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先生的《蛙》有感
人总是对生充满喜悦和希望,对死充满恐惧。可想而知,那个年代国家对提高人口素质的期望,只是观念的转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万事开头难,在新政策实施的初期,或多或少会有一段不理解和适应期。更何况在观念陈旧的农村,开展大妈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上面一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万鑫阿姨作为一名农村计生干部,曾经被人误解,被人辱骂,甚至被人用刀捅。作者运用了一些微妙的写作技巧,让一个又一个农村地区的妇女被劝说堕胎的故事变得既滑稽又悲伤。基层工作不好做,但是我姑姑一直有一种职业女性的韧劲。她的个人魅力不言而喻,令人钦佩。
当时严格控制人口流动,超生的人为了多生孩子,挖坑藏在红薯坑里。超生者和计生工作者就像周宣里的游击战。为了让超生者主动投降,还采取“坐在一起”的方式,损人利己,利用各种舆论压力,动员村民的力量。但在80年代的农村,这项工作并不被理解。面对意外死亡,姨妈在自责和难过之后,依然坚定地迈出了上班的步伐。
她为了这个事业努力了半辈子,没有孩子,60岁退休才仓促结婚。嫁给郝大寿也是为了自我救赎。那些被郝大手挤出来的娃娃,是阿姨对逝去生命的悔恨。
她害怕听到青蛙,它们像婴儿一样哭。她害怕看到青蛙圆圆的大眼睛和冰冷雪白的肚子,像无数的婴儿盯着她讨债。青蛙身上的鱼腥味让她想起了手术台上取出的未成形胎儿的血腥味。
“蛙”和“蛙”同音异调,部首不同。无数的青蛙也代表了无数未出生的娃娃。
当然,这不是我阿姨的错。即使她不做这些事,别人也会做。我姑姑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她有不寻常的意志和铁腕。她昂首挺胸,舍己为人,为计划生育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我们不能只以善恶来判断她。只怪她生错了时间。如果她生在这个时代,她会有很大的成就。
作为体制内的职业女性,姨妈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豪迈的。她忠于祖国,对自己毫不留情。这部小说的主旨不仅仅局限于计划生育,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那些付出生命代价生下后代的农村妇女,就像青蛙一样。这难道不是对生命的崇拜吗?
这部小说让我知道了一些我出生时的农村故事。姑姑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