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养老保险的相关信息

中国人口老龄化、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网|时间:2006年2月5日|文章来源:光明观察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纪要(二)

65438+2005年2月24日,“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谈人口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会议讨论了未来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期公报报道第二个专题“中国人口老龄化、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

1990年以来中国的生育水平及其未来影响。

郭志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人口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国家计生委1993年进行的生育调查,以及1997年和2001年进行的调查。三项调查基本表明,90年代生育率持续下降。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总生育率从1990的高水平下降到2000年的1.23。看孩子数量,一孩总和生育率略有下降;二孩和三孩总和生育率在90年代一直在下降,三孩总和生育率下降到很低的水平。从更长的时间段考虑,终身生育率从70年代的6个孩子下降到80年代初的2: 00。80年代没有明显下降;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一轮下滑。

生育率的下降受婚育年龄的影响,生育年龄的推迟会使生育率在一定时期内下降。如果不划分孩子数量,90年代的生育年龄变化不大。如果除以孩子数量,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年龄都会上升。排除生育年龄延迟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计算出来的总和生育率是对终生生育率的估计,我们称之为“没有进步效应的总和生育率”。调整后的TFR比常规方法计算的值高0.2-0.3。调整后,2000年总和生育率从65438±0.25上升到约65438±0.6。

与其他地区相比,低生育水平的地区主要有北京、天津、上海和部分省会城市,以及江苏、四川等已在全省(含农村)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地区。中国的生育政策是因地制宜,而不是统一的独生子女政策。东部较严,中西部较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较多,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生育政策。

现行生育政策分为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政策)、一孩半政策(第一胎是女孩可以生二胎)、二孩政策(主要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三孩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生育政策的人口比例为:独生子女政策三分之一以上,一孩半政策五成以上,二孩政策10%左右,三孩政策比例很小。平分一胎半政策,生一胎二胎。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孩子的人口占63%,两个孩子占三分之一以上,三个孩子忽略不计。全国平均出生率为1.47个孩子。

如果以1990人口普查为基数,假设总和生育率从90年代初的2.00下降到2005年政策要求的1.47,则模拟2000年总人口为1267亿,高于人口普查数据。按照2000年官方公布的总和生育率1.8(而不是1.6),会更高,孩子的比例会增加。

人口政策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下限方案是现行生育政策长期不变,其中考虑开放双独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天花板计划是允许所有夫妇一步到位生两个孩子。中间有很多方案选择不同条件,逐步开放二孩。

现行生育政策是长期以来最稳定的,总人口最低;一步到位的开放更危险。2005年出生人口从14万上升到3300万,最高人口超过16亿。老龄化水平,到2070年,一步到位开放政策下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较低,不到20%;现行政策不变,这个比例比较高,达到28%。如果现行政策不变,60岁女性只生一个孩子的比例将超过50%;一步到位的开放政策会更低。对于劳动年龄人口,一步到位的开放政策会先升后降;如果现行政策不变,将大幅下降,20多年下降2亿。

一步到位的开放会导致出生危机,总人口会过大。如果现行政策长期不变,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风险,比如劳动年龄人口快速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过多等。所以需要有一个过渡期,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实验。虽然目前的生育政策已经考虑开放二孩甚至单独二孩,但还不足以完成整个过渡,还需要一个中间的衔接过程。

农村发展、劳动力迁移和社会保障

樊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出路是转移绝大多数农民,这是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需要把农业劳动力减少到10%以下,而韩国目前是10%以下,日本是5%,美国是1.7%,法国是2.3%。在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农民是没有保险的,只有进入城市、工业和非农产业才能进入社保(虽然农村也有一些合作型的社保制度)。从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是年轻人,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可能更年轻。按照654.38+04亿的人口峰值,当农业人口下降到654.38+00%时,需要转移2-2.5亿农村人口。目前非农就业每年增加900-10万,其中300-400万来自城市,只有600-700万来自农村。照这样下去,至少要20到30年。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进城的农民没有加入社保,这成为老龄化的核心问题。农民在城市的流动性很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率很低。农民加入社保后也拿不走,缺乏加入社保的动力。所以农民工加入社保的比例很低,造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自己的养老,一个是没有人给社保体系缴费。所以现在首要的问题是,在提高统筹层次的同时,要实行一些过度的措施,让新的农民工尽可能多的加入到社保中来,这对农民工和整个制度的未来都是有利的。

另一个问题是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继续弘扬民族文化,鼓励农民工将部分资金转移到农村,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投资实施农村养老合作。其他政策问题还包括如何让失地农民用部分土地补偿款购买社保,打造商业保险模式、保单和保险产品,让农民工为父母购买一些商业保险。

“三农”问题之所以受到社会关注,是因为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过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国目前的收入格局是倒T型的,80%的劳动者属于低收入阶层。一半从农村转移出来成为蓝领,平均年薪8000元左右;另一半现在是农民,平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GDP增长主要体现在20%的人收入增长,农民工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只有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才从3000元涨到8000元。因为有30%的劳动力在等待从农村转移,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得这些人无法增加工资。只有实现充分就业,这些人的工资才能上涨。农村人口向10%以下移动需要二三十年,如果是16亿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果依靠人口红利的增长,社会矛盾无法解决,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无法扭转,会有更大的风险。在国际上,由于拉美和印度的收入差距较大,各种补贴、社会运动、财政赤字、外债、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使经济陷入停滞。相比之下,失去人口红利的风险相对较小。要在老龄化和充分就业之间做出选择,我们宁愿面对老龄化问题,也不愿面对就业不足问题。

人口老龄化、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与经济社会发展

曾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0年,总和生育率为1.22。如果省略总和生育率的25%,实际上是1.62。如果现行政策长期不变,假设2012年后失去生育年龄上升的效应,总和生育率将提高到1.7。晚育二胎软着陆方案假设平稳过渡到2012,城镇终生生育率为1.8,农村为2.27。

保持现行政策长期不变,2050年总人口654.38+0.26亿;2050年总人口为654.38+0.46亿。保持现行政策长期不变,2025年达到峰值1405亿;二孩后期软着陆,2038年达到峰值654.38+0.48亿。如果现行政策长期不变,2050年后人口增长率为-1-1.3%。

保持现行政策不变,老年人口比例和独居老人比例远高于二孩晚育软着陆,2030年后差距将急剧拉大。现行政策不变,2050年65岁人口占比28%,2080年占比38.6%,80岁以上占比9%,17.6%。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比例高,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应该平稳过渡到二孩晚育。

两个方案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30年以后差别很大。保持现行生育政策长期不变。从2030年到2080年,劳动年龄人口每654.38+00年减少654.38+0亿。晚育二孩软着陆,2030年、2050年、2080年将分别增加2600万、6543.8+0亿、2.74亿。劳动年龄人口的急剧下降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劳动年龄人口过多会增加就业压力。请讨论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之间的关系。

一孩半政策区出生人口性别比124,二孩政策区出生人口性别比109。一胎半政策实际上产生了心理暗示导向效应,导致性别失衡;而二胎软着陆就没有这种心理引导和负面影响了。两个计划在20-49岁已婚妇女和已婚男子的比例上有很大差异。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2030-2050-2080年现行政策不变计划总人口为7840万,比二孩晚育软着陆少6543.8+9600万,少4.2亿,减少的人口基本是劳动力资源。只是2060年以后,减少的人口中有一小部分是老年人口。不宜长期保持现行政策不变,这将导致劳动力资源每十年减少6543.8+0亿。

因为政府需要花费巨额财政支出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养老补贴,如果现行政策不变,这笔财政支出将大幅增加。如果实施晚育二孩软着陆,这一财政支出将在2021年达到72亿的峰值,之后迅速下降,2050年几乎为零。假设计划生育家庭每年领取的600元养老金不变,保持现行政策不变,将比晚育二孩软着陆多支出5000亿。随着生活水平和补助标准的提高,财政支出将大大超过5000亿。

在目前的政策中,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二孩家庭或单独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计划作为一种暂时的过渡措施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一种长期的政策调整计划,会出现一些问题。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会产生心理暗示效应。男生的价值是女生的两倍,会提高性别比。生二孩需要指标,可能会有指标甚至假证。一对单身夫妇需要抚养四个父母和两个孩子,抚养比是3: 1。非单身夫妇只允许生育一个孩子抚养两个老年父母,抚养比是1.5。有一个公平的问题。城市双独户多为老城市户,非双独户多为新农村户。目前的政策可能会人为地加强社会分层,老户结婚,新户结婚。和非双独的孩子结婚,可能会因为不能生两个孩子而产生家庭矛盾。

评论

于学军(国家人口计生委政法司)

郭志刚教授从人口发展的角度比较不同的方案,倾向于调整人口政策。我国人口发展具有很大的惯性、长周期和不可逆性,人口政策规划要有前瞻性。过去过于强调人口过剩的负面影响,对人口的比较优势和减少人口的负面影响研究得不够。

樊纲教授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论证了不需要太多人,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特别是社会保障和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解决农民工问题,让农民搬出农村,是解决人口问题和三农问题,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这项工作既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场。市场信号告诉人们去哪里,政府创造环境让人们的流动去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曾毅教授详细论证了不同政策的后果,并建议实行晚育政策。说明任何公共政策都有利有弊。决策者要时刻关注政策的效果,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政策调整。

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生育水平、预期寿命和人口迁移。国际移民被忽视;国内人口迁移不改变整个国家的老龄化程度;人均预期寿命越高越好,但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会加深人口老龄化;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唯一可以调控的变量就是多生孩子。不同政策方案下的峰值人口差异为1-2亿。

大家对人口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四个问题:多拥有1-2亿人口有很多成本,包括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等。,极轻极重;如果社保制度不变,多出来的1-2亿人能否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假设我们控制了1-2亿个孩子的出生,他们会出生在哪里,会不会受到良好的教育,能不能找到工作;有人愿意多出1-2亿吗?

过去中国生育水平下降主要靠计划生育。今天,生育水平在下降,更多的是计划外因素,包括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婚育年龄的提高,人口流动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育儿成本的快速上升,效益的下降,已婚人口比例的下降,离婚率的上升,竞争压力的加大,不孕不育的增加。

人口问题包括:生育、结构、质量和分布。目前,中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下降趋势没有停止。生育水平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才是大问题。

谈话

樊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未来劳动力减少、充分就业后,中国的比较优势不会完全丧失。如果2030年6543.8+04亿人充分就业,中国人均GDP 5-6千美元,离国际4万美元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下一阶段的发展应该依靠提高生产率来支撑经济增长和养老。

吴苍平(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政府面临三个难题:老龄化、失业和中国的持续发展。就业问题比老龄化问题更严重。解决失业问题也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目前社会保障的重点应该是中青年农民工和城市人口,解决他们的就业也会让老年人受益。

赵(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拉美国家的不稳定与出生率有关。人口多的国家,失业率不一定高。如果放宽人口政策,相对高技能的人会增加,因为原来的独生子女主要分布在城市和比较发达的农村。用农民工参加社保来解决城市社保,同时还要承担家里父母的负担,这是不公平的。

樊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陷入陷阱的拉美、印度、菲律宾都是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人口政策放宽,首先增加的不是城市人口,而是受教育程度不足的人口。农民工承担两类人的负担确实不公平,但是在农村设立基金,和城市割裂开来,就更成问题了。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

中国网|时间:2006年2月5日|文章来源:光明观察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纪要(三)

65438+2005年2月24日,“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谈人口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会议讨论了中国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将分四期报道研讨会的内容,本期将报道第三个专题“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容。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探索

刘(中国劳动部农业司)

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别超过3:1。如果加上城镇的社保和各种物价补贴,达到5:1或者6:1。因为农产品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税虽然免了,但是被农业资产和农药化肥涨价抵消了。中国农村老龄化速度很快。受计划生育和农村人口城市化影响,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土地收入只占农民收入的1/3,主要收入靠打工。由于家庭小型化和年轻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年轻一代与老一代的经济联系减弱,家庭的养老功能减弱。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04年底,已在1887个县不同程度地开展。尽管覆盖面很广,但被保险的农民人数很少,目前约为5400万。1997一度达到8000万,但由于种种因素,部分农民退保。资金总量一直在增加,目前是260亿。205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2004年,他们支付了约20亿元的保险金。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同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方式以农民个人缴费、集体部分补贴和国家(主要是城镇企业)政策扶持为主。但事实上,国家政策支持在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管理上,农村养老保险完全采用个人账户制,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城镇参加集体统筹,部分记入个人账户),以县为单位进行核算。发放养老金时,根据个人账户积累额和经营收入确定缴费标准(城镇有固定替代率)。工作方式是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意愿相结合,不是强制性的。

举几个目前工作的例子。山东省烟台市是最早开展农村养老保障的地区。98%的农民都上了保险,基本上一年交一次。金额从最初的20-30元钱增加到现在的300元钱。累计基金已达6543.8+06亿,6543.8+04万农民领取养老金,人均每月80元。江苏省苏州市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政府对农民进行补贴,金额为农民缴费的50%,实行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今年北京市决定每年拨款5000万元支持农民参保,大兴区每年拨款14万元。

在欠发达地区中,安徽省霍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对农民养老资金给予2%的利率补贴。在新疆自治区呼图壁县,农民参保后可凭缴费证明申请小额抵押贷款。因为农村的房子和耕地不能抵押,用保险凭证抵押可以解决农民小额贷款的抵押问题。操作上,通过银行办理。到现在,八年多没有一笔不良贷款。

农村养老保障还存在很多问题。土地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非常低。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他们年老时不能卖掉他们的土地。而且农民老了就失去劳动能力,土地得不到保障。土地解决不了农民养老问题。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没有农民保险,是一个不完善的制度。商业保险之类的假设还是需要具体规划的。政府应对农村养老保险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并将农民纳入财政收入。基金安全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解决基金增值不亏损的问题。

下一步要以经济发达、城镇化快速的地区为重点,以农民和非农就业、有稳定收入的重点群体为主体,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两个重要的群体需要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中国有4000多万失地农民,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工作,没有风险投资,生活非常艰难。农民工养老保险要适应农民工特点,可以拿走,而不是每次退保都吃大亏,或者以农民工补贴城镇。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部分东亚经济体的影响

王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东亚奇迹不仅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也发展了整个社会。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人口和资源是经济系统中的重要变量。人越多,消耗的资源和环境就越多,这就产生了悲观的观点和马尔萨斯贫困陷阱。如果按照早期发展的理念,我们应该在非洲这样一个人口稀少的国家获得经济奇迹;事实上,奇迹发生在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东亚。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并快速增长,人均GDP在70年代中期赶上美国。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也快速增长。目前新加坡和香港的人均GDP是美国的50%,台湾省和韩国是30%左右(中国是这些经济体60年代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也大幅提高,人类发展指数大幅提升。

芝加哥的杨在研究了亚洲四小龙之后,认为他们的奇迹完全依赖于高投入,包括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人均教育水平的提高,投资的大幅增加。同时,他强调劳动力在部门间的再分配,非农和制造业的就业迅速增加。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进行分解后,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增长与同期拉美国家和OECD国家相差不大。

克鲁格曼引用了杨的数据和自己对亚洲的观察,认为四小龙和日本是有区别的。日本人均GDP水平已经超过美国,而亚洲四小龙还不到美国的50%。日本其实有很大的技术创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高增长,而亚洲四小龙没有。

世界银行对亚洲经济的综合评述强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互动推动了亚洲经济奇迹。一方面有高积累,另一方面通过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采取好的政策,可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人口学角度看,东亚奇迹发生在人口快速转型时期。林毅夫教授用收入水平作为外生变量来解释人口变化。人口经济学家也用人口作为解释变量来衡量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转变带来人口红利,包括劳动力的增加和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东亚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口抚养比大幅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东亚经济体选择了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贸易依存度大幅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出生率很高,失业率很低。储蓄率大幅上升,人均资本快速上升,体现为高投资。同时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完善教育和医疗保健措施,另一方面得到劳动政策的支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文盲率大幅降低。

生育率下降使得人口老龄化。以日本为例,老龄化速度非常快,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参与率大幅下降。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些问题。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由于人口结构的转变,养老金账户危机和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增长乏力。

人口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人口结构的转变受到生产和消费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人口转变中获得的人口红利是一次性的,人口老龄化必然到来,我们要做好准备。

中国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

左(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不正常的政策。如果没有非常强烈的理由,就应该回归正常。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低于更替水平,未来人口老龄化会更加严重,应该考虑对生育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我国人口政策的背景是短缺经济。当时我们希望通过降低生育率来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从而加快经济增长。但是,1997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已经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是增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现在决定产量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未来一二十年,中国可能面临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局面,产业结构需要升级,否则经济就会停滞。

人口统计学应关注人口质量,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中国在教育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比很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都要少,政府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我们还应该鼓励公平竞争,营造鼓励R&D和创新的制度环境。

人口减少和就业率的影响不确定。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会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下降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短期内多生孩子不会对就业造成压力;但是会创造很多需求,中国人愿意为孩子花钱。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是欧洲和日本,欧洲失业率比较高,日本失业率低,但是在上升。低生育率不一定导致高就业率。中国生育率低的地区不一定是就业率高的地区。上海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失业率约为11.9%,居全国前列。

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有两种解释。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你在青春期提取存款,成年后成为储蓄者,老年时再次成为提取者。所以,越是老年人,消费越多。根据理性预期理论,中青年人看到社会养老保险不靠谱就会增加储蓄,日本就是这种情况。因此,老龄化程度越高,储蓄率越高。

中国的储蓄率自进入老龄化时期以来一直没有下降,目前超过40%。中国的住户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储蓄的主要动机是养老保障和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是社会储蓄的强大动力。日本也是如此,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消费从未得到推动。如果经济增长是靠需求拉动的,没有需求就不能增长,老龄化也不利于未来的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对技术进步没有决定性作用。芬兰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但科技创新能力却位居世界前列。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是肯定的。如果替代率不变,退休职工待遇不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与赡养率成正比。医疗费用的增加与老龄化有关,这一点在上海非常明显。缺乏充足的养老保险基金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美国风险基金的50%来自养老基金。

对城市化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移民的主体是年轻人,年轻人的减少可能会减缓城市化的进程。随着移民的减少,城市可能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珠三角地区已经出现)。目前,外来劳动力进入城市存在一些障碍,这可能是由于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制度安排。如果劳动力供给增加,这些制度可能会改变,城市可能会更欢迎农村人口。从这个角度看,老龄化可能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缩小城乡差别。政策上,建议逐步放宽二胎,逐步恢复正常,重点是提高人口素质,重点是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

谈话

王国强(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就。人口计生的贡献堪比改革开放。人口政策不同于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问题不仅仅是出生数量的问题,还有人口的质量、结构和迁移的问题。人口政策是解决一切人口问题的政策。

1981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的人口政策,就是“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口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我建议扩大人口政策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合理分布人口,开发人力资源”来应对当前的人口问题。

中国生育政策预测,2065年总人口控制在654.38+0.37亿,2020年654.38+0.46亿,2033年峰值在654.38+0.5亿左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在“十一五”期间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中国人口地区间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生育率还比较高。不能把现行行政手段下的生育生活当成群众的生育意愿。50年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的子女将在“十一五”期间进入婚育年龄,形成一个小高峰。6543.8亿独生子女且部分可以单独生育二孩,所以生育水平可能会上升。生育政策要针对不同人群逐步调整。上海人口已经负增长十几年了,如果政策先放宽,影响会很大。全国各地的青壮年和学生涌向上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海的老龄化问题。

张二利(中国人口学会):

目前各省的新规定是只生二孩,农村单独生二孩。这个政策在2010之前对十一五期间没有太大影响,直到2010之后才开始体现出来。生育和就业是有时间差的,现在出生的孩子要到2025年才能进入就业冲突。2025年前就业压力较大,2025年后劳动力将以每年9-10万的速度下降。

生育政策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25年才能降到低生育替代水平以下,至少需要15年才能恢复到生二孩。有大量的技术准备工作要做,而且从计划生育干部的角度来说,为了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赵保华(中国老年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