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中如何应对语速过快
同声传译中快速传递的应对策略--不可逾越的障碍--同声传译的敌人。缺乏专业知识,不懂专业术语,可以通过提前准备来解决。演讲者的语速不受口译员的控制。即使你熟悉自己的专业,也无法应对语速过快的演讲。原因很简单。口译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做同声传译时,译员要把精力分配到不同的任务上:听、说、协调(Gile,1995)。当语速很快的时候,光是听和理解就消耗了译员所有的精力,所以没有精力去翻译!人脑就像一台洗衣机。洗衣服时,不能把洗衣机塞得太紧,否则洗衣机会失去操作空间,衣服洗不干净;说话太快,大脑中的空间已经被占用,没有操作的余地,无法产出合格的翻译。语速快的危害可能会造成几个不良后果。首先,可能会导致误译和遗漏,影响会议交流。译者单位时间的输出是有限的,输入越多,漏译和误译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直接影响不使用翻译的听众的理解。即使听母语,如果听的太快也很难听懂。第三,很多参与者的英语是外语,水平不高。无论他们说英语还是翻译英语的速度太快,他们都可能在理解上有困难,并被置于更不利的地位。关于语速对理解的影响,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谢撰文指出,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对说和听的速度是有限度的。如果你说得太快,你的“耳朵”跟不上你的“嘴巴”,听者就很难理解。谢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广播新闻的传播速度也在加快。以央视新闻和报纸摘要为例。20世纪60年代,每分钟播出约185字。80年代,200-220字;90年代,240-260字;近几年是每分钟250-270字,最快达到每分钟300字以上。而且说话太快会造成压力,让人紧张,也会影响理解。一位听众在给央视的信中反映:“新闻和报纸摘要的播音员播报新闻时,播报速度惊人,像雷声滚滚而过,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当然影响了人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用英语说多快合适?为了保证大脑的正常运转,除了别的以外,还需要放慢语速,让译员留出精力进行语言转换。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语速直接影响翻译质量。随着语速的提高,翻译的准确率下降(Barik,1973,1975;格弗,1969,1975;李,1999).因此,为了保证质量,译者一般认为非阅读文本的最佳速度是每分钟100-120字(Seleskovitch,1965)。Gerver (1969)已经证实每分钟100-120字是最佳速度,虽然不同类型的演讲最佳速度是不同的。对于没有停顿和冗余信息的文本(即典型的演讲),每分钟最大字数不应超过100(引用,1981,Setton,1999)(常,2005)。这些发现也符合同声传译人员的一般理解。AIIC网站的留言板上有一段话:我们都知道一个演讲者每分钟讲100到120个单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也有例外:没有太多冗余的密集原件。这样的演讲即使以每分钟120字的速度进行,也可能显得太快了。不过正常情况下,任何超过每分钟140字的原创都是快的。我的发言速度是每分钟180个单词。作为参考,美国之音特别英语节目每分钟90字,是正常播放速度的三倍(每分钟140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速度是每分钟120字。用汉语说多快合适?说中文应该比新闻联播慢。北京师范大学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几秒钟内),对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语言的接受度可以达到每秒七八个单词,甚至更多;一般来说,人耳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辨别率,是每秒四五个字,也就是每分钟240-250个字。超过这个速度到一定程度,听众就很难理解和分析了。谢认为,广播用的是普通话,标准普通话的辨别率高于每分钟240-250字,可以达到280字左右。如果遵循照顾多数的原则,选择每分钟250-260字的播放速度较为合适(谢,2006)。这个速度适合同声传译吗?笔者统计了中国政府《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部分内容的中英文字数(英文为官方翻译),计算出中英文字数比例约为1.4:1,即1.4个汉字,可以翻译一个英文单词(不同类型的文本比例不同,如果翻译简洁,可能达到1。这样,假设央视以260字的速度播报,如果同步朗读英语,大约是每分钟185字,大大超过了英语的标准播报速度(BBC和VOA标准英语的播报速度大约是每分钟140字)。试想,这样的演讲,就算翻译者能翻译出来,又有多少听众能听懂呢?每年全国两会的时候,看政府工作报告的速度并不快,但是电视上同步播出的英文稿却出奇的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资深翻译冯说,“以央视新闻的播出速度来讲,可以说是无人能译。”(冯,2002)由此可见,在汉英同声传译中,以正常的播报速度进行发言是不可能的。我个人是试过的。即使同步朗读,我也跟不上。有一种“两岸猿猴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按照适合同声传译的英语语速(每分钟120字),汉语的语速应该是每分钟168字,也就是说应该比正常语速慢。英语的标准播放速度为140字,合适的同时传输速度为120字,明显低于前者。NAATI口译考试的语音记录速度是110-130字,这是有根据的。应对语速快的方法有四种:让说话者放慢语速;翻译速度加快;做概要翻译;翻译服务的终止。当译员遇到语速很快的讲话时,可以先提醒讲话者放慢语速。但是提醒往往不起作用。有些人习惯语速很快,或者很着急。被提醒后,他们可能会慢一两句,但很快就会忘记,又会加快速度。过多的提醒阻碍了会议的沟通。全世界的翻译家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一名北约翻译甚至在AIIC的网站上寻求技术解决方案,提出是否可以使用“语速检测装置”来检测说话者每分钟的音节数,当说话者语速过快时,该装置会自动发出警告。不过,我觉得不会很有用。记得几年前,一些品牌的同声传译设备的译员操作面板上有一个按钮叫慢下来。如果翻译认为演讲者太快,可以按下这个按钮,主席台上的警示灯就会闪烁。这几年已经看不到这个按钮了。这说明这个按钮没用。就算你再坚持,发言人也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几个方面让说话者放慢语速。一是机构的努力,二是主办方的努力,三是个人的努力。对于同传的机构用户,如联合国、欧盟,同传的行业组织AII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ranslators Association,国际会议翻译家协会)会出面沟通,并在大会上要求发言。在AIIC的压力下,欧洲委员会的口译部门为演讲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果演讲者能够做到,将对翻译有很大的帮助。其中之一是在理性空间自然地说话。对于分散的同传用户,译员要与主办方沟通,通过主办方向发言人要求速度。在小规模会议中,口译员也可以直接与发言者交流。发言人一般都比较配合,甚至会要求口译员随时举手提醒慢下来。总之,译员要通过各种渠道让组织者和发言人了解译员的难处,配合他们的工作。会议的成功取决于各方的合作。二是加快翻译速度。如果发言人不配合,口译员只能加快翻译速度。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无限快地说话。而且如前所述,语速太快,译员投入大量精力理解,没有时间拿出像样的译文。即使勉强翻译,观众也来不及理解。三是总结性翻译。如果译员跟不上加速翻译,只能做概要翻译。摘要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用于信息冗余的演讲(如一些即兴演讲),译文可能比原文更简洁易懂。而信息密集、逻辑性强的演讲是没有压缩空间的,任何一个疏漏都有可能造成逻辑上的中断,让听众难以理解,尤其是在演讲者快速阅读一篇论文或繁文缛节的时候。这个时候,译员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翻译。但是,总结本身就需要译者付出大量的精力,而且无法长期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