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初中,这对于每一个大一新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质变。从表面上看,学生们都是积极向上的:成绩好的充满野心,想在中学大显身手,基础差的充满希望,下定决心在中学重新开始。这时,一些没有经验的家长和老师,往往只满足于表面现象,而忽略了将要出现的新问题。其实学生进入初中后,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生活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心理上的不稳定,他们都有一个适应变化的过程。首先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小学到初中,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中学是什么?中学有哪些不同于小学的新要求?他们有无数颗心。所以进入初中,很多人会显得谨小慎微,不敢随便行动,生怕别人嘲笑自己“不守规矩”或者“幼稚”。所以,从小学生变成中学生,不仅仅是光荣和自豪,更是新生活的开始,会带来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兴奋、激动、好奇、胆怯交织在一起,很难适应,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大一新生首先要带他们参观校园,介绍学校的历史和现状,解释学校的规章制度,指出中小学生活的不同,帮助他们安顿下来,适应新的环境。尽快消除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紧张和不稳定。第二,要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首先,要适应师生关系的明显变化。小学主要学科的老师基本都是担任一个班,中学一个老师要教两个班甚至更多。这样对学生的理解和关心就没有小学老师那么清晰和周到,会让刚入学的初中生感到不适应,可能会对老师产生疏离感。所以一年级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倾向,同时要照顾到他们是刚从小学出来的,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否则师生关系会不协调。学生要么抱怨老师不让,要么抱怨老师不关心人。其次,要适应朋友关系的变化。从小学到中学,安排好班级后,小学的一些朋友渐渐疏远,认识了很多新同学,有一段时间不熟。这种人际关系的重新分化和组合,必然会造成新生一段时间的拘谨、紧张或不安。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流,迅速形成一个健全的班级群体,让学生互相认识,互相接近。否则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或“班级混乱”。第三,要适应学习生活的变化。小学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课程类别较少。到了初中,一下子有七八本新书之多,感觉新鲜又紧张。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学习中的精神和身体负担也增加了。这时,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很匆忙,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在自习时无事可做,有的弱者甚至感到恐惧、恐慌、焦虑,导致对学习的不适应。所以高一的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利用新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中小学知识的衔接,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教学的直观性,逐步向抽象过渡。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注意掌握学习负荷,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的新变化。帮助初一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让他们主动学习,是首要任务。在各方面都受到照顾的小学生进入中学,开始思考更广泛、更深刻的问题。因为中学的课程很多,所以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小学明显不同。这让大一新生在生理、心理、学习上都有了转机。班主任应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通常能叫出对方的名字会让对方感到亲切和谐;反而会让对方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进一步加大双方的隔阂。给予学生爱和学习适应的关键问题是学习习惯的形成。如何顺利完成中小学教学的衔接,让学生从小学自然顺利过渡到初中?根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纪律、学习情况,结合“木桶理论”,科学安排座位,组成班级学习小组,达到整体优化的目标,使班级“木桶”的“蓄水量”达到最高值。再比如,杨司中学七年级新生的座位安排,就是把文理特长的学生、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自律性强自制力差的学生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取长补短”的环境,然后“结对子”,弥补偏差。——七年级班主任和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二)中学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小学有明显区别。在小学,孩子们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作业和学习工具都有叮嘱,不用担心忘记。进入中学,你会开始思考更广更深的问题,用理性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再满足于服从。中学校园相对宽松的环境会让大家很容易放松要求,从而走下坡路。所以,其实这些主要是因为大家不太了解初中学习的特点,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所以作为班主任,帮助七年级新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是非常重要的。1.了解中学的特点,培养独立能力,增强对新生活的信心非常重要。从小学到初中是学生生理、心理、学习的转折点。首先,中学的课程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不能适应各科老师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次,中学改变了小学反复强调、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代之以能力训练,锤炼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再次,小学时间充足,老师可以软硬兼施,中学很多知识很难自己整理。这时,学生们逐渐从依恋老师向独立发展。教师要抓得紧不包办,放得开不撒手,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比如充分发挥学生在分组、发书、教室布置、打扫卫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新的起点上有一个好的开始,在各种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多出主意,多想办法。老师只做穿针引线的工作,让学生受到教育,增长智力,提高自立能力,增强对新生活的信心。2.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有计划的学习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课堂学习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合理地分配和充分利用时间。那几分钟,十分钟的空余时间不要放过,可以背一首古诗,或者几句话,积少成多。每天坚持很容易,但是每天都很难,所以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从学习的实际出发,知道自己将掌握哪些知识和能力,可以利用哪些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或太低。3.优化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倾向。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习惯。这种差异就是学习风格的差异。有人习惯听觉学习,有人习惯动手实验,有人习惯被动学习。叶圣陶说:“你心里有数,就不一定能形成好习惯。必须做的事情才能形成好习惯。”习惯是一把双刃剑,好习惯会受益终身。影响学习风格的因素除了身体和社会方面,主要来自心理因素,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所以学生要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扬长避短,均衡发展自己的学习风格。在此基础上,优化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非常重要。4.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中学的知识量在增加,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破重难点。同时,要培养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只能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在线学习。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众所周知,“刻舟求剑”的故事说,如果船不前进,船主可以根据船上的记号把剑捞出来,但是船前进了很远,这种方法就无效了。学习就是这样,需要我们积极调整学习方法,有意识地提高学习能力。比如锻炼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积极思考,不要总是依赖老师,敢于怀疑课本,怀疑老师等。,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新班级的第一节课,我精心设计了新班级的导入,带着感情向同学们提出了新学期的期望和要求,获得了同学们的心理认同,让同学们对新学期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第二,每节课都要精心准备,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
随着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案都采用自主互学的教学模式。每次课前我都认真备课,把教学环节安排如下:新课导入――确定学习目标――自主互学(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答――在答题过程中交谈)――拓展延伸(布置任务――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情感升华)。在这样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逐渐熟悉新老师的课堂教学,知道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该做什么、怎么做,并尽量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解释学生常见疑惑的问题,力求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三,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新学期的前两节课,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并不熟悉,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拘谨和紧张,尤其是在课堂讨论和起立回答问题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我尽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上课前两分钟,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上课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如何看书、画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陈述观点、参与讨论;学生展示问题时,要多鼓励和表扬,教师的评语要及时穿插...一节课是在紧张和放松的气氛中与学生一起度过的。
第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重新分组后,不同层次、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同。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新课程的第一课开始,我就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在新学期的第一周,我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两个习惯:
听力习惯: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其实就是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注意力集中的学生比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效率和学习水平高得多。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教学语言简洁准确,同时力求生动活泼,增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根据上课的任务和时间,学生感兴趣,抓住时机,引入话题,提高教学效率。
阅读习惯:在阅读课本的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引导性思维问题,限定时间,目标明确,自主阅读。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自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眼有所觉,心有所悟,手有所手。所谓眼对眼,心连心,就是读书思考,读书思考相结合。所谓徒手画,就是用各种不同的符号(钩、圆、点、直线、双线、虚线等。)要在重要的知识点上做特殊标记,不懂的地方打问号进行提问。
对于以上要求,我每节课都贯彻,随时检查,及时提醒,上课指导。通过小组互查、对比提升、教材自学痕迹展示、自学方法交流等方式。,学生内化为习惯,再表现为行为。
本周最后一节课,我表扬了一些做得好的同学,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我和学生们分享了美国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段话:“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品格,收获命运。”我为每个学生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