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论文(2)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论文

2004年,国家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行)》,不仅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课程内容,也极大地改变了课程的性质。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素养。

一,分层教学

上课前,了解一下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大致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丰富,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较强,一般不符合教材的基本内容。第二层次:学生各方面一般,在课堂学习中能掌握老师教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三层次:学生直接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少或者学习能力差,或者对计算机没有兴趣,所以学习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全班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集体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做练习。一般来说,第一层次的学生往往做完练习,很快掌握教学内容。二级学生完成难度不大,可以安排一级学生分组帮助指导,老师集中辅导三级学生。

在教学深度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对学生的分析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分层目标应遵循“既要让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要让有余力的学生达到课程要求以外的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适应各类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达到目标。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可以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和学生知识水平的两极分化,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采用分组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定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分组教学完整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详细的计划和预案,避免分组流于形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平时上课表现,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成绩等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约有3-4名学生,每个小组至少保证一名知识丰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配合小组教学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小组长不仅负责维护小组的纪律,而且能够部分解决小组内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对小组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小组教学模式为师生交流创造了条件。

小组活动需要学生极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选择小组的领导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小组长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第一,老师要明确告诉小组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让他们心中有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和磨合,每个小组长都能真正成为小组成员的教学助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定可靠,使他们形成一个学习体,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或协作交流主动建构的。在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同时,情感交流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上课的时候,老师分配“任务”让各组比赛。在竞争的情况下,学生们会频繁地对较难的“任务”提出问题,组长会在能力范围内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小组内的互相帮助。团队成员优势互补,互相帮助,献计献策。齐新合作的团队精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体现,老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一一指出。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后,根据“任务”或项目的完成情况、各组的写作意识、组员的参与情况、进度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评、互评、组评、老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组进行点评。学生在接受别人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同时,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包含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项包含某种特定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践任务来达到一个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创建任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教师创作。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和学生学习水平创设任务。第二是师生共同创造,教师起引导作用。比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任务,或者教师设计开放性高的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任务设计是否合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驱动法就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任务要有针对性,即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设计的任务要分步骤,因人而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程度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驾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掌握教材,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要包含每节课的知识点和技能,任务必须与学习主题相一致。

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评价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可以先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相应的修改。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对完成任务好的给予表扬,对完成任务有困难或缺陷的给予指导或训诫。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可以改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还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习内容,按照“由大到小,循序渐进”的思路,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学时的小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素养。

自2004年秋季以来,全国已有20个省市进行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体部署,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10下学期全面启动。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教师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老师认为新课改弊端很多,不如不改。在我看来,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于不是高考科目,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学生和学校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一个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如何了解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呢?如何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通过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信息技术教师的正确态度。

不可否认,新课改以来,该课程的地位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刚刚实施,对信息技术的考核机制并不明确,加之受传统考试机制的影响,人们仍会以是否进入高考作为衡量一门课程重要与否的标准。对于一个常见的现象,如果有人问一个老师他教哪一科,信息技术老师回答后一般会表现出鄙视的态度,因为信息技术相当于豆芽课。虽然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的一门学科,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学科并列,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在所有高中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仍然是垫底的。

因此,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端正态度,认真面对。以前有信息技术老师表达过这样的感受:“信息技术课太好了!”另一位老师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备课,备课笔记都是学校检查用的。”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上,老师的角色是依次介绍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于是出现了“微软指令”教学。上课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实际上,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混乱和迷失方向的状态。认真对待这门课,不仅是为以后信息技术进入高考打基础,也是对学生负责,做好一名教师。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部分信息技术老师都在抱怨,在抱怨,或者在谈论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我想,只有我们才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的命运,放下我们的抱怨,通过积极的学习、交流、研究和反思,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好,但教学能力差。这种情况下,男老师比较多。还有一个就是他们的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能差。这样的话,女老师就多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关注了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

因此,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不仅是教学方面的,还有专业技术方面的。很多人觉得有些学校有信息技术老师,但是不敬业,往往身兼数职,成了“电教保姆”。有的老师甚至说自己的角色是领导查时间的“守门员”和电脑坏了的“维修工”,无法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专心教学。但我认为只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其他职责,就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而是通过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视教学设计

通过调查发现,99%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8%,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可能只是为了玩游戏和看电影。课改之后,我们为什么不反思?为什么学生对我们的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是教学方式太枯燥,还是游戏的趣味性太强让学生分心?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不是因为老师满嘴灌,而是因为学生想学。

在新课程改革下,一些教师改变了旧的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每个人都尽力根据学生的日常需求来设计课堂教学。比如网络技术应用中的“认识IP地址”这门课,有的老师就用快乐词典的答题法来教,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有老师在讲IP地址的组成是这样设计的:

老师:“你家里有固定电话吗?”

生:“是”

老师:“我把我们学校一些部门的电话告诉你,你找找规律。”

老师:是的,日常生活中的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电话所属的地区,后一部分表示该地区的电话号码。在互联网上,电脑的IP地址也分为两部分,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IP地址的结构,然后老师借机引导,“电话号码可以一样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于是老师说:“我们的IP地址不能重复。同一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使用相同的网络标识符,并且每台计算机都有唯一的主机标识符。这两部分构成了IP地址。”经过这样的引导,很多同学都开窍了。可见,这种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同时,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

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自处理信息,相互交流合作,特别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乃至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中。

比如解释“好与坏并存的信息世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设计就很有挑战性。一方面,我们享受着信息世界带来的各种好处,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的攻击。课本上虽然提到了“网吧”,但如果只是作为资料,学生很难思考。于是就有了“高中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争论。实践证明,辩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和竞争欲,培养了他们表达、交流和评价信息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理解,并结合实践,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我们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