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基础教育需要综合实践活动?

2004年6月4日,CCTV-2对话节目播出了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博士与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的对话。主持人向两位校长提出了很多问题,两位世界知名大学校长的回答足以引起每一位中小学老师的思考。他们的回答到底是什么意思?

1.你认为每个学生进入大学后最重要的三项任务是什么?

莱文校长:①质疑一切;②努力学习;③自己思考

许智宏校长:①学习;2学会做人;③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2.如果你选择面试两个大四学生,作为校长你最想问他们的三个问题是:

莱文校长:①你说你过去创办了一本杂志。什么杂志?你认为你在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什么让你兴奋,能帮助你成为老板?

许智宏校长:①你认为课程重要还是实践重要?(2)中国的教育制度让你失去了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两位校长给出的答案都非常精彩,有一个发人深省的认识,就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

五年来,仍然有很多人不了解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中考、高考无关,花时间上这门课不值得”,“综合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没有帮助”,“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等等。事实上,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充分的理由,但有十个根本原因。

(一)时代拒绝“书呆子”

中国基础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培养大量能考的学生。很多中小学太注重送他们去更高的学校或大学。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开放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竞争激烈的生活环境,仅靠应试,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很难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我们调查了四所大学的400名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有25-30%的大学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原因如下:

表1.1。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

类别和比例

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

重点大学

%

普通大学

%

在学校/大学学习

糟糕的学术考试成绩

18

27

人际交往障碍或能力不足。

2

性别歧视

19

40

缺乏实践经验

六十九

81

没有发表任何文章

67

八十九

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

64

七十八

不懂社会和职业

61

七十二个

为什么这些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可能与缺乏综合实践活动有关。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缺乏,对自然、社会和自我整体认识的局限,显然与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一出校门就被社会抛弃,一毕业就失业。这就是教育的悲剧!

中小学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眼前,更要关注每个学生一生的教育责任和教育行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善课程结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完整的发展机会。

“做事”比“解决问题”更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德劳尔报告》,即《教育——蕴含其中的财富》指出,面对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并将这“四个社会”称为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

获取知识、善于解决问题并不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欲望和能力,发展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引导他们分享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待人接物的价值观,日益成为这个多元时代对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

在创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实践教育。

(3)实践出真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说,中国大学90%以上的优秀毕业生都是在大学期间参加实践学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重点大学比例更高。世界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65,438+0,000%每年考上中国的高中生,都是在普通高中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这些学生绝对不是国内普通高中考试成绩最高的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教育中传递的大部分知识都属于“公共知识”,只有学生的亲身经历、理解、感悟和思想才是他们的“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质量和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成功。

「个人知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从反思中。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过于依赖老师的讲授和书本知识的学习,缺乏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实践学习。这是当前基础教育需要解决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全人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活动,知识的获取也不是教育的全部任务和责任。甚至知识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学生命运和幸福的问题。教育指向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教育必须关注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运动技能领域和人际技能领域的发展。

学生是需要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罗泰斯所说,“儿童不是一个可以被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可以被点燃的火种。”面对多元社会的需要,仅仅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教育的全部,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全面的教育,需要处理好“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关系。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书本知识的学习、积累甚至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样,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悟和升华也不可或缺。

(5)生活是一个大教室。

教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已经成为一条教育公理,也是我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为生活总有教育,生活才有教育意义;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生活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现实的基础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基础教育既是个人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应体现其简化、净化、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将中小学生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体现教育的生命意义和生命意义。教育本身不仅是一种生活,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建构理想生活的活动。因此,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儿童体验生活的快乐,而且要在基础教育中关注儿童的生活方式,从发展的角度建构儿童的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教育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极度强调认知学习,忽视生活学习和实践学习这一重要方式。书本知识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剥夺了学生在开放的社会背景、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展的教育机会,造成高分低分能力低下、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时候改变教育远离生活的弊端了!

(6)“学校不是鸟笼”

开放时代呼唤开放教育!《谈教育》说:中小学“不能把青少年整天关在书本和房子里,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开阔眼界,增加社会阅历。”这段话一针见血,指出了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中小学教育的建议。

多年来,中小学过于封闭,学生的成长经历被禁锢在学校围墙内。“不听窗外事,专心读圣贤书”和封闭的学校教育活动导致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缺乏充分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在信息社会和学习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学校教育应该具有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视野,尤其是超越学校空间对学生成长的限制。

经验是财富。

200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大作文题目是“诚信”。江苏教研室语文教育专家通过对考生作文试卷的分析发现,普通高中毕业生在作文中引用的事例表明,他们的经历普遍呈现出不成熟、虚假的特点。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考生无话可说,不能直奔主题,对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诚信”这一话题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深度。据分析,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缺乏真实的社会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发展中的普遍问题。

对于每个人的成长,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是发展的过程资源,是学生成长的条件资源。经验是理解的基础,是理解的条件,是概念表达的背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生活智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永远只是一种“物质”,而不是一种“养料”。公共知识向个人知识的转化需要经验的参与、经验的转化和各种“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知识”不仅来自于“公共知识”的转化,更来自于个人经验的升华。对于学生的成长,如果我们把“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过程称为“外部输血过程”,那么,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升华为“个人知识”的过程就是“自我造血过程”。丰富学生的阅历,积累对自然、社会、自我、人乃至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已成为我国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解决的难题。

(8)课堂教学不是主渠道。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课堂教学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重要因素。经合组织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参加PISA测试的经合组织国家中,学校教学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成绩的平均解释率为36%。而在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学校教育行为对于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仅为10%甚至更低。在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学校对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在60%左右。中国教育部“新课程学习质量评价项目组”建立的学生学习质量数据分析PISA系统显示,语文、数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解释率为40%。

由此看来,多年来人们信奉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所谓教学规律是值得质疑的,需要重新解读“课堂”和“课堂教学”的内涵,重新思考学生发展的途径和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反对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提倡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奋努力,本质上是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和单一接受式学习的超越。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成长的方式。

(9)世界教育趋势

开设活动课和实践课并不是新课程的独创,而是面对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采取的相同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和中国台湾省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重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对这门课程的称谓是不一样的:

1.美利坚合众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

①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TS)。通过调查和问题讨论进行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社会实践能力。②项目或设计学习(PDL)。本课程是一门应用学习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比,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更强调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③社会参与学习。社会参与式学习的重点是参与社会生活,接触社会现实,关注各种社会参与活动,如社区服务(包括参加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和访问(包括访问政府首脑或地方政府官员等。).社会参与式学习往往反映了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并体现在不同学区的课程计划中。[1]

2.英国、法国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类似,主要侧重于社会学科和项目或设计学习。英国中小学的社会学科侧重于公民的形成和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以设计实践性和探索性的主题。[2]设计学习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通信技术等。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一种“综合学习”课程,其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综合学习需要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第二,综合学习的活动要多样化,涉及接受、探究、应用等基础学习活动。

3.日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出现了一种课程:“特别活动”,它包括传统的学校活动、学生活动和班级指导活动三个方面。由于“专项活动”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社会需求。日本文部科学省在198年2月和1999年3月发布的学习指导大纲中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随着综合学习时间的增加,日本中小学的课程结构由必修科、品德、特别活动三节变为必修科、品德、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四节。[3]“综合学习时间”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开展问题解决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要求“综合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不同方式。[4]

4.中国台湾省

中国台湾省省在1994颁布了小学新课程标准和中学课程标准。新课标规定,中小学设计了多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标准中称之为“综合活动”,主要包括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乡土艺术活动、辅导活动课程、小组活动等。[5]

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省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领域广泛,体现了活动领域的“综合性”特征。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每一项活动都是全面的,“全面”是相对的。国外和台湾省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一般包括:

1.主题调查或研究

课题探究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遵循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项目研究和设计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或策略,如项目研究、环保方面的研究,学生一般会提出解决环保的对策。专题探究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

对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自然探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主要涉及与人们生存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研究。这个活动领域的核心是人们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日本宫城教育大学附属中学于1998年4月开始实施“课题研究学习”,规定设计真实生活环境、国际理解教育、信息与健康四个领域,其中“真实生活环境”是“课题研究学习”的主要领域。[6]

表1.2外国中小学生自然探究领域及问题

自然探究领域

提问并举例

粮食资源

粮食生产、农业和耕地保护

人口和生存

区域或国家或世界人口增长、迁移、承载能力、建筑

空气质量和大气

酸雨、汽车尾气和空气污染、二氧化碳、臭氧消耗和全球变暖。

水资源

废水处理、河口或港口、供水和配水、地下水污染

战争技术

神经质毒气,核发展,核武器威胁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开垦、城市发展、砍伐森林、盐碱化

能源短缺

合成燃料、太阳能、化石燃料

火烧性材料

废物处理、有毒物质及其预防

植物

城市植被与绿化,植物多样性的传承与保护

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与动物特性研究

人类健康和疾病

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噪音和健康、饮食和营养、锻炼、精神健康

(2)社会学科。社会问题的研究是各国中小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内容,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如文化传统习俗的调查和讨论)、社会经济问题(如证券股票、产业结构的研究)等。),以及社会政治(如美国各州大部分社会研究课上的“美国政府”和“美国民族”)。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探索,对个人、群体和系统的探索。[7]社会研究领域是围绕社会现实生活展开的,这些活动领域直接关系到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公民的形成。国外中小学生的社会研究领域可参见下表(表1.3。):

表1.3外国中小学生社会研究领域

社会调查领域

提问并举例

历史

调查

社区和当地历史

社区或家乡的地理变迁与历史考察

种族和民族历史

国家和民族(我的祖国)的形成及重大历史事件研究

经济

调查

工业

社区产业结构、新兴产业的设计与发展、旅游业、生物农业、产业竞争力、IT产业。

市场

证券和股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战略

职业

性别与职业,职业适应性,职业设计与选择

政治

管理

探索

讨论

政府

政府结构调整,军事战略,国际关系

民主

系统

儿童利益、妇女问题、少数民族、新闻媒体和批评、法律、谁能当总统、选举和生活。

决策

对历史上决策和战争问题的反思

文化

调查

民族

文化

饮食文化研究、黑人音乐与经济、黑人音乐与政治、当今印度文化、信仰、古代建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遗产遗址。

文化交流

外国文化问题,了解外国(国际理解)

社会

危机

调查

政治危机

政客丑闻,种族歧视,避免战争,地球村

经济危机

经济萧条,失业,股票市场周五

生存危机

毒品问题,环境保护,艾滋病预防,堕胎,校园暴力。

2.社会实践学习

社会实践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整个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主要途径是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和社区公益活动。

(1)社会服务活动。台湾省中小学的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得很好,包括社区服务、学校服务、老人服务、育儿服务、交通服务、生活纠察服务、环保服务、盲人服务(即助残)等,并且有每年的活动时间标准。[8]美国大部分中小学也有类似的服务活动课程。宾夕法尼亚州南米德尔顿学区为学区内的中小学规定了一系列学校服务和社区服务活动,并将其纳入课程规划日历加以实施。[9]

(2)社会调查活动。社会调查具有社会调查的功能,一些国家的课程标准将社会调查视为“综合体验式学习”,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接触和了解社会。比如调查社区或局部地区的历史沿革、环境保护问题、校园暴力现状及政策,了解政府对社会或社区发展的策略。社会调查活动包括专项调查和综合调查。日本的《中学综合学习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要开展“综合体验式学习”。

(3)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有两种方式:学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和学生个人活动。比如台湾省的课改,要求中学生参加各种“义工”(即义务工作)活动,要求学生随时尊敬老人,规定学生参加义务工作的次数。美国中小学的社会公益活动一般由学区设置,由学校组织实施,如养老院公益活动、非洲受害者募捐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生活和学习

生活学习一直是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领域之一。生活学习是关系到学生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实践性学习。在国外中小学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生活学习领域据报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技能训练活动。美国学校教育设计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同层次的生活技能实践活动。小学中低年级的生活学习有制作食物、缝纫、简单手工等活动,5-9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学生的生活学习设计有家庭理财、家庭投资、家庭生活文化设计等活动,还有生活环境适应活动,如户外生存。

⑵生活技术和创造性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生活适应、价值判断、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能力,以及他们在科技社会中努力工作、合作、热爱社区和服务的积极态度,国外中小学在生活中开设了科技应用、设计和创造活动。如服装设计、卧室装修设计、生活建筑设计等活动。这种活动并不完全是技术性的,其中蕴含着复杂的价值观,需要学生在设计和创作中做出价值判断。

(10)课程改革的公共问题。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公共或中心话题。研究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实施问题已成为新课程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难点。以下一组数字值得思考:

1.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有国家级、省级、地区级、校际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班。自2001以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已经连续组织了五次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全国研讨会,与会人员热情非常高。

2.全国各地建立了148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其中,“新思维综合实践活动网”、“都乐网”、“嘉兴综合实践活动网”等综合实践网站点击率每周超过30万人;网络搜索发现,各网站建立了600多个“综合实践群”。

3.全国有18个省市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委员会”学术研究机构。

4.《教育研究》、《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全球教育展望与教育发展研究》等中国教育核心期刊以及各级教育类刊物都非常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的发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不计其数;在全国范围内出版了三期综合实践活动专刊。

5.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将初中生综合实践能力纳入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指标进行综合考核。

6.通识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国被国际知名大学录取的高中生从2000年的不到100人增加到2005年的2000多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和公共话题。经国务院同意,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指南》列为《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之一》并予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