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城市一体化好处的议论文。

一种新的城市互动模式——近场城市整合研究

王士军高群王丹

市场机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改变了传统的近区城市之间要么行政协调要么纯粹竞争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融合繁荣”的新发展模式。本文在前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了城市非一体化的背景、理论内涵和状态特征,指出制度创新、生产要素互补、企业集团化、 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 * *建设是近期城市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和节点,同时提出了“增长三角”、“雁行”、“多极”和”。

关键词:城市一体化模式

1“近域城市一体化”的提出及其理论内涵

近年来,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大城市群的崛起影响了区域经济,这是中国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新特点。目前中国的大城市以万人计,形成了京津唐华北、沪宁杭华东、辽中南、程玉瑗四川、深广广东、厦泉漳州福建、青济山东、长吉吉林、哈大齐黑龙江等多个城市群。这些大都市主要由两三个相邻的大城市组成。

——即都市圈是区域存量资本和生产要素高度集中的区域,是区域未来发展的增长点和增长极。然而,随着城市群的崛起,“过度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甚至破坏整体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当前我国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在大城市的聚集区,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城市间互动的负面后果更加严重。在世界经济日益区域化、集团化的今天,大城市之间的这种不整合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自身的发展,也破坏了相关区域的发展。因此,探索区域城市群的整合机制和模式,促进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和前沿的课题。

“整合”一词起源于地质学中的英文单词“or ”,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会整合”是指调整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和纠葛,并将其纳入统一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中分离的和相关的单位通过相互适应,遵循相同的行为规范,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平衡的系统。“文化融合”是指不同的或矛盾的文化特征相互适应后形成的和谐的文化系统。“经济一体化”是指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组织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重组,以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近域城市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城市之间在合作、竞争和控制的三维框架下的动态、可控和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合”是“合”的前提,是“合”的结果,是“合”的开始,是“合”的相对的、暂时的平衡。“融合”和“整合”的效果是“发展”,发展是融合的最终目的。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体,城市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

群内城市互不相同,差异的存在是整合的内在基础。基于差异的整合是城市互动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机到有机、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最佳途径。城市一体化是以互补和享受为基础的,是以多元主体和异质因素的存在为基础的。整合并不抑制多元状态,而是促进多元主体与各种异质因素的交流与接触。一体化是拓宽城市生长点和生存空间的突破口,是对现有城市关系格局的突破。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点、轴、边系统的整合。通过整合,我们不仅可以改变城市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改变和塑造城市本身。整合是形成有序结构和网络的必要途径,是寻求城市间内在规律性的手段。

当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城市都追求自己的利益,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融合的障碍,也是融合发展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在发展中融入宏观调控、规划或计划协调手段至关重要。无论是区域还是城市,很大程度上,整合是一种政府行为。因为城市之间的排斥、竞争和摩擦,需要整体的调控和必要的约束和限制。“协调”和“整合”的概念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取代“整合”一词,但“整合”比这两个概念更具包容性、灵活性和动态性。整合包括但不限于被整合者的相互协调,还包括磨合、调节、制约甚至限制。融合并不排斥竞争。如果整合方式合理,合作和竞争都是形成秩序的积极因素。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深化和拓宽一般的竞争概念。“竞争”一词的词源是“* * *追求同一事物”的意思,它更类似于合作的概念,而不是冲突对抗行为的狭义概念。合理的竞争可以促进专业化和创新的发展,但不加控制的盲目竞争会阻碍协调,过多的控制会抑制创新,三者在融合中形成良性循环。

2.近场城市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和“节点”,

在经济活动中,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依赖不是暂时的,而是持续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是静态的和动态的,是反复的。每个城市都会发现自己处于类似的“囚徒困境”,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会损害各方的整体利益。如果有沟通渠道,那么对于城市群体来说,合作意向是各方的最佳选择。在无限的“博弈”过程中,各方都有机会影响竞争对手的行为。只要各方都关心未来的利益,不融合的后果就足以说服各方采取有效措施。

略,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对待整合,城市群体中的各方将实现最佳利益。各方关注的焦点应该是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一阶段的局部利益。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整合的目标是整体利益和各自利益更大。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建立一个目标分析、评估和反馈系统,并实施一个管理协调系统。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引导和制约,目标和节点驱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不断加深,从而深化整合过程。在这个大系统中,会有新的节点加入整合过程,目标也在不断更新。整合目标和节点是不断变化的要素,分析评估反馈系统和实施管理协调系统也相应升级优化,其中包括保障整合的触发机制和整体协调机制。邻近地区大城市之间的整合必须建立这样一种机制来保证有序整合。

这里的“结节点”本质是指城市整合的切入点,既有要素的意义,也有空间区位的意义。因为在现有条件下,很难自发形成近区大城市的整合,需要突出制度、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整合节点,即发掘城市间合作、交流、发展的增长点和城市间整合的“汇聚点”。它们可以是通过城市之间的交流产生的,具有进一步扩散价值和功能的推广政策、产业和特殊区域。点头不仅有利于城市本身,也提高了城市群体的发展水平,其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于整个城市群体。如制度创新、生产要素互补、企业集团化、建立统一市场体系、建设* * *享受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在地理上,城市的边缘,城市群体共享的基础设施的位置等。已经在扮演整合节点的角色。

2.1制度创新

制度决定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则,主要包括政策和制度。中国的大城市仍然以单位所有制、雇佣制等传统社会制度维持社会运行,社会制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通过职能分工、产业布局、城市调控管理体系、财税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坚持制度创新,建立运行效率更高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组织机制,打破城市间要素流动不畅的局面,为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创造更加有力的制度环境。在中国经济转型期,城市间经济关系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2补充生产要素

在城市群体中,由于资源享受的差异,城市在生产要素上往往是互补的。一些城市拥有丰富的经济发展的初级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而一些城市拥有先进的生产要素优势,如资本、高级技术人员、科教机构和现代交通和通信网络。通过促进城市间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加快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使生产要素得到高效利用。

2.3企业集团化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区域经济经营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集团可以逐渐发展成为连接城市的桥梁。企业集团可以以股权、资金、技术、销售为纽带,统一控制和支配企业的生产经营,采取多种联合形式,有效突破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解决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存量调整和资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从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转移,形成跨城市、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城市间城市主导产业的相互渗透,建立产业间的紧密联系,构建更加灵活的产业体系,在互动互补中实现城市与城市主导产业的* * *发展。从而实现经济一体化和发展的目标。

2.4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

可以为区域附近的大都市群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协调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活动,谋求共同发展。只有市场成熟,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合理,城市群内外的资源才能得到优化配置。这个市场体系应该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因为一个运转良好的资本市场对于整合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城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城市群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才的自由流动有助于在市场中实现城市的效率和公平。

2.5***写意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的空间格局起着导向作用。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涉及的区域范围很大,不仅仅是市区或者城市本身。科学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城市群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基础设施和生态的* * *建设和* * *享受,使各个城市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摆脱了只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局限,避免了损害各方整体利益的不合作方式。

3城市间不整合的状态特征

3.1城市经济功能趋同,分工不合理,产业同构。

长期的行政壁垒阻碍了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同一地区资源结构的相似性,这是城市之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相似的主要原因。城市之间普遍缺乏合理的纵向和横向分工,城市之间重复建设,争夺原材料和市场,导致城市之间分工不明确。在城市开发区建设中,也缺乏对产业布局的宏观调控,各类开发区结构雷同。这些现象普遍导致城市经济功能趋同、分工不合理、产业同构,因此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基本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发挥整体效应。

3.2城市群中存在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的作用还没有达到合理的程度,在生产、经营和流通领域的基础性作用有限。事实上,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封锁和分离主义。市场的分割增加了竞争力脆弱的国内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僵化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人为地将经济活动与行政隶属关系捆绑在一起,导致经济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城市作为独立的行政区,为了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采取行政手段实行地方保护,不考虑整个地区的经济环境而直接干预经济,在吸引外资和引进项目上竞相低价,损害了城市群体的整体利益。

3.3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由于大城市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集聚和快速扩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大大加强,人地矛盾日益激烈。而且主要城市的经济结构大多向重型化发展,环境治理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严重破坏了本已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之间的交叉污染和相互扩散,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往往导致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下降。比如辽宁中南部城市群的工业废气排放,不仅造成低层空气污染,还形成酸雨,危及东北各省的长三角。素有“江南水乡”之称,但京杭大运河、淮河污染,太湖富营养化,已危及城市居民饮用水。苏锡常的河流早已绝迹,地表水源污染严重。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还造成了区域性的大规模地下水漏斗和极其严重的地面沉降。

3.4缺乏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自成体系。

各个城市的城市规划大多以自己的行政区域为界,往往忽略了区域的整体发展,追求自己的体系。主要城市之间缺乏应有的融合。这样很难保持和发展各城市的特色和优势,也很难形成整体的区域经济网络。城市规划以条块为主,缺乏有效处理街区与条块之间建设发展问题的协调机制,使得区域发展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

3.5交通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大城市的交通和通信状况比中小城市发达,但由于各地缺乏交通网络建设的统筹规划,仍难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需要。例如,长三角城市群虽然有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交通网络密度和运量均为全国同类地区之最,但仍远远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中忽视内河航运的统一规划,不仅水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而且交通系统整体难以形成网络。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群发展的整体利益。再比如,湖南黄花国际机场建在长沙最北部,株洲湘潭市民享受这一基础设施的难度加大。

3.6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封闭。

大中型企业要在城市群中发挥规模优势,组织产业链和产品链。但大多数企业集科研、生产、销售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企业组织结构高度封闭,降低了企业与地方的经济联系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同时,由于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制约,企业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联系合作仍局限于本部门、本地区。

这些不整合已经成为大城市群体健康发展的突出障碍,必须加以解决。

4城市融合与发展的一般模式

4.1“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

“增长三角”模式下的诸城组团不仅在结构形态上呈现出“三角形”,而且由于城市规模和实力的差异,在经济发展上形成了一个主角带动两个子角的稳定结构。典型的“增长三角”城市群整合模式有长株潭、厦门泉州漳州、武汉宜昌襄樊、哈尔滨大庆、齐哈尔等。在三角结构中,长沙、武汉、哈尔滨、厦门等。、或省会城市、或区域经济中心,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其次角城市。因此,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主角城市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将不适合发展的产业或基础较差的产业转移到次角。整合的重点是改变城市功能趋同、城市间分工不清、“大而全”的产业发展的历史烙印。通过功能更新,树立龙头城市形象,重点发展都市旅游业、信息产业、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形成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一个次角城市,可以通过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专业化部门,巩固“增长三角”的产业实力。

4.2“雁行”一体化发展模式

“雁行”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结构以核心城市为整个城市群的“发展极”,以铁路、公路、海运、河运、航空为交通框架,以其他不同功能和规模的大城市为“协调极”,形成高层次、一体化的经济网络和新型的区域生产力关系。城市群体的文化传承和城市间文化的认同与融合非常有利于城市群体的社会经济融合,城市间的经济联合与合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极”位于城市群融合发展的“领头雁”位置,负责引导整个城市群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动运行。同时,作为创新区,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理念创新,不断向其他大城市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与其他大城市形成一定的分工体系和发展梯度,从而在一体化进程中,形成“雁行”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典型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这7个都市圈属于以沈阳为核心的辽东半岛都市圈,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辽阳,以及以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都市圈,包括青岛、济南、淄博、潍坊。

4.3“多极”综合发展模式

“多极”一体化发展模式是由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形成的珠三角最典型的特大城市群,城市之间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平衡力,是多极格局。港澳与深广的合作有很好的基础,但“前店后厂”的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全方位整合。因为港澳地区有大量的广东移民,在文化上与沈燧关系密切,而且四大城市也各有优势,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比较成熟的市场体系,有大量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澳门面积虽小,但在旅游和博彩服务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功的经验,被誉为“欧洲信息中心”。广州是中国南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虽然实力不如香港,但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作用是香港不可替代的。还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专业人才。深圳是该集团的第三大城市。虽然基础科研实力不强,但由于机制灵活、政策优惠,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发达。因此,可以在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之间建立一个协调管理机制,协调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结构等各种问题,特别是主要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港澳充分发挥国际优势,以广州为主导的工业、科技、文化教育和国内交通,为整个城市群筹集资金,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国际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缘和历史优势。深圳致力于成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先锋。

4.4“双核”集成开发模式

在“双核”一体化发展模式中,随着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和通信的进步,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两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相近和接近。问题在于,城市有着强烈的单干意识,而整合的愿望却很微弱。然而,面对同样的困境,如缺乏资金、缺乏资源和基础设施滞后,这两个城市无法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融合能够解决同性问题,深入到各个层面和环节,发挥整体优势,两个城市都会从中受益。因此,顺应发展的客观要求,人为推动一体化进程,将会大大加快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双核一体化发展模式中,中心和副中心之间的一体化实际上是区域之间的一体化,两个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可以带动区域一体化。由于两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接近,在这种双核城市格局中,关键在于打破碎片化,促进城市的互补性,特别是当前相对弱势城市的具体定位和战略选择,正确处理与中心城市在发展中优势互补的新型合作关系。通过副中心城市的超常规发展,形成了“双核牵引”的新格局。

与其他模式相比,“双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变两个城市各自为政的发展状态,让彼此相邻的状态成为优势而不是制约。从整体上调整和重组产业布局,逐步建立城市经济综合体中的主导产业群,形成两市多维度的产业转移、传导和互动。典型的“双核”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城市群有京津、成渝、长吉、石保等。

参考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出版社,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议面对世纪之交我国城市化的新形势,应重视全区域协调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要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