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论文800字

在写下面的话之前,我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百家争鸣”。虽然这显然有点多余,但为了更好地表达我的意思,我不得不给它一个个人评论。

百家争鸣应该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所谓“士”,虽然身份不同,但其活动的基本目的大多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但“士”多为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部分出身贫寒,故仍与民众保持一定联系。他们对历史潮流和社会矛盾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或多或少看到了人民生活的痛苦和人民的力量。因此,在他们的讲话和文章中,他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他们代表着不同统治阶级的利益,提出了许多中心问题,如统治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将社会引向何方等等,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游说州长,提出各种政治主张;著书立说,总结社会斗争经验,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蓬勃局面。在相互攻讦中,因为不同的学术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成长,* * *促成了各种理论的发展。殷周古文已经无法完成记录如此复杂的学术思想的任务。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复杂的学术思想,使她更有说服力,文学语言发展迅速...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学术思潮蓬勃发展,诸子百家的杂文发生了迅速的转变。

由于历史久远,今天流传下来的作品似乎并不多,远非百家争鸣。据我所知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诸子百家,吕春秋等等。其中,《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和《韩非子》具有代表性。(我对吕不韦为首的老子学说《老子》和《吕氏春秋》并不熟悉,不敢妄下结论。就算以上六部作品,我也只敢乱动前三部,后三部只是偷窥。)

我相信每个人都熟悉《论语》的作者,我们至今都尊敬他。孔子,名叫,春秋时期鲁国人。最早建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仁”。(对此,今天的知识分子似乎有不同的看法。)他主张“想站起来就能站起来,想实现就能实现。”他说:“仁者也,人也。”问任,他答“爱”。他还说,“省吃俭用,爱人如己,人民才能与时俱进。”他反对苛捐杂税,认为“苛政猛于虎”。但他把这种“仁”具体化为体现君臣关系和人伦关系的“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后世学者记录的孔子言行片段。内容几乎涵盖一切,包括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等。《论语》作为理论文本,是一种萌芽;作为报价,是另一种模式。《论语》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语言上。其风格婉约流畅,简洁含蓄,没有战国时期文章的犀利。这是因为孔子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像战国时期那样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文字争论。因此,文化和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论语》的语言特色是多方面的,其成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首先,由于孔子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他在《论语》中留下了许多生动具体的格言警句。这些谚语含义丰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大象:“三人行必有师。”“尽你的一份力。”“* *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速则不达。”等一下。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真的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让人感觉亲切具体,对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论语》的语言口语化、幽默化、励志化。显示了孔子有说服力的长者风范。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常常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和场合,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真的很优秀。(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否认这一点。)

孔子非常注重语言的修养,最擅长使用语气词。《论语》里很多句子都是诗意的。往往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极其复杂丰富的内容,意味深长,能引起人们对现实的联想。比如“冷了才知道松柏是后来刻的”(《子涵》),短短的一句话就是对坚强性格的颂扬,给人进取的力量和美好的感觉。后来中国的诗画常以松柏为题材,寄托诗人不妥协现实的情怀,多少受了《论语》的影响。“孔子在四川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涵)更有诗意。读书不可避免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胸怀,唤起了我们对古往今来生活世界的诸多联想,也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此外,《论语》中还有一些非常简单的小故事,用生动的对话和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生动准确,不贵,却耐人寻味。比如《鲁兹、席辉、尤然、龚西华坐》只有200多字,描写五个人物,各有各的性格和修养。很难想象我现在要在不到200页的篇幅里描述这样五个截然不同的角色。

至于孔子对文化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因为不符合文章的思路,我就不赘述了。

然后说说孟子。孟子名柯,字,战国时邹人。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不同,他的思想比孔子的思想更活跃、更生动,更富有战斗性。《孟子》一文的文风锋芒毕露,感情浓烈,具有战国纵横家的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仍处于理论文章的发展阶段,基本上是一种对话抄本。

在孟子时代,是“秦用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打败强敌;、王玄用孙、田忌弟子,诸侯东临齐;天下诸事相和,攻伐为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是各国混战最激烈的时代。那时候,贫富悬殊很大。所谓“仓廪里有肥肉,厩里有肥马,饥民有饥野”(孟子:梁)就是当时两种生活的反差。统治阶级完全不顾人民的生死,为了实现他们所谓的“伟大愿望”,连年发动战争。孟子此时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将自己与孔伷相提并论。他说:“如果你想统治世界,你可以放过我。”。优势很强。他对政治热情很高,不认同世俗,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性格。但在政治上,他和孔子一样,失败了,原因和司马迁说的一样,“迂腐而远事”,所谓“执方柄而欲凿于内,焉得进?”我个人不太欣赏孟子。他有许多明显的思想局限和落后成分,如:“为政不难,不得罪巨室”“不孝有三,无前途”。他强调人性的善,试图建立一个以爱为基础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模糊了阶级对立的本质,后来被统治阶级用来欺骗人民,起了反动作用。)

孟子的七篇文章,都是在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和他的学生一起写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感慨,冷嘲热讽,嘲讽,势不可挡。孟子文章的特点如下:

首先,有强烈的情感,强烈的战斗性,极大的讽刺性。对于不喜欢它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地毫不留情地挖苦它,如:“孟子见梁襄王,出曰:“不若君子,则不惧之。突然他问:“这个世界是邪恶的吗?”我对他说:“预定是一个。””(《梁》)几个字,梁对的愚蠢和憎恶,孟子的厌恶都很真切。

构成孟子散文气势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他在写作中往往能根据思想、感情、逻辑的发展,揣摩对方的情况,掌握主动权,把握辩论的方向。或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虚实击,先擒后纵;或者先小迂回,以取得势头,再发动进攻,刻不容缓,显示了孟子的机敏和智慧。(也可以理解为孟子心胸狭窄,不讲道理。)比如《王顾谈他》就是被他逼出来的。常言道,文如用兵,孟子的文章确实体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

其次,他善于运用比喻,巧妙、准确、有趣,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增强读者印象,加深读者理解。比如“树边寻鱼”、“五十步笑百步”都是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短语。

《孟子》中也有一些寓言,善于刻画人物,可以看作是后来小说的种子。比如齐人有妻有妾,陈忠子的鹅肉,宋人的鼓励等等。,无论是解释一个道理,揭露和批判一个现象,都是非常深刻的,具有认知价值和审美意义的。其中对人物行为和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致生动。

孟子的文章中有许多对话,但在对话中,他常常写到人物的行动,使文章富有弹性,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孟子的语言不仅华丽,而且幽默。

最后一点就是孟子语言的鼓动性,容易煽动人的情绪。可以说孟子是一个学者、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但他用“理”而不是“利”来说明问题。

孟子的社会地位不如孔子,但散文的影响力却比《论语》大得多,尤其是在气势和战斗性上。就我个人而言,唐代以后的古代作家,几乎都喜欢学孟子的散文。

庄子名叫周,宋朝人。(我个人最喜欢的古人之一)

《庄子》共三十三篇,其中七篇是《庄子》的总论,其余篇和杂篇都是《庄子》的主人或学者所写。整个《庄子》的思想和风格基本一致。

庄子生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时代。他是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并亲自忍受暴君宋康王的统治。庄子愤世嫉俗,无情地揭露和抨击现实。他说:“欲不备,可得恶乎?”(《山木》)“金芳的世界只是免于惩罚。”他还尖锐地指出:“谁偷钩谁受罚,谁偷国谁是诸侯。”(《人间世》)真是用社会的本质一针见血。而且他还无情地嘲讽世俗的人和那些追求财富和权力的人。庄子还讽刺了潮流要适合世界的知识,尤其是“俗儒”和“卑儒”的暴露。这些都是我觉得应该肯定的。

但他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他一方面对现实极度不满,另一方面又极力寻求内心的和解和自我麻醉。他认为生与死、生存、荣辱、是非、善恶不分,他想象的是一个超原始的“混沌”,一个最卑微的“与动物共处”。虽然这些思想受到了很多人和世俗的批评,但我个人认为并没有什么激进的地方。毕竟他的思想源于自己的身体,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体,不会对他人造成任何伤害和影响。说白了,你可以认为他有点书呆子气或者妄想,但他绝对不值得人民批评。(呵呵,好像跑题了)

庄子的论辩文学,真的有“如长江,滚滚奔流”之力,其论辩很少以逻辑之力取胜,而以崇高奇特,汪洋恣意多变的论辩取胜。他的论述力量之大,让人佩服,连反对者也不得不自惭形秽,屈服于其高明之处。开心旅行,论一切,秋水等。就是最好的例子。庄子打算用寓言来写文章。他善于将各种事物拟人化,以至于一切都变成了替他说话的吴先生。《庄子》寓言的特点是幻想性和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庄子的寓言幽默、辛辣,讽刺力极强。

《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石的《卧病在床》、《会医牛》和《井蛙龟》等。这些都显示了庄子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

庄子对语言的掌握,巧妙的笔法,优美的身姿,可谓无敌。

《庄子》中的比喻总是大胆而有创意的,如:“肤若冰雪,婀娜如处女”(徘徊)。《庄子》里的文章通顺,有节奏,充满了骈句,用得很好。

后世的隐逸诗人和田园诗人都深受他的影响。在我看来,《庄子》不亚于当时的任何散文作品。

以下三人及其作品,因涉世未深,不得不匆匆而过。

墨子,鲁人,生于孔子之后,孟子之前。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反对礼乐,相信鬼神,是与儒家对立的一个大流派。墨家强调质,否定形式的作用,但他们的文章在理论文章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论说论文之首。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后来的学者写的。他的文章逻辑性很强,很有说服力,善于用具体的例子来说理,比如“公失”、“皆爱”、“不攻”。他的文章是从实据论证到一般论证,代表了推理上的一个进步,但墨家学说在汉代以后似乎逐渐消失了,影响不大。

荀子,战国时赵人,活得像一百岁,一生从事政治教育,著书立说。荀子是战国末期最伟大的儒家。他也主张尊王、兴才,这和孟子是一样的;但他同时也是统治势力,法兰西王后,主张性恶论,与孟子相悖。他的文章表现出高度的组织和分析能力,丰富的比喻和修辞,简洁明了的语言,如《鼓励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但在推理方面,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没有创造性的发展。

韩非,荀子的学生(被荀子的另一个学生秦国李斯杀死),天生口吃,但擅长写书。有爱国思想。他多次劝韩国国王修法修艺,但都不听。他一气之下写了十几万字,得到秦王的极大赏识。他的思想体现了大一统的要求,摆脱了一切旧思想的束缚,将刑名、法、术、势四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封建集权与专制主义相统一的思想体系。

他的文风严谨精辟,体现了法家的特点。他是先秦诸子推理和写作的集大成者,论及韩非,他的理论写作可以说是完全成熟的。

像易南、南二、南三、南四,其他国家都用过他们的辩论方法,但绝对没有人能像韩非那样大胆。你能想象如果整篇文章都这样下去会是什么效果吗?他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单调,还很理性,这也是推理的一种发展。

总之,春秋战国诸子的杂文不仅自身成就斐然,而且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家、古代文学家和诗人。它们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