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导言有几卷?

宋代有句俗话,文采烂漫,书生半。《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部诗集。昭明太子以其卓越的鉴赏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梁以前的诗、词、文、赋等30多种文体中精选出最优秀的作品,集成此书。从此成为古代文人学习文学的必读教材。唐宋以来的作家无不从《昭明文选》中汲取艺术营养。

诗人杜甫在儿子宗武生日时,写了一首《宗武生日》诗,在诗中他谆谆教导儿子要掌握《文选》的理论。宋代有文选烂,秀才半才之说。这本被古代知识分子推崇为必修课的古书,就是《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北朝时期梁昭王萧统编撰。

萧统(501—531),本名德士,501年生于襄阳,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县)。他是南朝萧炎·梁武帝的长子。两岁时,他被授予王子的头衔。《南史》卷五十三记载,太子生而聪明。三岁就爱读《孝经》和《论语》。五岁时,他遍读五经,学会了讽刺。八岁那年,余寿安堂尽己所能讲了一次《孝经》。

萧统深谙礼仪,气质清纯,孝顺善良。十六岁那年,母亲病重,他从东宫搬到永福省母亲住处,日夜病魔缠身,衣不蔽体。母亲去世后,他伤心欲绝,饮食也毁了。他的父亲几次试图劝他吃东西,但他仍然拒绝吃水果和肉。他曾经是一个坚强的人,但丧事过后,他变得一蹶不振,官民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萧统充满了同情。12岁的时候,他去看犯人的审判。他仔细研究了案卷后说:这个人的原谅情有可原。我能做出判断吗?

刑事官同意了,于是从轻发落。事后,刑事官向梁武帝·萧炎报告了这一情况,萧炎点头微笑,对儿子的慷慨表示感谢。以至于以后大臣们想对某人宽大时,就故意把萧统拉进来,让他评判。梁平年间,由于战争的爆发,北京的粮价大幅上涨。萧统下令东宫幕僚节衣缩食。每当下雨,下雪,天冷的时候,他就派人把省下来的食物和衣服拿来帮助难民。他负责军装事务时,每年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穷人。正是因为这些高尚的品质,萧统王子赢得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普遍爱戴和尊敬。

萧统爱读书,记忆力很强。他的东宫藏书近三万册,人才荟萃,文学繁荣程度为晋宋以来所未见。他读书的时候,并排写了几行,什么都记住了。所以,他虽然年轻,却博览群书。千古学。他更喜欢吸引有才华的人,用疲惫来奖励他们。因此,一大批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团结在他的周围,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坟墓’和‘书籍’,或者和学士一起讨论。学习之余,从事写文章。他治学严谨勤奋,寒暑假坚持写作。

萧统有很高的文采和鉴赏能力。他的作品包括20卷文集,10卷《经典序》,20卷五言诗《华英集》,30卷历代诗集《文选》。

不幸的是,这位无与伦比的华英王子在公元531年3月乘船去花园采摘芙蓉花。不幸掉进湖里,伤了髋骨,耽误了治疗,去世了,享年31。死后谥号昭明,所以世人称他为昭明太子,他的文选称为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的出现有其肥沃的社会土壤。首先是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要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佛教的传入,道教思想再次兴盛,社会思想空前解放。文人突破了儒、道、圣、佛文学观的束缚,以极大的热情抒发情怀,反映社会,歌颂自然。建安文学以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学繁荣。但在家家有本系统,人人有本收藏的情况下,这些作品难免良莠不齐,大量杂七杂八的作品流传到社会上,对后人借鉴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就需要有识之士对这些作品进行筛选,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可以说,《昭明文选》就是响应这一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其次,《昭明文选》的编纂也有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氛围十分活跃,各种学说相继建立。从建安文学开始,学者们重新认识了文学的本质和功能。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次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分开来,把它们的价值等同起来,使文学作品摆脱了经学附庸的从属地位。曹丕还在文末提出了文章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开始了对文体特征的深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论大师,如刘勰、钟嵘、陆机等。他们对前人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哲学思考和理论阐释,总结了文学的各种规律,把古代文论推向了* * *。此时,文学批评家对风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分析文字和质量的关系,把文章分为文字和笔两类。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同,但一般都把诗、赋、骚、散文等叙事性抒情文章称为散文,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作品;把思想哲学著作和史记叫做笔,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术著作和应用文章。

《昭明文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表明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高度关注,是那个时期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高度发达的必然产物。它既是一种有意识地筛选以往文学作品的活动,也是一种有意识地保护和宣传文学名著的活动。同时,选文本身也是一种文学批评。通过对前人文学作品的选录,反映了作家对作家创作成就的评价,也反映了作家自身的文学观点和思想倾向,是对一个时期文学创作风格和欣赏风尚的总结;在保存古籍文化、向读者推荐前人优秀作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文学创作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这样的选择和整理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昭明文选》原著30卷,体系庞大,选文丰富。《文选》从《文选》的创作时间看,始于先秦,止于梁七年(公元526年)以前;入选的作家,包括屈原、贾谊、司马迁、班固、、、左思、张衡、曹操、曹植、刘真、王灿、陆机、谢灵运、江淹、、乃至任、等129位著名作家及其作品,还有很多其他的。从文章分家的角度,选取赋、诗、骚、齐、赵、书、序、教、写、表、写、灌顶、奏事、寻、记、写、迁、、审问、设论、言、序、颂、颂、成全人生、历史理论。这本书有480篇文章和700多首诗。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些诗歌一般包括诗歌、辞赋、杂文三类作品。

从《昭明文选》所选作品来看,萧统已经注意到文学与质的区别与联系。他区分了经学、子书和文学作品,大胆地将非文学排除在文选之外。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文学作品往往是文学性的,各种文章的变化也是可以溯源的。所以他的选择标准既强调文学素质,又强调艺术素质,即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要完美。但在实践中,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南北朝时期强调艺术形式美之风尚的影响,偏爱使用官话,所以《昭明文选》所选文章多追求修辞,选择标准有些狭窄。很多好诗没有入选,是因为散文简单。

在《文选》的序言中,萧统表明了他的选择标准。总的原则是选文必须以禅定为基础,义要以深刻为基础。我们可以把他的具体选择标准总结为六点。(18)不要选经典,(28)不要选诸子,(3)不要选繁文缛节,(48)不要选笔记列传,(5)文集数量增多,选择必须严格。(6)史书上只有赞、论、述、叙。还有一个指导原则就是细节更近更远。

事出禅定,意归深刻是萧统对文学作品的总体要求,包括文章的结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他认为沉思是写作活动和文章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正义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真实、准确、富有文采的生动语言来体现。

基于这个原则,在昭明的文选中,不选儒家经典,主要是因为不够丰富,又因为儒家经典是圣典,不敢筛选。儒家经典是百家争鸣的关于哲学思想的文章,不以文学为目的,而历史是以编年史为目的,以褒贬事物、辨异同为目的,和文学作品不一样,而史书的赞序是全面的。另一种当时流行的艳体诗和咏物诗,因为缺少禅定而没有入选。萧统选文细致的原则,在《文选》中也非常突出。在《文选》全部1100多件作品中,金以后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仅陆机一人的作品就有113件,谢灵运的作品有41件,江淹的作品有33件。这既反映了萧统认为文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观点,也反映了他对文学的形式美、文字美和结构美的冷静。

《昭明文选》的问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文选》和《笔选》从感性的角度配合了刘勰、钟嵘的文学理论,使人们对文学的本质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他的文选与文学质量相称,主张文学思想性与形式美并重,对后世创作有指导意义,促进了文学创作;选本也更加准确,有完整的选本作为文学的具体标本,为后人学习文学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昭明文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的评选标准不够科学,很多经典、哲人、历史中的文学作品被排除在外,很多优秀的乐府诗和两汉南北朝时期优秀的文人作品因为朴实无华而不入选,而盛气凌人的汉赋和南北朝时期的闲适诗、重修辞的诗入选过多。而且分类太细,难免繁琐。况且萧统对文章的理解也和现代人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有些不同。他所指的意义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和现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而形式的意义是比较狭义的,主要是指修辞、对偶、气质,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识别。

《昭明文选》一出,就受到古代学者的高度重视。到了唐代,有了文集,人们把它作为教材来教育后代。唐代的李善说《文选》写出来后,在后世成为时尚,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后世的文学选本都是受其启发。自隋代曹西安以来,许多人对《昭明文选》进行了研究和注释,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文选学。最著名的注释是唐代崇文馆学士李善的《文选注》,共60卷。

李善注的特点是广引,引书达23类,1689种,注释全面,强调无字无本。但是也有引用不解释的现象,难免有点繁琐。唐朝开元年间,工部侍郎吕延周召集吕延吉、刘良、张彤、吕翔、韩力对《文选》进行重新注释,所谓五臣注释,与李善的注释并行。但也有学者对五大臣笔记颇有微词,认为很粗糙。然而,陈武的注释在疏通文本意义方面确有可取之处,可作为善本的补充。到南宋时,人们已将《五大臣笔记》和《善心》合为一册,名为《六大臣笔记》,以供参考。

清代安徽进士、学者朱琦的《文选释》二十四卷,选材严谨,训诂翔实,独具匠心,是研究《昭明文选》的好工具书。清代赵明文选注释包括胡可嘉《文选考辨》、《梁章钜文选旁证》、《胡文启文选注》、《王诗涵文选法理》等。近代有丁《文选》和罗鸿恺《文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存的《昭明文选》有南宋惜春八年尤懋本、明基亭本、清代嘉庆胡可嘉再版,考证10卷。后来的版画大多是以胡克的版画为蓝本。现在有中华书局的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