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文(中文)(5000~8000字)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人生很多遗憾。要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低估身外之物的得失。过分计较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轻夫”。孔子曾说,你能让这样的小人谋朝政吗?我不能。这类人抱怨得不到的好处得不到,得到后又害怕失去。既然怕输,就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放的心态,平静的心态,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气。

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普通人的勇气有什么不同?《论语》中对“勇敢”的解释是什么?

众所周知,孔子有一个学生叫鲁兹。他非常自然,总是关心勇敢的事情。

孔子曾打趣说,如果有一天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实行,我就自己去划船。那个还能跟着我的人可能是鲁兹。

鲁兹听到这些非常自豪。结果,老师背后有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鲁兹除了勇气什么都没有。(《论语·公冶长)“勇敢”是鲁兹的特点,但他的勇敢缺少一些内涵。

碰巧有一天鲁兹真的去问老师,“尚勇是个绅士吗?”?君子应该崇尚勇气吗?

孔子对他说:“君子有义。君子勇而无义,小人勇而无义。”(《论语·阳货》)意思是君子崇尚勇气没有错,但是这种勇气是有限制和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义的勇气才是真正的勇气。否则君子以勇制乱,小人以勇制贼。让我们考虑一下。小偷和强盗破门而入,甚至偷东西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这种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气,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灾难。

那么这个“义”和“德”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克制。子曰:“难得失约”!(《论语·立人》)一个人如果心里有一些约束,就会减少行为上的失误。

一个人如果真的能“三省自救”一天(《论语·学》),真的能“见圣人思齐,不见圣人自省”(《论语·立人》),就成就了承包制。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才是儒家提倡的真正的勇气。

后来苏轼在《论候》中也论及胆,他把那种真正的胆称为“勇”。他说:

在古代,所谓英雄必有不凡之节。人情不一样

能成为忍者,拔出你的剑,在每个男人都看到屈辱的时候站起来战斗,这不是勇敢。

是啊。世界上有勇者,但面对时不惊讶,无缘无故加一句也不生气。

这是一个伟大的人质,它的野心是遥远的。

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不凡之节”,他们能像韩信一样忍辱负重,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剿灭天下的伟业。他不会像普通人一样勇猛迅捷。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理智制约下的自信和从容,这是因为他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所谓“猝死不休克,无理相加不生气”很难做到。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不得罪别人,但是当别人经常无缘无故地得罪你的时候,你能生气吗?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种情况:

比如一个人周一莫名其妙的被打了一顿,周二开始向所有朋友重复。到了周三,他沮丧得不想出去见人,到了周四,他开始找家人的茬...

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意思是每重复一次就像又被打了一次,意思是事发后每天继续被打。

当不幸来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放下,这样你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也可以活得更有效率,心情更好。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很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的地方,也许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看到的,就是他心里有的。

宋人笔记记载了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才子,佛印是和尚。他们经常一起打坐,一起冥想。佛印很老实,总是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很乐意占便宜。回家后,他喜欢告诉他才华横溢的妹妹苏小妹。

有一天,他们又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说:我觉得你像一尊佛。

苏轼笑着对佛印说,你知道我坐在那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吗?像一堆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后在苏小妹面前炫耀。

苏小妹嘲笑他的兄弟说:“就你的理解而言,你还是打坐吧。你知道打坐的人最讲究什么吗?”?是你心里看到的,是你眼里看到的。佛印说,你长得像佛,说明他心里有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