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论文集
那么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些农业生产活动中所体现的经济原理,将对农民如何科学安排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大有裨益。
中国的自然经济在二十世纪初就崩溃了,但这种经济现在在农村也能找到它的影子,只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会逐渐被取代。在中国,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农村存在了近20年,农业生产中的商品率还很低。我记得我家那时候是这样的。我们家有十五亩地,种了不到一半的玉米和葵花出售,剩下的主要种小麦和蔬菜,主要用于自己生活,几乎不用于出售。到了90年代末,这种情况基本改变了。现在我们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是生产蔬菜和玉米,这些主要是种着卖的。每年夏天,烈日下收割小麦的场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火热的蔬菜收购市场。在农村,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用品不再是自己种植生产,而是以购买为主。很多农民说现在只想赚钱,有钱什么都能回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农民旧观念的改变和对市场观念认识的加深还是很大的,虽然他们不一定明白什么是市场经济。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农民开始大量种植和销售自己的农产品。但刚开始对市场缺乏了解,盲目生产,随时会出现亏损。比如我的家乡(山西应县下马峪乡),2000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2004年,一种叫西葫芦的蔬菜比市面上其他蔬菜少,所以当时的价格只有每斤0.15元。虽然不多,但一些农民也从中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因为这种蔬菜的产量很大。2005年,这种蔬菜的种植进一步扩大,但还是比较少,所以当年的市场价是每斤0.4元左右,有的农民仅这一项就收入5000多元。一些农民从中受益,并在2006年大大扩大了这种蔬菜的种植。其他很多农民也开始种植这种蔬菜,很多人种了10亩。但7月份开始收购蔬菜时,这种蔬菜的最高市场价还不到0.1元。最后没有菜商收购,很多农民最后不得不早早把地里的西葫芦苗全部调拨。农民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那么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呢?按照一般理论,大部分商品价格都是由自身价值决定的,但上面提到的菜市场却不是这样。各种蔬菜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现在我们拿几种蔬菜的市场价格波动区间来说:西葫芦:0.4元-0.0元,绿豆角:2.0元-0.15元,青椒:1.0元-0.66元。(以上数据是我家卖的菜得来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蔬菜的市场价格波动这么大呢?它的波动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价值,高价卖出可以获得高收益,但一旦低价卖出,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我觉得最关键的原因是蔬菜的保鲜期很短,市场上的销售是季节性的,但是在特定的供应季节,市场上会同时出现类似的蔬菜,所以因为供大于求,价格会大幅度下降;等蔬菜旺季过了,蔬菜的市场价格就会大幅度上涨。玉米等其他农产品的情况并非如此。近几年来,它的价格在几年之内总是会稳定在0.5元到0.7元之间,即使一年之内,它的波动也不会超过0.05元。因为这类商品可以常年供应,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其供需是相对稳定的。
目前,我国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通过生产农产品来增加收入是最原始、最主要的途径。单靠农产品增加他们的收入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增加他们的产量,二是提高市场价格。而且我觉得后者更重要。目前市场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最大,因此判断市场的动态,准确把握市场的变化非常重要。掌握了市场的运行动态后,就可以根据市场的预期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从而有可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那么应该如何把握市场呢?有必要提一下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理论——均衡价格理论。
均衡价格理论,主要研究需求和供给,需求和供给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如何反过来影响需求和供给,以及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的变化引起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我先举个例子:
在一个市场里,一个* * *有50把伞,但是有500个人需要。雨伞的价格会怎么样?
在一个市场里,一个* * *有50把伞,但是有5个人需要。雨伞的价格会怎么样?
在一个市场里,一个* * *有50把伞,但也有50个人需要。雨伞的价格会怎么样?
均衡价格指的是第三种情况,即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一致的情况。这时,这种商品的需求等于供给。
对均衡价格的研究也是对供求关系的研究。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牵制关系导致了市场价格。市场价也是一种商品在当前市场上的价格,所以市场价直接影响生产者的利润率和购买者的当前购买力。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市场价格是影响农民能否增加收入的最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市场价格较低,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市场价格较高。在实践中,买卖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卖家只会在市场价高的时候增加商品供应,而买家只会在市场价低的时候增加商品需求。对于农产品来说,第一,由于农作物的性质,其生产周期比较长,很难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活的调整,只能对某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早期预测来安排农业生产;第二,由于农产品价格弹性小,当市场上同类农产品供给增加时,价格会下降,但需求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小。导致相应的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收入下降。正所谓“贱粮伤农”,因此增加农产品供给难以增加农民收入,甚至导致农民收入下降。这样,均衡价格就有了它的实际意义。市场最理想的状态是供给=需求。只有这样,市场的运作才是最有效的,社会资源的利用也是最有效的。
那么供求关系的变化如何影响均衡价格的变化呢?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关于均衡价格有三种情况:
第一,在供求不变的条件下,均衡价格和数量不会改变。
第二,如果市场价格大于均衡价格,供给就会减少,需求就会增加,这样市场价格就会逐渐降低,直到达到均衡点。
第三,当市场价格小于均衡价格时,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使市场价格逐渐提高,直至达到均衡点。
从以上动态变化来看,市场价格由于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变化,最终趋于均衡价格。在这个过程中,均衡价格或数量也会发生如下变化:
第一,当需求增加,供给不变时,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第二,当需求减少,供给不变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下降。
第三,当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第四,当供给减少,需求不变时,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上述供求定律被称为“供求定理”。从这个规律也可以看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并影响价格变化,价格也反作用于市场并影响市场的供求变化。正因为价格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如此之大,价格被称为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因此,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各种生产活动都必须掌握价格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有效地安排生产,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为了判断市场需求的趋势,最好的参照物就是价格。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判断价格形势,我们就不能判断一个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预期需求。如果一味地扩大或减少生产,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本可以增加的收入没能增加,而本行业本可以避免的损失却没能避免。
再举两个例子:第一,1999年,我家第一次种了一种叫洋葱的蔬菜。当时市场收购价0.5元,我家当时收入近2000元;2000年,我家继续种洋葱,但是因为农民太多,价格暴跌。两亩地成本近500元,只收回不到200元。这次打击的结果就是2001我们这一带只有几个人种这种菜,我家就没再种了。那一年洋葱的价格是一元多一斤。当年有几个农民因为种洋葱赚了几万块钱,包括我们家在内的大部分农民都损失了这样的收入。这是未能正确把握市场的价格变化,使收入受到了一定的损失。第二,人们总是从错误中学习。2005年,许多农民通过种植西葫芦赚了很多钱。2006年,许多人种植了这种蔬菜,其中一些人甚至扩大了面积。年初我妈想种西葫芦,我爸不同意,没种。7月份开始收购蔬菜的时候,西葫芦的价格跌到了没人买的地步。很多人损失很大,但我们家成功避免了这样的损失。
因此,农民清楚地分析价格变化引起的市场需求的具体变化以安排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具体怎么做?我认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蛛网模型中,由于一种农产品第一年价格高,第二年农民盲目扩大这种产品的种植,导致价格下降。基于此,第三年减少这种农产品的种植,但由于市场供应量太少,价格上涨,农民失去一个带来较好收入的机会,造成一定损失。那么从这个规律可以看出,如果农民在第一年这种产品价格高的时候,在第二年适当减少这种产品的种植,在第二年价格低的时候,在第三年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经过几年这样的供求互动,市场价格会逐渐接近均衡价格,从而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第二,一种蔬菜的产量也有其特定的季节,避开旺季也能在价格上给与优势。在我的家乡,豆类的种植时间是最长的,而且具有相当的规模,产销基本成熟,基本摆脱了每年价格的大起大落。但每年7月上旬和9月中旬豆类价格相对较高,7月中旬至9月价格最低,部分地方仍有较大波动。因此,这种蔬菜的价格在我国每年的同期变化不大,但相对稳定,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此时农民完全可以避开种植时的高峰,减少高峰时价格低带来的损失。具体来说,豆子可以分两块地种,一块早种,一块晚种。这样可以在7月初价格高的时候卖豆,9月中旬别人的豆种完了,自己还有豆卖,从中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好的收益。
以上是从农民角度谈供给情况,还有一个需求的问题。在农村,这种需求大部分是由收菜的菜贩直接决定的。菜商对蔬菜的需求是由外部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这个问题不是人能决定的,是市场自己调节的。那么人们能做什么呢?对农民来说,就是生产更多更好质量的蔬菜,满足市场的要求;政府创造良好的收购环境也很重要。现在再举一个例子:2006年,应县县委县政府决定统一各乡镇的蔬菜收购市场,于是在各乡镇指定了一个蔬菜收购市场,并要求取消路滩。我们也是下马峪乡的大地方。方圆将近20英里远。对于许多农民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畜力车很难在那么远的地方出售自己的蔬菜。所以,各种街滩因为卖菜方便而受到农民的欢迎,但是很少有菜商敢这么做,因为会被罚款。只有少数菜商敢违反政府的禁令非法摆路边摊,但是去固定的收购市场很难收到蔬菜,因为大部分农民很少有能力去那么远,只有周边几个村的农民卖菜,蔬菜来源不充足。为此,很多菜商离开,直接导致2006年应县蔬菜市场平均收购价格低于上年。有一个数据,2005年,豆类最高收购价1.5元,最低0.3元;但2006年最高是1.3元,最低是0.1元。因此,政府不合理的市场管理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就这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应县菜市场刚起步的时候,没有得到政府太多的管理。不到四年,就做到了一定的规模。然而,当政府在2006年第一次开始“管理”市场时,导致蔬菜价格下跌,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了一些损失。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只要政府和农民按照市场的规律组织农业,就会给农业带来发展,反之,盲目发展就会遭受一定的损失。所以我认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政府尽量不要直接参与经济作物的种植,市场本身应该调节生产的供给。政府要做好的唯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引导农民进行市场分析,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其他的事情都应该由市场自动调节。只有这样,市场价格才会逐渐趋向均衡价格,而均衡价格将决定市场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良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利润最大化的实际应用
摘要: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当企业生产的产品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时,这种产出就会使利润最大化。在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中,利润最大化的标准是不同的。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注意了解市场需求,培养企业人才,降低成本和运营费用,激励员工士气。关键词:利润最大化,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完全竞争,垄断企业管理
我们常说,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是最大的利润是什么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利润越多越好。如果这样理解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就没有意义了。现实中,无限的利润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利润最大化的标准,表明企业何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利润是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收入是企业销售产品获得的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它等于产品价格乘以售出产品数量的乘积。总收入是销售一定数量产品的总收入。平均收入是销售每单位产品的收入,等于产品价格。边际收入是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收入。同样,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经济学家给出的利润最大化的标准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当企业生产的产品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时,这种产出就会使利润最大化。这是根据企业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规律。假设企业每卖出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是10元,每生产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是8元,那么每生产单位产品就多赚2元。这时候企业就会增产。因为原来的产出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能赚的钱没有赚到。反之,如果边际收益8元,边际成本10元。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损失2元。这个时候企业就应该减产。它的减产意味着原来的产量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就是亏损了。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比如两者都是9元),企业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产量,说明它已经对这种产量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企业应该始终保持最低平均成本的产量。当平均成本最低时,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增加的每一单位产品都不影响价格,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可以得出结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这个时候企业不盈利了?事实上,这是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竞争的结果是利润最大化时利润为零。但经济利润为零,会计利润也不为零。在完全竞争中,企业赚取的是补偿机会成本的会计利润。
事实上,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如果有些企业规模相当大,其产量变化足以引起价格变化;或者一些企业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利(专利、特许经营权)取得垄断地位;或者有些企业创造了一些有特色的产品,价格会比完全竞争时高。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可以获得经济利润。现实中,完全竞争是很少的,一般情况是竞争和垄断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但在这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企业总是拥有不同的垄断力量,即控制市场的能力。因此,这可以导致企业通过产量控制或创新使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从而获得经济利润。其实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原则。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会不同的运用这个原理。有些企业会追求利润率的最大化,有些企业会追求利润量的最大化,有些企业会着眼于短期利润的最大化,有些企业会为了长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改变短期利益。这些不同的目标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目的,尤其是企业决策者的偏好,还取决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掌握消费者多样化的爱好和需求,才能生产出适合他们的产品,实施产品差异化和市场细分的政策,使我们的产品与其他产品有效区分,满足各种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从本质上使产品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赢得信誉,保持价格优势。因此,销售渠道的决定和持续讨论的必要性也应列入重要议程。还有其他重要事项,如产品结构和制造工艺的简化;日常事务机械化,大量使用电子计算机提高效率;简化业务程序;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开拓市场;强调人的因素,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等。还有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因地制宜解决。
现代企业的竞争力虽然在于信用和信誉,但也在于资金和人才。而且,因为资金也是人才积累和创造的,人才是企业超越一切的财富。有能力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是有区别的,有才能的人容易受人爱戴,所以有真正的指挥权。不是实力、说话能力和权力,而是令人信服的实力。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人才非常难得。培养人才也是企业的重大责任。
精简人员或节省人员成本是所有运营商迫切而重要的问题。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精简人员、停止招聘,还意味着通过提高销售额,建立一个小而精的员工队伍,让所有员工都敬业、快乐,从而提高销售额,降低人员支出比例。销量越高,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率就越高,达到的效果和精简人员是一样的,必然导致建立一支精干的员工队伍。在收入分配上,必然会更多。
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落实制度措施尤为重要。要建立健全降低成本的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内外部管理,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费用,降低成本。要落实责任,加强监管,杜绝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缺乏规则的现象。
降本增效的关键在于管理和经营的优化,要把降低成本和调整产品结构作为管理和经营的重点。要正确处理“节约支出”和“开源”的关系,改变“节约”是降低成本的传统管理模式,善于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中分析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做到付出尽可能少,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建立成本动因的概念,改变传统成本管理只重视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有形成本动因,而忽视产品研发、市场开发、企业规模、员工素质、人际关系等无形成本动因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的观念,善于从有形和无形动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析成本的发生和构成,确保企业成本管理的科学、客观和准确。要全面加强经营预算管理,强化资金调控功能,减少预算外和预算内支出;规范管理行为,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降低消耗,避免成本无序增加。成本管理的质量关系到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所以要在企业中形成* * *知识: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各单位要精打细算,严格控制企业建设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以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效益,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更大的效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要以“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始终站在一个协调的立场上寻求维持和发展,这才是正确的经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