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病理尸检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体解剖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疾病的病理变化,从而明确疾病的诊断,查明死亡原因,有助于临床讨论,验证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和适当,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工作质量,还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一些传染病、地方病和流行病,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积累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的人体病理资料。显然,尸体解剖是研究疾病极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而人体病理材料是研究疾病最有价值的材料。
一个国家的尸检率往往能反映出其文明进步的程度。世界上许多文明先进国家的尸体解剖率都达到了90%以上,有的国家在法律中对尸体解剖做出了明文规定。我国的尸检率还很低,不利于我国病理学和医学的发展,亟待提高。
(2)活检
通过局部切除、钳夹、针吸、刮除、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中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诊,称为活检,简称活检。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检查和诊断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组织新鲜,能基本保持病变的真实影像,有利于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化学、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的研究。对于临床工作来说,这种检查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诊断疾病和判断疗效。特别是对于不明性质的肿瘤等疾病,准确及时的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动物实验
利用动物实验的方法,我们可以在合适的动物身上复制出一些人类疾病的模型,让研究者根据需要以任何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分阶段连续取样,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或一个病理过程。此外,动物实验也可用于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或其他因素对疾病的疗效和影响。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弥补人类观察的局限性和不足,但毕竟动物和人体存在各种差异,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应用到人体上。
(4)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将某一组织或单细胞用合适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和组织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肿瘤生长、细胞癌变、病毒复制、染色体变异等。此外,还可以对其施加辐射、药物等外界因素,观察其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便于在体外观察和研究各种疾病或病变的过程,以及研究影响它们的方法。而且周期短,见效快,可以节省研究时间,是很好的研究方法之一。但缺点是隔离的体外环境不同于体内整体环境,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能把研究结果和体内过程等同看待。
(5)病理学观察方法
随着学科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形态学观察,采用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使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但形态学方法(包括改良形态学方法)仍然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简述如下:
大体观察主要是利用肉眼或放大镜、测量尺、各种称重仪器等辅助工具,对标本及其病理特征(大小、形状、颜色、重量、表面和切面状态、病变特征和牢固程度等)进行观察和检测。)详细。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有经验的病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往往能确定或大致确定诊断或病理性质(如良恶性肿瘤等)。)通过肉眼观察。
组织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几微米厚的切片,用不同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其细微病变,从而将肉眼观察的分辨率提高一千倍,加深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是观察和研究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同时,由于各种疾病和病变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学特征,因此往往可以通过组织学观察进行诊断,如上述活检。
细胞学观察用收集器收集病变部位脱落细胞,或用空针穿刺吸取病变部位组织细胞,或从体腔积液中分离出病变细胞,做细胞学涂片镜检,了解病理特征。这种方法常用于某些肿瘤(如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等)的早期诊断。)等疾病。然而,由于材料的局限性和准确性,有时诊断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不仅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还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超微结构观察通过透射和扫描电镜(电镜的分辨率比光学显微镜高1000倍以上)对组织、细胞和某些致病因子的内部和表面超微结构进行更精细的观察,即从亚细胞(细胞器)或大分子的水平上认识和理解细胞的病理变化。这是迄今为止最详细的形态学观察方法。在超微结构水平,形态结构的变化往往可以与功能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这极大地有利于加深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运用具有一定特异性、能反映组织和细胞成分化学特征的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可以了解组织和细胞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状态,如蛋白质、酶、核酸、糖原等。,从而加深我们对形态和结构变化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能揭示用普通形态学方法观察不到的组织和细胞化学成分的变化,而且往往能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之前发现化学成分的变化。此外,随着免疫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还可以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来了解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学特征,这对病理研究和诊断非常有帮助。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近几十年来还建立了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放射自显影、显微光谱学、形态学测量(图像分析)、分析电镜、流式细胞术(FCM)、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分子原位杂交等,从而使常规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到将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与化学变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且将传统的定性研究发展到病理形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定量研究,从而获得了大量更新的新信息,大大深化了疾病研究的深度。这在以前的研究中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