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2000字的护理论文求教?
2013 018 10月21:28
门诊是医院面对患者的主要窗口,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患者数量多、病情复杂、个人素质、经济状况、环境等因素,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益扩大,难以满足每一位患者。但是,患者一旦对服务过程的某一方面不满意,就有可能对整个医疗过程全盘否定,这就要求门诊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病理关怀,还要对其做心理关怀和安慰,把握门诊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系统化、规范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和护理绩效的重要标志[1]。根据门诊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本文对管理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1门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1.1陌生恐惧心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尤其是第一次来医院的患者,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对就医流程不了解,担心自己的病能否治好。
1.2焦虑易怒患者通常会经历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吃药、治疗的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的扩大和科室、专科的进一步细化,患者看病往往要来回多次,求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手续。
1.3为“神医”祈祷心态在大多数患者心中,都希望找到一个医术好的“神医”,尽快做好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治,以药除病;对于护士的穿刺,我总是希望“一针见血”;我一直希望所有的检查都能一次性有明确的诊断。
1.4多疑心态近年来,由于一些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的不良行为,“白衣战士”、“白衣天使”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淡化,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有些患者,一方面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心理表现相当矛盾。
1.5期待医疗,祈祷平安。患者希望医生在看病时进行全面的检查,并给予正确的治疗。他们总是担心对自己病情的叙述会有疏漏,误导医生的诊断。医生不耐心听,就会产生自责和焦虑。特别是一些有难言之痛的患者,会用遮遮掩掩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病情,然后催促医生保密,希望医生能为自己的健康提供保障。
1.6消费心理学每个患者的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不同的要求。有的患者希望有医术过硬的医生来治疗,但对医生开的检查和药物并不了解,总担心自己会被“宰”;有的患者已经排队挂号,等待治疗很久了。他们总是希望医生能做一个详细的检查,甚至主动要求医生自己做检查,开“好药”,误以为便宜的药不管用。
1.7大部分门诊患者对疗效有所怀疑,迫切想体验治疗效果。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反复复诊往往让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的患者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治不好,患者总想看一次医生,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2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与管理措施
2.1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宽敞的问诊区,舒适的候诊椅,清新的空气,清晰的电子呼叫系统,液晶电视,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让患者在轻松的氛围中等待。
2.2建立清晰的医疗流程。每个问诊区都有明确的挂号、就医、缴费、取药标志。当病人第一次来医院时,明确的标志可以减轻病人的恐惧。
2.3“以人为本”,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门诊护士是第一次与患者接触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其形象非常重要。漂亮整洁的外表、亲切的微笑和问候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能抚慰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护士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语言技巧,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如安慰、鼓励、说服、劝导、解释或指导等。,使用暗示性语言,通过积极巧妙的暗示使治疗发挥最佳作用[2,3]。
2.4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善待患者。门诊医护人员要加强医学心理学的学习,倡导人性化护理,注意观察“言”,从不同患者及家属的眼中读出他们的疑惑和痛苦,尽力满足他们[4];从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出发,预测患者需求,积极提供服务,解决患者疑问,善待每一位患者。
2.5灵活安排就诊,减少医患心理距离。门诊病人多,病人情况千差万别。合理灵活地安排出诊,可以减少出诊环节,拉近医患心理距离,增进医患情感沟通和理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6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赢得患者信任。门诊医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一般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获得患者的心理信任和行为配合[5]。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诊医务人员必须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优化服务态度,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以人为本”,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让患者开心,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