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孔子是怎样的?要一张纸

我心中的孔子

孔子已经离开我们2500多年了。我们有些人可能是文盲,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读过孔子的书。他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处世之道,都不可能或多或少地打上孔子思想的烙印。他确实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是我们中国所有人的老师。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出生可乐毁了他66岁、头发花白的父亲梁大爷。但他没能看着他长大。当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离开孔丘和他的母亲一起生活。孔子为他年轻的生命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在田里种田,放牧牛羊,为别人看守粮草,为别人吹号...但是这些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普通的劳工。因为它生长在一个不寻常的国度——鲁。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就人才吧!鲁是周公的封地,是唯一能以礼乐祭祀祖先天地的诸侯国。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沦为二等诸侯国,但仍保持了周文化的大部分文化传统,以至于在春秋末期仍享有“李周在鲁”的美誉。小时候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对礼仪制度非常感兴趣。他和朋友玩游戏时,经常把玩具当祭品,模仿大人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就刻苦学习,从此掌握了礼仪、音乐、骑马、射箭、文字、算术六艺,精通六经。到了三十岁,孔子已经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素质很高的知名大师了。

但在春秋时期,争夺天下霸权时,孔子主张诸侯以德治国,同时要正名。在思想上,他提出了仁义礼义之说,其中一些观点明显侵犯了掌握诸侯国权力的博士的权利。所以孔子的才能一直没有发挥出来。直到五十一岁时,他才凭借自己的才能和胆识,粉碎了齐国借山谷会盟之机羞辱和绑架的阴谋。孔子一开始表现出锋芒,但并没有让他在政治上崛起。鲁的主见不足和贪图享乐,以及杨虎城的造反上台,终于让孔子明白,时不我待,如果他不年轻了,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所以在55岁的时候,他带领一群学生开始了为期14年的环球旅行。

十四年,孔子和他的学生四处奔走,辛辛苦苦,在陈、蔡断粮断草,差点饿死。有时他们被描述成流浪狗,但最后他们什么也没找到。但是孔子过着安逸的生活,去的国家肯定要听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凭借他的温柔、善良、尊重、节俭、谦逊得来的。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们所有人,尤其是他的好学精神和快乐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说到学问,孔子曾说:“君子不食足,不安生。如果他对事物敏感,对自己所说的话小心翼翼,他就会有一个适当的方式,这可以用学习来形容。”而孔子自己也达到了忘食的境界。的确,孔子的一生是勤奋和学习的一生。孔子曾经连续十几天向鲁的音乐大师学习钢琴。石祥满意地说;“打得好。”让孔子再学一首新歌,孔子摇摇头说虽然掌握了曲调,但是技巧运用不熟练。过了几天,孔子把它演奏得像流水一样优美,但他仍然不满意,因为这首歌的意思还没有被理解。直到有一天,孔子意识到这首歌的作者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高兴地认为自己把一首歌学好了。还有我们都知道的成语边巍三绝。不也是孔子勤奋好学的典故吗?孔子晚年读《易经》。在古代,竹简是用牛皮绳编织的。孔子反复读,易经的牛皮绳却断了很多次。还有一次,孔子详细听了少乐的表演,陶醉得“三月不吃肉”

如果我们认为孔子是一个死板无趣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创造快乐哲学的第一人。有一次,叶县县令尹也对孔子的性格很好奇,就问:“孔子先生,您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知道鲁兹一时答不上来,只好回来告诉孔子先生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这个人!”当你内心感到快乐的时候,你会忘记所有的烦恼,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到了老年。"还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路上遇到一个邻居,冲着他喊道:"伟大的孔子!你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没有什么能让你出名。孔子听了,开玩笑地对他的弟子们说:"是的,我能点什么呢?""?你是开车还是射箭?我就开车。”那眼神既是自嘲又是玩笑。孔子对幸福的要求也极其简单。他曾说:吃糙饭,喝白水,弯胳膊当枕头,都在其中。所以他对颜回的欣赏是:“一瓢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忍则忧,回去不改其乐。”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幸福是很容易达到的。所以当他的弟子曾哲说他的人生理想是:“到了春末三月的天气,他会穿上新缝制的单袄衣服,约上五六个朋友,六七个男孩子一起去沂水洗手洗脸。一路风餐露宿,直到舞者走下舞台,才会大声歌唱,然后慢慢回家。”曾哲的话还没说完,孔子就大声叹道:“你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从孔子的这种理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快乐而坦率的生活。

与其他文化中的伟大思想家相比,孔子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教导都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小事上。他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培养自己的修养。他的思想没有被拒之门外,与普通人无关。他教你的东西就像爷爷和孙女之间的对话。所以,我心中的孔子真的是一位伟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