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的科学成就

邵教授发起了我国HI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摸清了全国HIV流行毒株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他带领卫生部专家组在我国建立五级艾滋病病毒检测实验室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保证了我国艾滋病诊断的规范有序发展。他率先推算出2010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控制在1.5万以内的目标,成为国家规划目标。他建议中国不要效仿美国将艾滋病病毒抗原纳入血液筛查,为国家节省了巨大的资源。他用进化论识别了近期和既往的艾滋病感染情况,帮助国家正确判断了中国艾滋病的疫情。他利用中国的天花疫苗构建了原始的艾滋病疫苗,取得了世界上罕见的完全保护猕猴免受病毒感染的成果,被科学杂志报道。该疫苗已获国家批准,即将开始临床试验。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研究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和部委科技奖。

邵十分注重团结国内队伍,参加国际比赛。在卫生部领导的支持下,他组织国内外科学家团队,从NIH获得首个国际艾滋病综合研究项目(CIPRA)15万美元,为国内艾滋病研究注入15万多美元,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艾滋病研究平台,并以此为平台,为国家SARS和禽流感项目获得500多万美元。

他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技术培育出了一种以我国天花疫苗为载体的新型艾滋病疫苗。2009年结束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证明了该疫苗的安全性。目前二期疫苗的生产已经完成,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技术批文,进入二期临床试验。二期试验将进一步验证其免疫原性,即是否有效。这是世界上首次用复制活病毒载体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有31人接受了第一次注射。

据介绍,艾滋病疫苗包括“活疫苗”和“死疫苗”。死疫苗在人体内不繁殖,随时间减少,而活疫苗在人体内分裂繁殖,强大得多,持久得多。

两者相比,死疫苗相对更安全,但成本高;活疫苗不如死疫苗安全,但成本低。中国的这项研究和实验是一种活疫苗:通过基因技术,将艾滋病病毒片段切下,放在治疗天花的疫苗载体上,培育出新的疫苗。与死疫苗相比,活疫苗的“更低成本”有利于成功后的推广使用。近日,中国艾滋病疫苗联盟(CAVI)在首届中国艾滋病疫苗论坛上正式成立。该联盟由中国数十家从事艾滋病疫苗研究的R&D单位组成,是中国第一个艾滋病疫苗研究组织。在随后举行的艾滋病疫苗亚洲区域咨询会上,创始人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艾滋病专家邵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短期内仅靠单个科研团队就能解决的。如果我们想有所作为,我们必须加强合作。CAVI是中国疫苗研究团队团结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旗帜下,开展协同研究,参与国际合作的最佳平台。”

艾滋病疫苗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好方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20多年来,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一直没有成功。2007年,默克耗时10年研发的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失败,导致全球艾滋病疫苗研发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艾滋病病毒发现者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 oise Barr-Sinosi)出席大会并做了题为“艾滋病病毒发现25年:我们学到了什么”的发言。她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艾滋病疫苗的研究难度很大。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获得很好的候选疫苗,因此有必要开展国际合作,发现新的思路。

亚洲地区会议由世界卫生组织、UNAIDS、全球艾滋病疫苗企业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艾滋病研究室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发达国家有各种各样的艾滋病研究组织,也有全球性的组织。他认为,CAVI的成立不仅可以帮助联合国医生,而且有助于加强国际交流。我中心郑重声明:邵教授等作者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003-2011中国预防艾滋病在单阳性家庭夫妇间传播的全国观察队列研究》不存在任何数据窃取和抄袭行为,符合学术论文发表的相关要求。

特此声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年11月5日郑重声明近日,我中心专家在《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2003年中国预防单阳性家庭夫妇间艾滋病传播的全国观察队列研究-2011》的论文,符合杂志相关要求,不存在“抄袭”和“数据窃取”的情况。

特此声明。事实已经澄清,报道不实。中国疾控中心性艾滋病中心2013-10-30【引用日期: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