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
加加博·马泰
由主编崔翻译。
10依恋让关系回归原位。
作为父母,你应该看到:
孩子一旦没有了秩序感,就不会认为父母比别人重要,也就没有了对父母的恐惧。
以父母为主导的孩子会对父母打开依恋模式,自愿接受对方的关心和引导。
当我们失去了孩子依恋的支撑,我们只能用父母的承诺和责任来对待孩子。
责任感和成就感也能让父母忍耐很久,但如果只靠这两点,教育就会变成纯粹的体力劳动。没有依恋,很多父母可能无法忍受孩子的屎,无法忍受一次又一次在沉睡中被吵醒,无法忍受折磨人的哭声,无法完成各种让人挠头的育儿琐事。想必他们以后也受不了孩子的各种讨厌甚至是令人讨厌的行为。
在教育的过程中,依恋会起到无形的作用。有些人没学过什么育儿技巧,却依靠本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成为成功称职的父母。当父母成为孩子的依恋对象时,依恋关系会从七个方面强烈支持父母的育儿权威。相应的,当父母不是孩子的依恋对象时,这七个方面会反过来削弱父母的育儿权威。在亲子养育中,一定要看到依恋的第一位,这样才能赢得养育的成功。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孩子不想听你的,却愿意听同龄人通宵!
孩子什么都不想跟你说,却愿意跟同学说!
孩子认为父母不重要,同龄人更重要?
很多人认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但《核心》中的依恋对象发生了变化,同伴关系已经威胁到亲子关系的地位。
依恋的第一个作用是对成人和儿童进行分类。
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时,依恋大脑会根据对方主导作用的强弱自动排序。
大脑被自然地分配了各种关系的角色:
支配和依赖,
看护者和看护者,
给予者和接受者。
甚至成年人之间的依恋关系也是如此。
比如婚姻中,夫妻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各自的意愿,自动转换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角色。在大人和孩子的关系中,孩子应该扮演依赖者和照顾者的角色。
以父母为主导的孩子会对父母打开依恋模式,自愿接受对方的关心和引导。孩子会本能地让父母照顾自己,有意识地依赖父母,向父母求助,听从父母的引导。这是依恋最本质的特征:
当一方有了依恋意识,就会自动服从另一方的管理。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很难看到这一点。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拒绝和自己交流,愿意和同龄人交流,是因为交流方式有问题,但没想到关系有问题。
同伴导向的孩子,即使开始了和上面一样的程序,结果也不容乐观。依恋大脑本来是为亲子关系服务的,但是在同伴定向的影响下,它会失效。然而,本应在亲子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动机,却让不成熟的同伴建立了一种不健康的支配和服从关系。
在孩子中,如果起主导作用的孩子是热情的,有责任心的,确实可以给同龄人一些教育和关爱。但如果起主导作用的孩子自卑、挑衅、以自我为中心,很可能会欺负同龄人。我们不能把孩子的航标放在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身上。
同伴定向的主要危害是打破了父母和亲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孩子一旦没有了秩序感,就不会认为父母比别人重要,也就没有了对父母的恐惧。父母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失去了父母应有的教育权威。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表现出主导意志,孩子会认为自己做作虚伪,会认为父母想凌驾于自己之上。这是我们面对问题时必须看到的。
有三个孩子,被同龄人“诱惑”。
逃离父母。虽然克里斯汀只有7岁,但她的父母已经失去了她依恋排行的主导地位。她不尊重她的父母,对他们很粗鲁,尤其是当她的同伴在场的时候。
肖恩和梅勒妮也是如此。梅兰妮觉得父母和自己完全平等,父母没有资格对她指手画脚,她不想被父母控制。梅勒妮的态度让她的父母震惊和崩溃。出于本能,父亲努力想把女儿摆正位置。可惜,没有依恋的帮助,他什么也做不了。在苦口婆心的话没有效果的时候,家长要看到,没有依恋的支持,最多只能通过威胁让孩子服从自己,而这样做的代价是会进一步影响亲子关系,影响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可以说,当孩子与父亲丹不再亲近时,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等级制度就崩溃了。
疏远父母并不是孩子疏远父母的唯一原因。其他原因也会让孩子心中的依恋秩序混乱,等级结构崩塌。
?比如,当父母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而孩子无法完成时,依恋秩序也可能会紊乱。
马泰和我是心理学家和医生。在我们的从医经历中,我们见过太多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倾诉和唠叨的对象。他们经常抱怨孩子的各种问题,让孩子成为父母的情绪垃圾桶。这些孩子,没有机会和父母倾诉自己遇到的困惑,慢慢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主动去满足别人的需求。
这种依恋水平的倒置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写了一部经典的三部曲,重点讲述了亲子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第一本书的附件中,他写道:“如果父母和孩子的角色长期互换,基本上可以断定父母心理不正常,而这种不正常会导致孩子心理有病。”角色的颠倒会扭曲孩子与世界的关系,成为孩子未来各种压力的最大来源。
总之,以父母为导向的孩子会更愿意接受能管好他,能对他负责的人。对于这样的孩子,他们会觉得父母的引导很正常。如果孩子头脑中的秩序被打乱,那么不管他真的多么依赖父母,他都会不愿意接受他们的管教。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了解支持父母意愿的驱动力。
你为什么愿意照顾孩子,尤其是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