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小学作文教学试卷评析
“什么是教育?教人改!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的教育教人活,死的教育教人死。不是教育教人改变。”摘要: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快乐而充实地学习。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自拟。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自己拟题目,少写命题作文”。学生参与拟定题目,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让他们畅所欲言,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比如把烤好的毛豆和毛豆皮捡起来,把皮扔到脏脏的垃圾桶里,把毛豆放进漂亮的包装盒里,然后把垃圾桶和包装盒对比一下。《毛豆和毛豆皮的争吵》这个题目一呈现,同学们稍加思考就能流畅地通过笔端;拿起苹果,秀出“苹果美”;切苹果,秀《宝贝的遐想》;抱起小梨,写下了《小梨自述》;稍微比较了一下,就写出了《梨和苹果比较美》...
第二,参与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早在20世纪,陶行知先生就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与学融为一体。”他在论述生命教育的概念时,精辟地阐述道:“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生活和教育是一回事,不是两件事。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文章“功夫在课外”,正如叶圣陶所说:“人生能丰富到什么程度,就作出什么文章”,“人生如泉,文章如溪,丰而不竭,溪自然流而不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写好作文的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参与生活体验,理解生活,就可以解决“源”的问题。
1.注重与环境的体验
情境体验的特点是一个“随”字,不刻意追求情境设置和训练的系统化,而是对生活的“即时”反映。这样的“情况”往往稍纵即逝,甚至“不可能找到”,一旦失去就很难补救。所以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老师就要跟着做。
2.走进生活,收集原材料
生命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体验生活,他们就会学到源源不断的生活素材,用自己的笔去赞美生活。
用练习书写和改变生活
陶行知说:“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生命,用生命去教育,为了生命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一位作家是这样揭示创作的真谛的:“对于整个世界,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生活,我们都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感受,然后毫不胆怯地用平实的语言说出来。”无论有多少名家名作,无论对同一种生活有多少感悟,都需要培养这种敏锐、诚实、勇敢、自信。“让学生学会写作文,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学会积累,尤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生活,尤其是让他们从自己的思想感情中了解生活,从而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该真诚地写作,并努力表达他们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
“从学习的原理来说,好像怎么做事情是必须要学的。比如游泳,在水里游;如果你要学游泳,你必须在水里学。不下水,就在岸上看游泳书,做游泳动作。就算学了一辈子,下了水还是会沉。”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坚信“做是知道的开始,知道是做的成功”,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的作文才能独立“好”。
四篇作文评论也是生活本身。
1.实施面对面审批
学生的基础和性格千差万别,主要表现在作文上。不同的生活经历,表达主题的方式方法不同,表达文章中心的价值也不同。所以对于学生的工作,我采取的更多的方法,就是一对一的面对面的批评,在学生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工作水平。
2.欣赏评价
很多老师在学生写完作文后,都忙着拿起红笔杀学生。一篇代表学生个性的作文,经过老师所谓的“批改”,已经面目全非。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老师指导作文的精细程度。殊不知,这种与学生隔离的“真空消毒”根本不管用。当学生目睹自己辛辛苦苦取得的成绩被无情否定时,只能恐惧退缩,从而失去写作的勇气和兴趣。
针对这一缺点,我设计了“生活拼盘”的作文评比活动,即每周一、三、五,学生将自己前一天写的生活随笔展示在教室的“多彩生活书架”上(我们教室的左右、后墙上都有美丽多彩的生活书架,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位置展示自己的手工制品等。),然后师生会利用课间和午休。在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交流的不仅仅是作文的内容,还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思考。通过这样的展示和欣赏,作文评价真的就是生活本身,让每一个参与写作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的力量。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创造性地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可以为学生创设“走进生活”的情境,鼓励学生自由、独立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写作是天经地义的,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享受好的写作带来的甜蜜幸福。
[责任编辑:王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