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一、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和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目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的结售汇业务获得了大量的人民币头寸,加上储蓄的强劲增长,流动性明显过剩。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很大一部分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关。为了给汇率改革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避免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央行降低了市场利率,以增加国际投机资本的成本。但是低利率和过度的流动性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上资本充足率等强约束,过剩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这样形成的市场利率既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发挥其调节经济杠杆的重要作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利润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存贷利差。在这种情况下,贷款冲动始终存在,可能导致信贷失控,投资反弹。为了回笼过多的流动性,央行主要发行票据和正回购,这使得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对冲外汇占款的被动工具,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挑战。当然,相反,人民币大幅升值会使中国的国际收支更加严重,导致货币政策操作更加被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强对资本流动至少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吸引更多的国际套利和套利资本流入中国;二是国内居民持有外币的意愿下降,纷纷将外币存款转为人民币存款。居民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在2003年6月达到最高值908亿美元,到2006年第二季度末降至657亿美元。人民币升值对银行业的影响也很明显,银行关系到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国际投行高盛曾发布报告预测,人民币每升值1%,中行利润减少3.3%,净利润减少0.6%。仅建行2006年上半年汇兑损失就达24亿元,中行2006年上半年汇兑损失达35亿元。但人民币升值预期并没有改变该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这是因为我国银行的主要业务仅限于国内,所以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和收入结构只是微调。人民币升值减少了国内银行的外币存款。占国内外币存款市场49.8%的中国银行,上半年国内外币储蓄存款3654.38+0.69亿美元,较去年末减少8.2亿美元。原来很多人预期人民币升值会带来银行结算业务的持续大幅增长。但自2006年以来,结售汇量较2005年同期有所下降,尤其是2006年8月至9月初,多家银行结售汇量同比下降约65,438+00%,相反,部分银行结售汇量同比增长约65,438+00%。这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一年多后,很多人认为会是一个平稳的过程,逐渐适应。此外,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楼市调控,成交低迷,境外汇款购房资金流入减少。除了中国银行之外,中国大部分上市银行的业务范围基本都是国内的,外币资产负债占比很小,人民币资产负债和外币资产负债基本匹配,国际业务包括国际结算的量也很少。对于表外业务,通常使用衍生品进行对冲。从操作上看,升值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事实上,人民币升值对银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对综合经济的影响上,进而影响银行的生存环境。从去年9月份开始,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中国2007年6月5438至10月的贸易顺差接近1590亿美元,与去年6月5438至10月94.9亿美元的顺差相比,高达67%。面对美欧的压力,汇率的波动空间可能扩大,这对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各种金融工具降低市场风险应该成为银行的学问。二、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进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持有大量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行业,如航空、电力、电信等行业。升值会导致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贬值。以外币计价的负债将因此减少,从而减少公司债务。第二种是销售产品,生产成本结构不同的行业。具体表现为:一是产品价格以人民币结算,原材料从海外采购,如造纸、汽车、机械设备行业,其生产成本因人民币升值而降低,从而提升企业利润;二是产品价格以外币结算,从国外采购原材料,如石油、石化、纺织、钢铁等行业,取决于采购成本的降低能否弥补产品价格降低带来的损失;三是产品价格以外币结算,原材料从国内采购,如医药、家电、化工、有色金属行业,负面影响最大。第三种是间接受益行业,如房地产、商业地产、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电力、供水、有线电视等。这些行业作为非贸易部门,纯粹以人民币计价。如果人民币升值趋势持续,外资涌入将推高资产价格。进出口企业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套期保值能力,主动管理汇率风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不同。在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和银行出台的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和对冲工具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产品,形成合适的投资组合。首先是利用金融工具对冲。目前汇率对冲产品主要有远期结售汇业务、结构性结售汇业务、选择性交易、货币互换等。远期结售汇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规避风险的主要方式,但对企业汇率走势判断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利用金融市场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是国际市场上存在货币敞口风险的企业固定外汇成本的常用方法。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套期保值工具在产品结构、设计、收费标准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应适应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需要,尽快向公司客户推出更合适的对冲产品。第二,通过合同条款的选择规避汇率风险,包括签订短期合同、签订多币种合同或直接使用人民币、以固定汇率协商锁定成本、提前或延迟结算等。企业在签订外贸合同时,应尽量在合同中加入汇率风险条款。当汇率变动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失时,就会执行新的条款,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比如签合同的时候,加一条关于人民币升值的条款。如果供应期内人民币升值到一定程度,价格会重新调整。三是以贸易融资的形式规避汇率风险。目前,我国主要的融资方式有信用证开立、出口汇票、打包贷款、外汇票据贴现、进口汇票和国际保理融资。贸易融资可以轻松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问题。外币贷款可以通过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方式获得并即时结汇,既满足了出口装船和收汇时的现金流需求,又规避了汇率风险。四是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规避风险。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来,已有数千家企业享受到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便利,直接避免了汇率波动的损失。银行可以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票据保险”产品及时抛售银行票据,提前结汇规避风险。其他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包括:调整进出口比例,增加内销比例;调整进出口国家和地区,从单一市场向多元化市场拓展;匹配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和货币结构;正确选择货币、收付汇和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等。三、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及其对策之所以把房地产行业和银行业分开分析,是因为房地产行业是支撑民生的重要行业,房地产安全直接关系到金融安全和宏观经济安全。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由于世界经济金融的不稳定性和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将中国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并不过分。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同比增长21.8%。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1.04%,其中高档商品住宅同比上涨13.36%。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1759元,同比增长12.1%。1998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年均上涨6.5%,比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0.6%高出5.9个百分点。以上数字清楚地表明,当前房价仍在高位运行,说明前期房地产调控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从2004年开始,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无论是2004年的土地和信贷调控,还是2005年的“国八条”和2006年中央九部委联合发布的13房地产调控政策,包括加息、“国六条”和“限制外资”,涉及住房结构、土地管理、税收等方面。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之多、之细、之全面,都是前所未有的。但为什么调控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人民币加速升值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大量热钱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进来购买房地产,尤其是前景无限的北京和东南沿海重点城市。这样房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并存,外资都受益。去年以来,外资在上海收购了一大批有房地产背景的项目和企业,一些外国人和海外华人也大量购买了房地产。从国内情况看,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地产股大涨,不能说与人民币升值无关。现在,人民币升值在加速,这种行为很可能会愈演愈烈。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管理,进行必要的限制,防止部分海外热钱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建设部去年下半年发布规定,加强房地产市场外汇管理,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商品房。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商品房属于资本项目交易,但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到十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都应该是一个消费品市场,按照自用、实需的原则进行管理也是国际惯例。中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因此政府监控和限制热钱在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有道理的。必须通过各种政策严格制止房地产市场的任何投机和暴利行为。但是,调控房地产市场并不是一味的打压价格。由于国内住房需求旺盛,住房供给相对短缺,房价上涨是确定的,关键是上涨的合理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房价的上涨应该使他们的住房消费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