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功能理论的常识理论、场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戈尔丁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见图):英国学者戈尔丁结合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将大众传播和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①短期预期效果。②短期意想不到的效果。③长期预期效果。④长期意想不到的效果。

50.大众传播的社会效应有三个层次:①环境认知效应。②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的示范效应

1.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是指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通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茨的《人际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

2.已有政治倾向:人们在接触媒体进行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IPP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当人们对政治问题进行决策时,这种决策并不依赖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现有的和当前的政治态度。

3.选择性暴露:受众并不无差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其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这种选择性暴露行为更可能起到强化他们原有态度的作用,而不是导致其改变。

4.意见领袖:在人们做决策的过程中,有一些人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

5.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并不直接“流向”普通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的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

6.说服效果研究:接受者的态度朝着传播者的说服意图方向的变化是一种“纯效果”。

7.人民的选择

8、来源效应的可信度。传播者决定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传播者对它的接受程度不同。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度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公信力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公信力,二是专业的权威性。“公信力效应”的概念表明,对于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受众的信任,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前提。

9.“冬眠效应”。

10,“单面提示”和“双面提示”。

11和“双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坦认为,由于包含了对反对观点的“解释”,“双面提示”可以使人们在未来对反对观点的宣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就像提前接种疫苗一样。

12、“表述结论”、“将观点融入材料”:表述结论是为了使观点清晰,便于读者理解,但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不做明确的结论,会给读者一种结论来自自己的感觉。这种方法往往会模糊文章的主旨,增加理解的难度。

13、“诉诸理智”、“诉诸情感”:在进行说服性沟通活动时,如何“打动”目标对象也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因素。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一种是通过营造后氛围或者使用情绪化的词语来感染对方。

14、报警效应:利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使其态度和行为向某一方向转变。“敲警钟”具有双重作用:(1)引起人们的注意,促进他们与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促使人们迅速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敲响警钟”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容易引起自发的防御反应。所以,“敲警钟”一定要有分寸,要实事求是。

15,拟态环境(李普曼的舆论)

16,看门人(库尔特?Luin)

17、魔术子弹理论和皮下注射理论的传播效果

18,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选择)

19,沉默的螺旋(诺依曼)

20、文化分析或数值分析

21,媒体是消息

22.权力的代言人:阿尔特舒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说,新闻媒体具有天然的政治属性,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持现有制度的工具,是实施社会控制的手段。这本书评论了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之间的主要差异。也就是说,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新闻媒体应该完全不受任何限制,而社会责任理论意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

23.英尼斯与波兹曼的媒体哲学

24.地球村

25、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媒体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平面媒体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听感知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平衡感,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和对外界的理解和反应方式。这种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社会影响力,但它并不是严谨科学调查的结论,而是基于“洞察”的一种推测性推论。

26.“热媒体”和“冷媒体”是麦克卢汉在媒体分类上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传递的信息清晰明确,接受者无需运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体”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上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

比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但漫画里的形象是模糊的,这就需要人们去联想和思考。前者属于“热介质”,后者属于“冷介质”。

“热媒体”和“冷媒体”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体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研究媒体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27.“电视人”

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比较了在平面媒体环境和电视媒体环境下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特征的概括。

“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出生并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频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这与他们在平面媒体环境中长大的父母重视理性和逻辑思维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由于看电视是在沙发背对着屏幕的狭小空间里进行的,这种缺乏真实社交的封闭环境,使他们大多养成了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28.“集装箱人”这是日本学者中野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征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尤其是电视主导的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个“锅状”的容器,是孤立封闭的;为了摆脱孤独,“集装箱人”也想和别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集装箱外壁的碰撞,无法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因为他们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就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集装箱人”讲究自我意志的自由,不认同任何外界的强制和权威,但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屏幕,试图摆脱日常琐碎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转移和物理空间的飞跃。

这一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个体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29.“媒体依赖”

这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表现为:过度沉迷于媒体接触,无法自拔;价值和行为的选择必须以媒体为基础;满足于媒体中的虚拟社交,回避现实社交;孤独,自闭的社交性格等等。

30.“异性恋去主义”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体对社会价值观和消费文化影响的批判性观点。

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欲望追求的对象,也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欲望的媒介。它以鲜艳的色彩、形象、丰富的意境将诱人的商品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直接激发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主义。

这样,日本社会虽然仍存在阶级或收入的差异,但有追求奢侈的统一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从努力工作、勤俭节约、奉献社会转变为个人主义的享乐和“情欲”价值观。佐藤毅把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情欲”,认为正是这种媒体诱导的情欲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

31,“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体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国度。

“电子乌托邦”的构想是基于对新媒体某些技术特征的期待。例如,有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这将改变传统大众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主导的局面,使传播过程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技术将保障每个人独立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形成“真正的自由意见市场”。但是,纯粹的技术可能性并不一定保证一个理想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复杂的社会条件。

32.媒体

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收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递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纸、电台、电视台等。

这两个方面是传播学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发达的媒体作为技术手段如何决定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媒体作为一个组织的体制、所有制、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

33.“看门人”

“看门人”是传播学的四大创始人之一勒温在研究群体中的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型。在怀特看来,新闻媒体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听到的就一定要记录下来”,而是一个对众多新闻素材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形成了一个关口,只有少数新闻或信息通过这个关口传递给受众。

“看门人”可以指个人,如消息来源、记者、编辑等。或媒体机构。

34.媒介技术决定论是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批判。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媒介。由于听觉的物理限制,人们不得不生活在小的部落群体中,并相互保持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体出现后,人类从“有耳朵的社会”变成了“有眼睛的社会”。因为交流和沟通不再基于物理空间的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解体。电子媒体的普及,尤其是电视,再次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拉近了遥远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因此,人类在更大范围内再次被部落化,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新的“地球村”。

麦克卢汉强调媒体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化中的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这使他的理论变得极端和片面;另一方面,由于媒体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们如何使用和控制媒体,媒体的社会占有结构和所有制关系,反过来也规定了媒体活动的特征和功能性质。

麦克卢汉只强调了媒体的巨大能动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的制约性一面,所以他的观点是片面的。

35、媒体功能一体化是指单一功能媒体向综合功能媒体发展的趋势,即多媒体化趋势。

传统媒体多为功能单一的媒体,如图书、报纸、音频媒体等。媒体功能整合产生的多媒体具有非常丰富的功能,如集文本、图像、声音、数据存储、处理、双向通信、网络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传播效率,这是媒体发展史上的革命性事件。

36.媒介内部控制的研究领域之一&传播控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媒体通过组织制度和报道政策对新闻或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和报道过程的控制;第二,媒体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道德标准来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

就前者而言,任何媒体都有其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倾向,都是为某种利益服务的。这种倾向通常体现在媒体的报道政策上,根据报道政策进行的“把关人”活动体现了媒体组织内部对新闻和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至于后者,由于媒体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机构,只有自主地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者的行为,才能维护媒体的公信力,争取广泛的受众,提高传播效果。因此,媒体自律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37.传播学实证学派:研究侧重于经验和实证。但是,它(1)过分强调微观研究;②过度依赖定量方法;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制度的立场上。

38.传播批判学派:注重对传播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关系的宏观研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39.「V-chip」:1996的电信法规定,13寸以上的电视必须内置能够接收节目分级信号的「V-chip」,通过V-chip的功能自动删除含有有害内容的节目。

40.黑客:通过破译他人的通信代码,擅自闯入后者的网页并对其进行篡改,造成对后者的骚扰攻击或在线窃取信息。

41.数字化:相对于模拟技术的数字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数字产品和未来的数字时代。

42.MSNBC:微软公司和NBC共同建立了微软-NBC电视台,这个有线频道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43.批判学派的“批判”:①批判性地揭露和分析当今非理性的、异化的传播现象;②对传统的商业化、实践性、经验性理论的否定批判和扬弃。

44.片面的人:马尔库塞在《片面的人》中指出,发达的工业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片面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只有具有“片面思维”的“片面的人”在活动。片面的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失去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屈从于现实而无法批判。也就是单纯的接受现实,盲目的肯定现实,把自己完全融入现实。

45.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所有的批判学派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表现出卢卡奇“渴望总体性”的倾向。按照整体的方法,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商业化包含了一些部分没有的东西。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交往,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关系,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只有整体才是具体的、现实的。

物化:卢卡奇指出,物化是每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不可避免的直接现实,它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

47.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文化霸权是指统治者除了依靠暴力来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有意识形态的领导,从而导致被统治者在心理观念上的服从和满足,而这种领导只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相同的信仰,即统一的意识形态之上。

48.意识形态:人们被幻想所束缚,对于生存的问题很难给出正确的答案。弗洛姆认为这种幻想是由“意识形态”造成的。意识形态的作用是:①制造和传播各种幻想和神话,从而把人们的思想淹没在其中;(2)把现在的真理引入无意识,阻止人们感知真理。

49.多元论:多元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对立面。它不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由多样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组成的。在多元社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成员对某种社会价值和规范的* * *一致,即所谓的“广泛的社会一致”,大众传媒无非是它的反映和表现。

霍尔指出,多元主义是一种虚伪的骗局,掩盖了发达国家“经济资本和政治权力的集中垄断以及由此造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分配的巨大不平等”。“广泛的社会共识”不过是一种人为的虚构,是大众传媒编织的美丽童话。大众传媒不是所谓“社会合意性”的反映和体现。媒体不仅仅是被动地传递新闻和信息,而是主动地从事一些有意识的灌输活动,在意识形态内容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0.“社会过滤器”:弗洛姆允许任何来自生活的实践经验或体验,在上升到意识层面之前,必须先通过“社会过滤器”。他把社会过滤器分为三个方面: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

51.消费者主权论:传统学派把消费者主权作为王牌,排除了“控制”这一重要命题。声称盈利是媒体的首要目的,消费信息的“受众”自然对生产“信息”的大众传播企业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批判派从媒体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而非普通受众这一基本事实出发,认为广告主的意志对传播的内容起决定性作用,而所谓的受众主权是无效的。

52.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成为脱离生产者、与生产者对立的异己力量,进而支配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多地看到了生产过程的异化,而忽略了在当今时代已经异化的消费过程。

53.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包括流行歌曲、畅销书和电影,是资本主义文明的衍生物。从本质上讲,大众文化与整个社会的异化规律是一致的,并构成异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的文化不再被标记为创造性人类生活的对象化,而仅仅是个性的消除。流行音乐和整个大众文化用机械的节奏和标准化的模式榨干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完全被动的接受中精神错乱。

54.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一直把自己看作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继承者,一直把自己的理论看作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直接延续。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霍克·哈莫自担任研究所所长以来,招募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知识渊博的人才。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和阿多诺。1932年,霍克·哈莫创办了该研究所的特刊《社会研究杂志》。一批对资本主义丑恶文明充满厌恶和愤慨的青年思想家以此为立场,以冷峻的言辞展开了对社会现实的全面分析和深刻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由此而来。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二战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因为马尔库塞的作用而声名鹊起,马尔库塞成为最1。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二战后,马尔库塞留在了美国。到了西方青年学生选择运动风起云涌的六七十年代,他被视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和精神领袖。人们甚至称他为马克思和毛泽东的“三个M”。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形成于二战之前,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马尔库塞才因为他的角色而出名,马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

2.霍克·哈莫:哲学家,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作为研究所所长,他招募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知识渊博的人才。1932年,学院特刊《社会研究杂志》创刊,法兰克福学派由此出现。1937年,霍克·哈莫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基础的论文《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他指出:批判理论是与传统理论相对立的。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①传统理论把自己放在现存社会中,旨在帮助社会再生产过程;批判理论把自己置于既定秩序之外,旨在推翻这种社会再生产过程。(2)传统理论总是从既定事实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与现有社会秩序相协调的顺从结论;(3)而批判理论是摧毁第一位的。

一切既定的、事实的东西,都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违背人的本质的。因此,批判理论是作为一种消极的理论出现的,而传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积极的理论出现的。

批评理论首先表现为立场,其次表现为具体的理论。

3.知识差距:1970,美国传播学家提契诺得出结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快地获得信息,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越多,他们之间的知识差距就会越大。

4.上限效应:刘梦洁和克莱因在1977中提出了“上限效应”。观点是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是无止境的。达到一定的“上限”后,知识的增加会放缓甚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取知识快,他们的“上限”来得早;那些经济地位低的人虽然增长见识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也能在“上限”赶上前者。

5.主流化:格伯纳等人认为,媒体的“训练效应”主要表现为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体在“主流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可以过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广泛“培养”人们对社会的印象。

6.修养论:又称修养分析或启蒙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媒体所提示的“符号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有很大影响。由于媒体的某些倾向,人们心目中描述的“主观真实”与实际的客观真实存在很大偏差。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自觉地制约着人们对现实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瓦格纳等人把这种研究称为“培养分析”。外围研究有三个方面:①制度分析。②信息系统分析。③文化分析。

7.信息社会:指信息变得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发展的社会。

8.信息爆炸:指媒介发展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由其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9.信息高速公路:是高速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和信息系统工程。它是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多种信息媒体于一体,综合处理和传输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的多媒体双环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