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尾根血液学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从而使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分子时代,推动了整个生命领域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限制性内切酶、重组DNA技术和Southern印迹的出现使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还改变了传统的疾病诊断,使遗传病的诊断进入了分子水平。其中,1974的产前诊断和1978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出现促进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是由中国遗传学家简悦威(。

1936 6月11,岳维根出生于中国香港。他的父亲是香港东亚银行的创始人,所以家庭条件极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香港,月尾根的中学被迫中断,直到战后才进入华仁学院,在1952完成学业。岳维根的兄弟姐妹当时已经进入商业、银行、保险、法律等领域。这时,他的父亲建议选择医学作为职业。从此,岳维侃开始步入科学殿堂。

65438-0958,岳维根获得香港大学医学学士学位,随后两年在玛丽医院内科完成住院实习期。受当时香港大学医学院两位著名教授的影响,岳维根决定放弃传统医学道路(临床医生),进入美国开始一些科学研究。他选择的方向是血液学。岳维根首先来到波士顿的彼得·本特·布莱根医院,与弗兰克·加德纳一起工作,这真正引起了岳维根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岳维根随后到匹兹堡大学跟随杰克迈尔斯(Jack Myers)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临床方面的研究,随后来到麻省理工学院跟随著名蛋白质研究专家弗农英格拉姆(Vernon Ingram)研究血红蛋白的结构和性质。英格拉姆在蛋白质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肽指纹技术最早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在蛋白质水平上阐述了血红蛋白单个氨基酸变异可导致功能损伤(后来岳维侃发展了更简洁的基因检测方法)。在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中,岳维根对血液病的基础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

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后,岳维根去了蒙特利尔,在那里他得到了与路易斯·洛温斯坦一起进行血液学培训的机会。正是这种训练为他日后的研究兴趣奠定了基础。在蒙特利尔,岳维根有机会接触到一个特殊的临床病例,是一个有缺陷的早产儿。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死于严重贫血。当时这种疾病被称为α-地中海贫血,但对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只有一些描述,对其细节和发病机制知之甚少。因此,岳维根认为对这种疾病的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这后来成为他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岳维根(yuet wai kan)加入前导师加德纳(Gardner)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建的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收到了布莱根医院(Brigham Hospital)同事大卫内森(David Nathan)的邀请,希望加入内森在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实验室,研究地中海贫血。本来就对这种病感兴趣的岳维根很高兴得到这样的机会,就爽快地答应了。

从65438到0970,岳维根成为了哈佛医学院的儿科助理教授,还加入了波士顿儿童医院,开始了自己的地中海贫血研究。岳维根利用当时新开发的技术,研究了地中海贫血不同病例的蛋白质合成情况,有助于确定地中海贫血的类型,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奠定了基础。尽管岳伟勤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基础,但他还是在1972辞去了这里的工作,接受了西海岸加州旧金山的一个职位,成为了旧金山总医院的血液科主任,还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医学和实验医学系担任医学副教授(最终在1977成为教授)。

20世纪7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基本建立,一系列新技术相继出现,如逆转录酶和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基因工程和Southern印迹的发明,使分子生物学进入第二个黄金发展期。岳维根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信息,并成功地将这些新进展应用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中,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Andree Dozy在儿童医院工作时加入了实验室,并与yuet wai kan一起工作。正是在他的帮助下,岳维根的实验室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加州大学期间,岳维根有机会跟随毕晓普和哈罗德·瓦慕斯(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原癌基因而分享了1989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熟悉了当时新发现的逆转录酶,并将其应用于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结构研究,于是蛋白质层面的研究转向了DNA。

Yuet wai kan,Dojo和其他同事发现,新生儿患者的血液中往往缺乏球蛋白,因此他们推测,这可能是由基因的结构缺陷导致的,最终导致翻译过程失败。通过逆转录酶获得球蛋白的cDNA,将地中海贫血患者的DNA与该cDNA杂交,发现该基因确实被删除,并最终受损。这是首次在人类疾病中发现基因缺失。

Yuet wai kan和他的同事们立即将这一重要发现应用于临床试验,并很快遇到了一名生下地中海贫血婴儿的孕妇,并怀疑她将再次生下病婴。岳维根等人利用从孕妇羊水中获取的细胞进行DNA检测,发现这名孕妇怀上的胎儿没有球蛋白的遗传缺陷,因此不会患有严重贫血,可以放心分娩。这是人类首次应用DNA技术实现疾病诊断,开创了产前诊断的新领域。

Yuet wai kan和他的同事用限制酶Hpa I切割正常人和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的DNA,然后电泳分离后用球蛋白cDNA检测。结果发现,正常人球蛋白基因位于一个约7.6 kb的片段上,但在镰状贫血患者的DNA中出现了一个约13 kb的大片段,发现这是由于镰状贫血患者球蛋白基因下游序列(编码区外)的一个单核苷酸发生了突变,从而失去了HPA I的切割位点,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突变(也称为多态性)与镰状贫血有很大的相关性。不久,岳伟勤将这一现象应用于镰状贫血的产前诊断,并取得了成功。

随后对其他镰状贫血患者的DNA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都有这种特定的片段,其他类型的贫血如地中海贫血也有基因片段多态性,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多态性诊断不同的贫血。虽然该方法在疾病诊断中存在一些问题(不能直接识别目的基因的突变),但它为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为识别与疾病相关的未知功能基因提供了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进化和药物遗传学的研究。

镰状细胞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的DNA产前诊断对医学遗传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岳维根的论文1978代表了医学遗传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被引用了数百次,成为该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因为这一系列的成就,岳维根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1991年获得有美国“小诺贝尔奖”之称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此外,岳维侃的荣誉还包括美国血液学协会Dameshek奖(1979)、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Allen奖(1984)、加拿大Gadner国际奖(1984)、美国及美国内科学Waterford生物医学奖(1987)。美国沃伦·阿尔珀特基金会奖(1989)、瑞士赫尔穆特·霍顿研究奖(1995)、中国香港邵氏生命科学与医学奖(2004)、美国华人生物学家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06)等。岳维根于1981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1986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8当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1996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岳伟勤于1980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是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如卡利亚里大学(1981年)、香港中文大学(1981年)、香港大学(198年)。1983,岳维根从1984成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系血液学教授,1984成为实验医学系分子医学与诊断系主任,1976成为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岳维根还是中国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包括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Xi交通大学。岳伟勤曾担任美国血液学协会主席,目前是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主席委员会成员。1964年,岳维侃在波士顿与阿尔韦拉·利马罗结婚,现居旧金山。月尾根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除了DNA检测,它还研究通过不同的遗传方法诊断地中海贫血和镰状贫血。目前正在开展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实验,如通过基因治疗纠正镰状贫血。岳维根因在医学遗传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闻名,因此被认为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比如饶毅教授预测的21的成果,就包括了岳维侃的成果(注:该预测的部分成果在2002年、2003年、2006年得到了验证),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弥补中国科学家没有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遗憾。可以肯定的是,岳维根的成就绝对配得上诺贝尔医学奖,但考虑到可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主要是因为他的技术应用,尤其是发明了南印的Southern爵士从未获得过诺贝尔奖(他获得化学奖的几率更高),因此他们分享荣誉的可能性很大。自从1993,PCR技术和核苷酸定向突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一直没有获奖,所以这几年该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率极高。无论获奖与否,岳维根教授对遗传学发展的杰出贡献值得所有人的理解,尤其是他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