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翻译中什么时候用异化,什么时候用归化?

摘要: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翻译界的热门话题,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文化态度的争论。本文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谚语和习语的翻译,指出归化和异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作为一个“沟通和交流”不同文化的译者,他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努力实现它们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谚语习语翻译归化异化异化平衡

作为译者,在介绍外国作品时,应该以什么样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关于翻译标准或指导原则一直没有定论。在中国的翻译界,最早是由现代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的“翻译三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翻译的三大标准。在当代翻译理论中,钱钟书的“变”论和傅雷的“重神似轻形似”论,都以翻译变为核心,整合了标准和方法,但都只是归化和异化的延伸。在当代翻译界,归化和异化之争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传统翻译即归化翻译中,译者利用母语的优势使译文易于阅读,目的语读者可以产生一种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效果,即在审美传递功能上达到某种相似,这与奈达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相同。异化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一些佛教翻译家,即所谓的“求质信”,类似于直译。美国学者韦努蒂也提出要保留源语文化的差异性和陌生性,主张异化翻译。

在中国翻译领域。自刘迎凯发表论文《归化-翻译的分歧》以来,异化与归化之间又出现了一轮争论,但这场争论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发生了变化。“语言层面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已经上升到文化、文学、政治伦理的高度。”徐军还指出,所谓的“归化”与“异化”之争,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态度之争,是基于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从源语文化的立场来看,会导致异化,从目的语文化的立场来看,会导致归化,而从沟通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立场来看,会避免极端的异化和归化,以“沟通”为翻译的根本目的,试图找到一套有利于不同文化间沟通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因此,归化和异化都不应该是绝对的,而应该努力达到一种平衡。正如著名翻译家张谷若提出用地道的译文来翻译地道的原文一样,孙迎春在张谷若的《翻译艺术研究》中将地道作为一大翻译原则,并指出地道不是极端的归化,而是力求达到一种异化的平衡。

以谚语和习语的翻译为例,谚语和习语的翻译需要兼顾语言和文化,以再现源语言信息的意义和风格。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谚语和习语,但由于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很少能找到意义完全相同、结构相似、词汇对等的谚语和习语。在跨语言翻译中,如何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表达方式不同、文化色彩浓厚的谚语和成语?是归化还是异化?对此,我只谈个人观点。

(一)归化视角下的谚语和习语翻译

归化是指采用透明通顺的风格,尽量减少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例如:

物以类聚,英雄识英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以毒攻毒。

物以类聚,龙生龙,凤生风。

这些带“like”的谚语太抽象了,用异化的方法很难翻译,难免别扭。用归化法翻译中国读者熟悉的习语简单易懂。

谚语和成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英汉谚语和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信息。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人们经常借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指代具有相似特征的人或其他事物。然而,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双方对一些事情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一种语言中,一个事物是用来表达某种形象的,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是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例如,“在母鸡的窝里看到一只野兔”意味着“在错误的地方寻找东西”。知道了这个深意,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从树边找鱼”。无论我们在哪里寻找什么,都无关紧要。关键是他们表达的意思一样。但如果翻译成“鸡窝里找兔子”,由于文化不同,继承的一些传统也不一样。目标读者读到这里,很可能处于一种迷茫和困惑的状态。另一个例子是无风不起浪。有些译者可能会觉得把原文中的“烟”和“火”翻译成“风”和“浪”没有必要。既然“烟”与“火”、“风”与“浪”互为因果,密切相关,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无风不起浪”呢?当然,既然意思相近,翻译时采用更通顺、更熟悉的句子,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文的陌生感,更容易理解。

归化有其必要性,但过度的归化也会造成一些意义的丧失,意义外延的扩大,甚至扭曲原意。比如“事实胜于虚构”翻译成“事实胜于雄辩”。但是仔细看,这句谚语里有两个关键词“真实”和“虚构”,“真实”可以翻译成“事实”,但是“虚构”在字典里查起来并没有“雄辩”的意思。因此,这句谚语的翻译歪曲了原意。又如,有生命就有希望,翻译过来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一句很地道的中文。看完这句话,会有一种男人拍着胸脯誓要在未来有所作为的自信感,让人耳目一新。但读原文,简简单单的一句“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因此,阅读原文和译文会引起读者不同的感受。译者在翻译时还应该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情绪和心境。再比如:“落后者遭殃”翻译成“谁落后谁挨打”。虽然翻译和原意差不多。然而,一个元素“魔鬼”(devil)却不可避免地缺失了。这是西方文化中对抗上帝的角色,头上长角,是西方人非常熟悉的形象。译者没有翻译出来,难免让读者失去了解异国文化的机会。翻译的后半部分“谁被打了”,不可避免地缩小了“拿”的含义,魔鬼会把他带走,也不说怎么办。而且译文被读者读到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由于落后,经常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这无论如何都超出了原著读者的想象。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注意译文所引起的读者的情感诉求,还要注意与之相关的特定历史背景。

总之,只要意思表达准确,不涉及文化意义的损失,归化翻译是可取的。而且,归化确实对缓和语言与文化的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使读者在自己接受和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效果。

(二)异化视角下的谚语和习语翻译。

长期以来,异化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与归化相比,异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并有意打破目的语常规的一种翻译策略。以下面的成语为例:

“假惺惺”翻译过来就是“鳄鱼的眼泪”。众所周知,鳄鱼在中国出现之前是一种罕见的动物。如果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盲目翻译成“猫哭老鼠”或者“兔子死了狐狸难过”,那么我们就不会理解这种英美常见的外来动物。其实我只能在童话或者漫画里读到“猫哭耗子”或者“兔子死狐狸悲”。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鳄鱼的眼泪是真实存在的。动物学家观察到鳄鱼吃猎物时会流眼泪,于是就有了这个成语。但后来发现,真正的原因是鳄鱼通过泪腺排出了体内多余的盐分。所以,如果不直接用异化的方法翻译这个成语,读者会对这个他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刨根问底吗?

“纸老虎”翻译成“纸老虎”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词是由毛泽东首先提出的。他在报告中提到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只会虚张声势。在翻译毛泽东的报告时,译者试图使用“稻草人”,但毛泽东坚持直译“纸老虎”,以保留其语言特色。因此。这个词被注释后传到了美国,美国人后来慢慢接受了它,成为了英语中的一个新词。如果不是毛泽东的坚持,英语中就会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成语。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文化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不同的文化越来越包容。因此,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武装到牙齿”、“瓶颈”、“酸葡萄”、“象牙塔”等一系列外来语。异化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因此,异化翻译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产生的。还是值得推广的。

(三)从一些例子看异常收益均衡

译者孙迎春指出,“一般来说,异化的均衡应该是最理想的”。还列举了黄建华在《提高双语翻译》一文中关于如何翻译好成语、谚语、习语要注意的三点。即翻译准确的意思,尽可能地表达其生动的形象,尽可能地保持其成语和谚语的格式。并且他引用了黄建华的话,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提供两种翻译,一种是比较直译的,一种是比较接近谚语的形式”。例如:

压垮骆驼背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一根草,压断骆驼腰。积羽沉舟。

空容器发出的声音最大,空罐子发出的声音最大。满壶水无声,半壶水叮当。

小打小闹倒大橡树,一斧子就把它砍倒了,不管这棵橡树有多大。滴水穿石。

这些都是外星人均衡的典型例子,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次,我让学生翻译一篇文章,里面有很多成语,有些是“我希望你不要觉得自己像一条离开水的鱼,哦,不要介意我的小弟弟杰森;;他今天坐立不安,这是你的房间。干净得像哨子一样”,虽然这些成语的意思是课后“感到不熟悉、不舒服”、“坐立不安、兴奋”、“干净得一尘不染”。但是大多数学生仍然翻译了它的隐喻意义。以下是学生的翻译:

“我希望你不要感到像一条离开水的鱼。哦,请不要介意我的小弟弟杰森。他像一只爬进裤子里的蚂蚁一样烦躁不安。这是你的房间。干净得像哨子一样。”

前两种翻译都是可以的,既保留了原文的特点,又翻译出了深层含义。但是后面的翻译有点混乱,因为中文里没有这个比喻。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习惯于翻译所有的意思,以避免遗漏。翻译的时候。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这种做法,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引入的谚语和成语,比如前面提到的“假惺惺”,我们不妨用歇后语的形式来翻译“鳄鱼的眼泪——鳄鱼的眼泪”。既有异化,也有归化,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很快接受。慢慢的,读者只要看到前半句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文化交流的目的就达到了。

总之,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用归化而弃异化,也不能一味的用异化而弃归化。归化和异化往往交织在一起,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才是解决翻译中文化冲突的真正途径。

(4)结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民族间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和融合日益明显,文化的异质色彩似乎在逐渐淡化。但另一方面,各民族也呼吁“文化多样性”,要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翻译作为文化媒人,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起着中介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桥梁作用”。作为译者,我们应该站在沟通不同文化的立场上,以“交流与沟通”为翻译目的,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异化和归化都不可过分强调,要学会巧妙地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来达到异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