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的圣母像是谁?
——俄罗斯理论家普列汉诺夫
许多绘画鉴赏家认为拉斐尔太快乐了。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比,他在很小的年纪就解决了内心的冲突,所以很少表现出超人的力量来宣扬伟大的灵魂。他的画很有技巧,但不是有深厚感情或信仰的作品。他顺应了教皇的需要,也取悦了教皇,在圣母和情妇之间愉快地摇摆,调和了异教和基督教的信仰。他没有深入探索生活或信仰的神秘和冲突,他只想要生活的情欲和欢乐,美的创造和拥有,朋友和爱人的忠诚。他给我们带来平静,不提问,不制造怀疑或恐惧,他不在理智和情感之间,或肉体和灵魂之间制造冲突。他看到的是对立的协调。他的艺术把一切都理想化了,宗教,女人,哲学,历史,甚至战争,他自己的生活也太顺利太幸福了。
这样的评论并不完全正确,从拉斐尔后期的《西斯廷教堂的圣母》就可以看出。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像》不再是过去的圣母像,也不是中世纪绘画艺术的消瘦、痛苦、僵硬,也不是威尼斯画派所描述的放荡、轻浮、不拘小节的极端,而是表现出一种宁静、平和、善良、贤惠、美好的表情,既能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和遐想,又能让人产生崇敬之情。拉斐尔让西斯廷圣母像慢慢走向人们。
屏幕上,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临。两边的窗帘旁画着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长袍的男长老是教皇西斯科特,他向圣母子做了一个欢迎的手势,而微微跪着的年轻女子是圣母瓦瓦拉的信徒。她虔诚地垂下眼睛,低头侧脸,略带羞涩,表现出对圣母子的尊重和顺从。中间的圣母丰满婉约,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美丽恬静。躺在下面的两个小天使正睁大眼睛仰望圣母玛利亚的到来,他们的童真被画得惟妙惟肖。
为了让祭坛上的圣母像有向人靠近的感觉,拉斐尔让自己的画作有三个水平点(一个是小天使,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圣母像),这样观者越靠近画作,圣母像就越向人靠近。此外,摒弃了一般的距离法,使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模糊和不真实,椭圆形的运动旋律(通过衣服褶皱和颜色排列)加入到金字塔的稳定构图中。这种对文艺复兴最重要的形式的抛弃,说明圣母不仅仅是绝对美的概念,也是人们可以亲近和依靠的圣母,是可以在她身上哭泣的圣母。这是什么意思?到了晚年,拉斐尔从和谐、愉悦、平衡、宽容、理性、感性、知识和信仰走向了对怜悯和苦难人民的描绘,绘画主题也在苦难中从美丽走向了希望。甚至导致了艺术史的分裂,将拉斐尔晚期的作品归于另一个时代的启蒙。
不管这种画风的转变对绘画史的分期有什么意义,即使画风再变,依然是拉斐尔式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拉斐尔正从绘画题材走向另一种神秘的体验。这是拉斐尔难以言喻的神秘经历。
说拉斐尔不问问题,理性与情感不冲突,或者说肉体与灵魂不冲突,他看到的是协调,这并不完全公平。可以说拉斐尔处理的是冲突和灵魂斗争,最后他把解决者放在了基督和进入苦难世界的圣母玛利亚身上。他在西斯廷圣母像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母性形象。作品在立意、构图、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无比成熟和完美。拉斐尔把自己的美好理想寄托在圣母玛利亚身上,希望他笔下的圣母玛利亚能给人类带来希望和一切美好。
在很多西方人心中,母爱是最神圣、最无私、最宽容、最伟大的情感。“圣母啊,你就像一个无底的杯子,盛满了人间苦涩的泪水!”也许正因为如此,西斯廷教堂的圣母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