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五千篇论文

对于毕业生来说,论文就是他们的罩门。为此,焦虑、痛苦、失眠,甚至疯狂、歇斯底里。然而奇怪的是,论文越来越长。比如本科论文,从原来的七八千字,到八九千字,到一万字,一万多字,飙升到一万五千字,甚至近两万字,几乎达到了直接授予硕士学位的容量。

为什么越来越长?当代学生找到破解罩门的秘诀了吗?不,是“标”造的妖。现在本科毕业论文的程序比较复杂,项目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期中考试、辅导记录等。,还有好多表格要填,看起来就像博士论文。不仅方案像博士论文,内容也像,比如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前言后记,致谢。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这样,原本七八千字的论文越做越大。

“标准”确实是标准,但实际效果如何?这些表格是做什么的?有多少人当真?多少同学在多年后还记得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我想所有参与的老师和学生都有明确的想法。既然“有明确的想法”,为什么不“改改调子”呢?规范的回答意味深长:怕评价!喔!评价很激烈!专家威武!专家猛于虎!

论文那么长,但是辩论结束后,如果你问他写了什么。许多学生一脸迷惑:谁知道这是什么?而且,更神奇的是,就连这些我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的论文,居然被评为优秀论文。这不是玩笑,而是真正的攻击。我曾经亲身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当我听说室友的论文很优秀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中枪”也心虚得要命。有一句讽刺某类人的话:只剩下钱了。借用一下:平时论文的标准可能只是“标准”。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朋友圈的网文,说中国的大学生入学时还是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四年教育下来,独立思考能力会一尘不染。

网上有很多这种关于中国教育的“黑”帖,但我一看就不这么认为。不过,我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各种“奇怪情况”有些“印象深刻”。比如问学生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的某个部分,学生回答:其他同学都写过。论文辩论时问同样的问题,学生回答:老师让我写的。反正不是同学就是老师,谁也没有。本来论文辩论讲的是三辩,即辨真假、辩度、辩不辩。但是,平时的论文辩论基本忽略了这些东西。老师只专注于帮学生修改论文,辩论赛变成了“修改会”,因为很多论文连根本逻辑都不懂。他们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这很自然。标准的初衷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遵循的规范。但是,如果标准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成为阻碍思维的羁绊,成为摧毁学生创造力的杀手...然后,就是红发怪物,一种极其可怕,极其可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