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大咖论文数量

?我的老师张惠森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2011年4月28日,王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8岁。那天,王老师日夜工作的黑龙江大学校园网主页变成了灰黑色,俄院师生难掩惋惜之情。听到这个坏消息,我感到震惊。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我深感痛心。王先生虽然老了,但他一直很健康,很强壮。后来我想,我的丈夫和妻子唐雅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想必他们两个感情很深,所以我老公不忍心一个人跟着老婆...

?那一年,我博士毕业十几年,算上毕业后的岁月,我们的师生关系也有16年。王先生的妻子唐雅茹是我的大学老师。可以说我和两位老师真的很有感情。我还与他们的两个女儿张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性格内向,父母在外地生活,什么都愿意和他们说。他们也把我当成自己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经常给我建议。唐老师也经常说我是她家的老三!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对我的关心。

?唐老师是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读本科时的俄语老师。她超凡的气质,流利的俄语,条理清晰的讲课,给我这个刚进门的大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5年,我大学毕业,没考上就被保送到北师大读俄罗斯文学硕士。那时候通讯没有现在方便。好久没联系唐老师了。1988年硕士毕业后,我如期回到师范大学任教。95年的时候,我想申请黑人大学的博士,但是当时没有俄罗斯文学研究方向。联系了唐老师后,我决定报考张惠森老师的俄语修辞方向,专业是文学修辞。那年去老师家做客,两位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个“失联”多年的学生。他们对我还是挺认可的,唐老师也夸我大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所以稍微努力一下考上博士不成问题。然而,文学修辞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门完全陌生的学科,所以我深感信心不足。但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博士阶段对俄语修辞学和文字学其他领域知识的积累,我才成功走上了更广阔的文字学学术道路。文学硕士的基础,修辞学博士的努力,语言学的基础,融合了文学、修辞学、语言学知识,让我毕业后很自然地走上了文学理论研究的领域。

?就这样,1995的秋天,我如愿考上了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开始师从张惠森教授。当时,张先生是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项研究基地,台湾省中国文化大学俄语系客座教授,中国修辞学学会、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顾问,外语、外语教学等机构顾问。记得刚入学的时候,张老师六十岁左右。他身材魁梧,精力充沛,看上去总是容光焕发。他背部挺直,走起路来像只苍蝇。每次和他散步,我都会跟着他一起小跑。他在学术界小有名气,在俄罗斯可谓“大咖”级人物。特别是由他、先生和辛先生合编的《语法八十条》的删节版,在俄语界颇有名气,而他自己最新的《俄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更是成为俄语界的一部力作,吸引了众多学子。张老师很有傲人的气质,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他对学生也很严格,经常不发火,不嚣张。他的弟子,包括我,都有些怕他。然而,他在生活中是一个幽默的人...他声音洪亮,精通俄语,随口说出许多深奥的话,都给人一种神秘感。

?文学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科,但在当时的俄语界仍处于冷门方向,高校俄语博士点也不多。王老师本来就是俄语语法大师,名气来源于俄语语法。但王先生学术兴趣广泛,热爱文学,热爱翻译,堪称翻译家。如翻译过《屠格涅夫全集》第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托尔斯泰夫人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一日之长胜过百年》(艾特玛托夫著)。90年代以后,老师开始专门研究文学修辞,在国内俄语学界也算是这个学科的老手了。他在这门新学科上造诣很深,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不说这位老师在俄语语法方面的卓越成就,他已出版了包括文学修辞学在内的修辞学领域领先学术前沿的学术专著,其中《修辞学通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自出版以来已成为我国外语院校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第一本修辞学教材和重要的学术参考资料,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苏联修辞学研究》(198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苏联修辞学》(1988)、《世纪之交的修辞学:回顾与展望》(1998)至今仍是我国俄语学界该领域的优秀学术名著。这位老师在俄语语法、修辞、文学翻译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给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学术遗产。

?王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在我读博士期间,王老师专门教我们文学修辞这门课。他讲得既有逻辑又有深度。直到读博士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理论素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大概是因为在职学习的缘故,那时候我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跟老师学习从来不觉得无聊。老师用俄语原版教材给我们上课,对我们阅读和理解俄罗斯文学大有裨益。那些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我的老师教我如何理解文学、修辞学和语言学的关系,我也逐渐了解了文学修辞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在先生的悉心指导和推荐下,我阅读了大量的语言学、修辞学、文学修辞学、文学作品分析等方面的汉俄书籍,并潜心研究了大量俄语原著,如俄语文学修辞学、文体学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逐渐接触到一些俄罗斯著名学者的相关著作,如维诺格拉多夫的文学文体学、形式主义文学本体论、结构主义诗学、文学文本分析等理论和方法论。在黑大学习期间,我对那些已经不在岗位上,但其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却影响了几代人的前辈们感到无比敬佩,对他们深邃的学术思想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感到无比敬意!现在,博士毕业20多年了。可以说,在黑大读书的三年半,是我人生中成长最多,也是从学习中受益最大的几年。应该说是黑大培养了我们,是前辈引领了我们,让我们毕业后真正走上了学术之路,成为了我们今天的接班人。

?因为我本来就是唐老师的学生,再加上我读博后学习刻苦,工作努力,头脑聪明,所以老公对我这个弟子还是比较满意的。我是在职博士生,读博第二年就被评为师范大学副教授。虽然老师不知道对这一切该说什么,但看得出他心里是高兴的。那些年,我的同班同学有几个兄弟姐妹,其中我的大哥王明玉是最令人欣慰的。不过他在我入学前刚毕业,也算是我的“过客哥哥”了。我是从他的赞美中认识王老师的,我很佩服,也很佩服这位大哥。作为王先生的得意门生,毕业后成为俄语界的知名学者,并担任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的领导。老师没少为他骄傲,尤其是他哥哥后来成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在读博士期间,我也成了结拜兄弟姐妹,包括一个叫赖的哥哥,他学习非常刻苦,善于钻研,在学业上不断进步。然后是李,后来因为张老师退休,不再指导博士,被调到其他老师。据说,我毕业后,现就职于哈工大的先生考取了张先生的博士学位。最近的老师是赵洁,现在在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工作。老师去世后,赵洁继承了老师的衣钵,继续从事老师未竟的事业——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我们都是王老师的学生。我们与王先生相识,结缘,是因为* * * *的理想。现如今除了大师兄,小学妹,还有李忠老师,其他几个同学联系不多。据说后来赖的工作是保密的,所以不方便对外联系。毕业后,李有机会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担任外交官,他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功。在这里,我想我的兄弟姐妹们一定和我一样,都很想念先生...

?王老师将永远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师的书房是我在黑大读书时经常去的地方。每次我站在他的书柜前,浏览里面摆放的丰富藏书,都会眼花缭乱。语言学、文学、修辞学、汉语、俄语、古今中外,各种书籍琳琅满目。当时我就想,老师怎么看那么多书?让我难忘的是,我从老师那里借的书,都有他精细独特的笔迹。从你看的书可以看出,老师是一个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者!应该说我是沿着老师看过的书和老师书上留下的痕迹在前进!我太幸运了,拿着老师画的记号取经!学为人师,为人师表,老师广博的阅读技巧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也引导他们走上了学术探索的道路。现在想来,王老师给我最大的影响恐怕就是读书方法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实践。于是乎,我会经常跟学生说,科研中学习方法如此重要,阅读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是学习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博士期间,在学习和科研上,老师给我的不止这些。从他的言传身教中,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他严肃的教导和有时严厉的批评中,我有幸获得了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学习的宝贵经验。在选题、开题、写论文的过程中,老师一方面毫不犹豫地教导我,另一方面也不失恰当地启发、提醒甚至鞭策我,面对学习中的瓶颈,如何学会挣扎、觉醒,这对于当时刚处于科研起步阶段、急需成长的我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往往老师看完我的论文手稿后,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逐字修改,而是“冷冻”了一段时间后才还给我,并且总是体贴地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甚至尖锐的问题,安排新的参考书目让我独立思考,自己解决如何增减内容。坦白说,当时我急需老师修改我的稿子,帮我发表,但正是老师的一次次“拒绝”,让我在科研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无法毫无意义地匆匆投稿。其实当时我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些不解,没能完全理解老师要求我在学习上严谨的良苦用心。离开老师后,当我成为老师和导师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道理。科研需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我不能轻举妄动,更不能急功近利。现在,我深刻理解了“文章改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进入2000年后,老师因年事已高,不再指导医生。但是,他没有离职,也没有退休。他一直热衷于学术,从未离开过科研。他一直在发挥自己的余热:在全国各地,经常被邀请参加一些学术活动,给高校做一些学术讲座。他还经常参加各种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并一如既往地向大会发表演讲和学术报告。长期以来,他一直是俄罗斯青年学生的榜样。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学术人格魅力让他成为无数中青年粉丝崇拜的男神...

?说实话,老师本可以停下脚步安享晚年,但他选择了坚持学业。去世前的那个春天,学校送给他一套高档的房子,装修结束了。他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仍然专注于他的科学研究。他,不忘你的初心,愿与书海为伴。他太累了...据说,在他心脏病发作的前几天,他还在为即将召开的一个学术研讨会准备大会发言,没日没夜地写演讲稿。那天,我们在为老师生前遗物做饭的时候,发现他的书桌上放着各种学习资料,他画的各种稿纸,还有之前打开合上的俄汉字典...我们都被老师在科研上的牛精神感动了。虽然平时看起来还是很硬朗,但毕竟是78岁的老人了。他甚至在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这样艰巨的任务!老师真的是一个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人,一个永远学术常青的人!老师们为俄罗斯教育和无止境的学术研究奉献了一生。他不仅是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的前身,也是中国俄语学科的一面旗帜。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老师八年如一日,活在另一个世界。现在,我在老师的指引下沿着这条路不断前进。每当我在工作中取得一些进步,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老师,想起他的教导和培养。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以王老师为榜样在师范大学工作。在王老师精神的鼓舞下,我还获得过国家社科项目,获得过省级科研成果奖,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我认为这一切都应归功于于先生的培养和启蒙。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波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我的老师仿佛又回到了我的身边,他的音容笑貌萦绕在我的眼前。回忆过去,我感到深深的怀念。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纪念我的老师张惠森先生逝世八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