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礼的学术贡献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盟第三纪/第四纪界线工作组成员。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约30篇,相关成果被SCI刊物引用800余次。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重要成果包括:

1.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系统研究了古气候记录。成果分别发表在《古海洋学》、《QSR》、《齐》杂志上,被广泛引用。他进一步整合了5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给出了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曲线,被《古海洋学》的审稿人誉为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大陆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

2.研究东亚古季风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从理论上提出晚更新世时期全球冰量驱动东亚古季风变化的观点,发表在《QR》和《地球与山地科学年鉴》上。

3.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的研究,为红粘土是风成成因提供了大量新的证据,初步恢复了黄土高原晚第三纪的气候演化历史,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丁仲礼研究员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30余篇,被国际SCI引用800余次。1997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同年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杰出科学家奖,1999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项目973项目负责人

对中国黄土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将5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整合在一起,给出了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曲线。这一成果被《古海洋学》的审稿人誉为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大陆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的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

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和古环境研究。利用中国北方第四纪黄土和晚第三纪红粘土等风成沉积重建古气候演化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系统研究了黄土和红粘土的地层和年代框架,获得了一系列代表古气候变化的记录,分析了古气候记录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了第四纪全球冰量变化对东亚古气候变化控制作用的新认识。已经做了系统的工作证明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是风成的,在黄土沉积和沙漠演化、古气候长期演化和构造变化方面正在做探索性的工作。丁仲礼博士主要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成长起来的。自1991获得青年基金以来,先后参与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和九五重大项目,获得杰出中青年基金1994,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7。目前主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研究院知识创新工程、973工程二级项目。研究成果被SCI论文引用近1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