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峰的科研成就

崔峰:执行主编,张兆艺主编《尼采与中国文学论文集》(预期),新加坡:八方文化工作室,2013。崔峰:主编,《新中国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周连英纪念奖学金理事会及项目办公室主编,新加坡:八方文化工作坊,2010。崔峰:在翻译与政治之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译介尼采的语境(预期),载于张兆艺主编的《尼采与中国文学论文集》,新加坡:八方文化工作坊,2013。崔峰:论建国初期翻译工作的组织与策划——以第一次翻译工作会议及其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为中心,载于《有声有色——纪念谢天振七十寿辰文集》(宋炳辉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15页。崔峰:“中国从1950年代中期的文学话语中对民族国家地位的焦虑与反思——以第二阶段着重于翻译选择观念的变化(预期),载《东亚与中国文学的现代经验》,首尔:韩国汉语言与中国社会,2013。崔峰:《建国初期政治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出版》,发表于《中国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第1期,2013期,第34-47页。崔峰:“日达诺夫主义”与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中国文坛+0950年代——以翻译为例(第1953期7月-第1956期3月),发表于《翻译史研究》(2011)。崔峰。十七年文化语境中的傅雷翻译活动。《傅雷的精神世界及其时代意义》,徐军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66–81页。崔风:论茅盾1937-1948时期的翻译活动,载于黄先强、柯思仁主编的《跨学科的对话与碰撞:新加坡南大中文系研究生随笔》,新加坡:青年书店,2009年,第244-260页。冯,崔。”翻译与意识形态:西方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分析(1949-1966):以文雪石碣为例。"在Stefania Cavagnoli、Elena di Giovanni和Raffaella Merlini编辑的《跨语言交际的研究----模式理论》。米兰:佛朗哥·安杰利,2009,302–316。崔峰:寻根溯源——从茅盾的译介谈起,载《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崔峰:《接受美学“潜在读者”视角下的鲁迅直译及其对现代翻译研究的意义》,于主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3–217页。冯,崔。”论茅盾1920年代后期至1930年代的翻译活动。《远东文学期刊》(第1卷),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亚非学院编辑。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国立大学,2008,80-87。崔峰:译者鲁迅的“中间意识”——以鲁迅早期翻译模式的转变为例,《中国翻译》(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7年第6期,第14–18页。崔风:开拓鲁迅翻译研究的新视野——评王佑贵新著《译者鲁迅》,载《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第166–171页。崔峰:超越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看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研究生学术论坛(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CSSCI源刊),2004年第3期,第69–72页。崔峰:拉奥孔新解:痛苦还是快乐——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理论看拉奥孔,《南通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第93-95页。译《九章集》(预期),普罗提诺(希腊)著,崔风、应明译,上海: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词的历史》(预期),马丁·h·曼瑟著,崔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

1.我的《尼采在中国四十年》(1971-2011)(期待),作者Marián Gálik(捷克),崔峰译,发表在张兆艺《尼采与中国文学论文集》上。

2.《反思蹦极》,沈巍纠正,崔凤译,英国:朱莉芒果网《创意表达杂志》,Web.3 (2007)。

(更新于2013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