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电影《大象》
贝多芬于1810年4月27日创作了一首曲子,并于同年送给了他的学生特雷兹·马尔法蒂。1876年,这部音乐由马尔法·蒂和另一位德国音乐家转制后,公开发行。它叫爱丽丝。据考证,歌名是误译。
今天,人们已经无法知道这首曲子的原名。就像人们不能知道亚历克斯和埃里克是谁一样。
影片的开头是天空,定格下的时间以比平时高出几倍的速度在进行着,但依然风平浪静。大片的云像水一样流动。没有痕迹。只是太阳沉下去了。
电影里的手持机让人一点都感觉不到镜头。电影的中心是人。除了人还是人。
这天。约翰开车送他喝醉的父亲去学校等他的哥哥。Elias找了几个模特来准备他的摄影作品集。米歇尔正在阅览室里帮助老师整理书籍。这天。喝醉的父亲在车里等他的儿子。年轻夫妇在一起等待报告。这天。三个女孩在一起没完没了地抱怨。那只黑白相间的小狗在金发男孩面前跳得很高。这天。有更多的学生在学校过着平静的生活。
范·桑特在影片中展示了数量惊人的体育长镜头。他似乎并不害怕观众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睡着。
影片前面的很大一部分,让人感觉就像影片开头的空镜头一样平静。影片叙事结构复杂精致,充满张力。不同的人物视角不断重复拍摄前的时光,毫无赘言地展现了一个普通的高中和普通的一天。先是约翰,然后是伊莱亚斯。人物一个个变化,但时间永远是时间。手持机器特写人的头部和体育长镜头在这期间占了巨大的比重。观众只能看到演员的脸,甚至后脑勺。周围的空间都是空的。范桑特用这种极端的拍摄方式告诉了大家。实验对象是人类。是人。是人!人啊!人啊!每个人的名字都打在屏幕上。如果这是对影片主角的处理,那么在开拍之前,观众已经记住了5个以上的主角。范桑特也用这种方式告诉人们每个人的重要性。他们有亲戚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范桑特还刻意渲染了“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相遇甚至只是擦肩而过的瞬间。当约翰在遇到亚历克斯和埃里克之前逗狗,乔丹与三个女孩擦肩而过时,镜头的升级拍摄故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伊莱亚斯给约翰拍照,同时导演以三个人的视角拍了三个镜头。这也是整部电影最惊艳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叙事结构的复杂性和独创性令人兴奋。约翰,以利亚和林可唯是三条相交的线。也是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是学习不好的金发少年。一个是热爱摄影的帅哥。一个是默默无闻,不引人注目的普通女孩。如果我做一个牵强的比喻,我想我们可以说,成绩不好,在乎家人在房间里哭的约翰,代表了一点叛逆,内心的脆弱,对家庭的渴望。为了写真集放弃演唱会的Elias,代表了对理想的追求。林可唯,谁抱怨一点,最终接受并热情地帮助老师,代表了最普通和不为人知的人。这三个人曾经见过面。叛逆和理想是好朋友。理想为叛逆少年折射出他的样子,普通人低着头默默从他们身边跑过。无名男第一次死在枪下的时候,追求理想的人在死前拍了他想要的照片,虽然他也死了。我看到了自己的少年,走出了学校。走向一个更安全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可以说整部电影所有的人物其实都指向这三个人。三个抱怨的女孩和甜蜜爱情中的恋人本质上和尘土飞扬的林可唯是一样的。自以为是的叛逆还是甜蜜,其实还是未知数。而校长就是他们的成人版。黑人和伊利亚一样,想拯救所有人,却在枪口下英勇牺牲。那个吻了被黑人救走的约翰的人其实和约翰是一个人。他们把爱给了别人,却同样无助脆弱,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从边上的窗户逃出去了。在阐明这些人的同时,范桑特告诉了我们爱的意义。正是这些人一次又一次地刷着身体,支撑着影片前半段复杂而庞大的骨架。三枪。三个人在拍照时相遇。两个人两次在阅览室拍摄时相遇。拍两次三个女生和那个男生在走廊的相遇。这些人一次次的失误,让整部电影的结构异常精彩。
在这个过程中,范桑特一直在强调,你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电影的主题是校园枪击案,但枪击案直到后半段才出现。Alex被同学用奶油砸了之后,大部分人只是觉得是个可怜的软柿子。更何况他在食堂小本子上记录的,其实是一份详细的杀人计划。
电影的前半部分伪装得非常好,在这个平静的日子里,似乎真的什么都没有发生。当约翰走出校园,遇到两个“奇装异服”的人时,人们可能会开始好奇。林可唯抬起头来,听到了枪上膛的声音。范·桑特的倒叙成功地被门锁的声音掩盖了。亚历克斯正在房间里弹钢琴,《致爱丽丝》的音乐开始了。照相机掠过墙上鲜红的涂鸦三次。琴声一直没有间断过,听得出来弹奏并不熟练,但我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尤其是当镜头对准床上正在玩电脑游戏的Eric并推近的时候,琴声响起的非常坚决。当镜头切换到屏幕时,音乐又回到了舒缓的美。而且他们玩的电脑游戏似乎和我们平日接触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不太一样。你的敌人是一群完全没有抵抗力的人。就这样,埃里克在音乐下杀死了一个又一个手无寸铁的人,这些人连逃命的力气都没有。
然后电影的主题就开始浮现了。希特勒的头像,人们举着纳粹的旗帜,没有拿出寄过来的包裹里的一个玩具。充足的弹药,周密的计划。大家终于明白,枪击就要开始了。大家也都知道两个人是同性恋。如果我们回头看看之前的学校讨论,我们并不了解同性恋的问题。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行为的牵强理由。
亚历克斯和父亲告别时,脸上不知不觉地闪过一道光,但这并没有阻止什么。
“我们在学校一点都不开心。”“最重要的是开心,”亚历克斯说。“是的,”埃里克说。
埃里克的头巾和电脑游戏左下角的那个太像了。亚历克斯的帽子让我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霍尔登·考尔菲德。叛逆的霍尔顿变成了一个极端的亚历克斯。帽子也从红色变成了黑色。
正如我起初猜测的那样,林可唯是第一个被杀的人。然后一个一个继续。镜头里还拿着一个机器把头部拉近,周围的一切,包括被拍的人,都是空的。那些曾经的“主角”,在远方都成了模糊而堕落的身影。
那个黑人是个奇怪的人物,甚至让我产生了他叫“大象”的想法。
埃里克最后被亚历克斯杀死,特写中的脸塌陷了。亚历克斯走进了空镜头。
影片结尾的空白充满了张力。我开始以为只是虚晃一枪调整一下节奏。我一直在等一个决算。当你看到字幕时。我感到失落。
全片告白的人物中。范·桑特最后没有把他们都杀了。他救了其中两个。金发的约翰和那个在约翰哭泣时亲吻他的女孩。这两个人也出现在了电影的海报上。这可能就是范桑特的态度,爱的力量。我在想,如果有人吻了亚历克斯。那么大家都会活下来吗?
故事脱胎于1994震惊全国的哥伦拜恩校园枪案。两名学生手持自动武器冲进学校。在杀死12名学生和一名教师后,两名学生开枪自杀。影片很多细节还原了当时的新闻。比如其中一个学生喝死去同学喝剩的饮料的画面,就曾经被学校的监控拍到。在这个基础上,导演加入了很多元素。同性恋,校园暴力,枪支泛滥,毒品。这部冷静的电影包含了太多无法让人冷静的元素。
本片片名由此而来。“大象”一词来源于爱尔兰作家伯纳德·麦克拉弗蒂(Bernard MacLaverty)关于“问题出现却不解决问题”的一个比喻。他说,“这就像你家里有一头大象。它是如此巨大,你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从来不谈,一起忽略,很快就习惯了。”这样的冷漠甚至歧视最终会加剧问题,哪怕它像大象一样温顺,暴怒之后也会有难以想象的力量。
同性恋,校园暴力,枪支泛滥,毒品。这部冷静的电影包含了太多无法让人冷静的元素。范桑特和贝多芬一样,将这样一部电影献给了他的学生。献给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