都必须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因此,数学知识在每一节的出现,都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材料供学生自主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倡导自主、多元化学习。
比如数学上册(P96-97)有多少瓶牛奶(9加几),课本给了两筐牛奶(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得出公式9+4。在计算9+4得到多少时,学生可以直接数瓶子得到:9+4 = 13;或者用木棒代替牛奶,数木棒得到9+4 = 13;或者把4分成1和3,先算出9+1得到10,再把3加到13算出13,即9+4 = 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加10得14,再从14减去65438。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优化计算方法。练习题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中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睿智的爷爷”、“微笑的”、“调皮的”等卡通形象,教材中的许多问题设计得很灵活。
第四章:2022年小学教师课程改革的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正逐渐走向教学前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简单说一下数学教学中的收获。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和同事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将课程实施落到实处,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数学课,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课程改革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数学语言。课堂不再是老师告诉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世界。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注意营造平等、和谐、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付出爱和关怀,还要耐心细致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机会和保障。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鼓励学生探索和创造。
(2)创设问题情境。
用图片和场景展示,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数学,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有趣的问题场景,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努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3)开放课堂。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来获取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打开学生的眼界,提供观察机会。打开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打开学生的思维,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题中,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生命力;放开学生的手,提供操作的机会。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通过“画、分、围、折、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打开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以上是新课改以来我在数学课上的个人收获。课改正在全国铺开,我会更加努力地投入课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