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论文1500字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多种隐性和显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一)主要因素
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的主观因素产生于主体内部,包括个性、能力、价值取向等。他们往往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1,个性
人格和气质是人格中的稳定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乃至职业成功起着持续的作用。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兰德和他的助手创立了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理论。他认为每一个职业人都可以用以下六种性格来描述:1现实型:这种人手巧,对劳动感兴趣,喜欢花时间做一些机械的事情。他们喜欢并擅长完成更具体的任务。一般从事农业和机械行业的人,这种特征更明显。2研究型:这类人以科学家为代表,具有热爱思考、精准的特点;对抽象的东西有耐心,但不喜欢社交和领导活动。艺术型:以艺术家、音乐家为代表,具有创造、不服从、自我表现的特点;平时不喜欢常规的工作和重复性的任务。社交型:以老师、辅导员为代表,喜欢人际交往,通常以服务为主,性格外向,喜欢认识人;但是我不喜欢被禁止的组织和机械操作。企业型:以销售人员、管理人员为代表,喜欢操纵有社交能力的人,以达到经济收益。传统型:以会议和笔记操作员为代表,他们更喜欢基于信息的工作,而不是模糊的活动。以内向的大学生为例,他们一般不会选择需要更多自我表现和自我强调的职业,比如推销员、演说家、律师、记者等。即使选择了这类职业,他们也会感到极度不适,由此造成的障碍会影响他们的职业成功,而图书管理、理论研究、微机操作等职业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因为这类职业与人接触较少,需要高度的细心和耐心,需要在沉默和孤独中完成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学研究表明,自主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相符合的职业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比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高40%。另据数据显示,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感兴趣,他可以长时间保持高效,不会感到疲劳;对工作不感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疲惫不堪。大学生之所以在事业上有突出的成就,或者说没有工作业绩却有专业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兴趣的问题。兴趣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形成了一种进取的工作精神,这种精神会不自觉地推动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爱好也会改变,但一旦确定下来,就会为职业选择提供动力,为职业成功打下基础。
2.能力
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能力,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必要的心理特征。能力常与知识相提并论,任何职业的完成都需要能力和知识的参与和配合。能力属于动态系统,知识属于经验系统。掌握知识必须建立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上,而掌握知识需要相应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能进大学校门,已经证明他们具有一般能力,即在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等。同时,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大学生还具备特殊能力,即从事特殊活动所需的能力,如写作能力、数学能力等。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都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和定位器。在专业的选择上,能力因素起到了参考作用。写作能力差的一般不选新闻文学专业,语言能力差的一般不选英语、教育学专业。在职业选择中,能力因素起着定位器的作用。文笔不好的大学生不会首先考虑文秘工作,但有初步理论研究能力并取得实践成果的人,很可能会在本专业继续深造,以求能力最大化。
在大学生中,将自身能力作为职业选择的一个因素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他们可能会错估自己的能力,但是在做选择的时候还是会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个方面来权衡。低能力大学生有意识地选择高能力职业或高能力大学生有意识地偏爱低能力职业是现实的。这两种选择要么导致职业不适应感,要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除非应聘者有充分的自信,或者职业有足够的吸引力,否则大学生应该尽量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职业群体中找到合适的职位,这样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强。
3.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一个人意识体系的核心部分,它从根本上制约着其他方面的主要因素。它是一种深藏不露的稳定因素,不易被观察和感受到,但并不妨碍价值取向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取向和选择的原始因素。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方向性,是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总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出一种相对明确而单一的趋势和情绪,成为一种价值取向。随着价值观的基本定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基本定型。具体到专业知识领域,大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与拒绝,对某种事物的偏好与厌恶,对某种情绪的向往与回避,成为了价值取向最密切相关的部分。一个大学生可以打工谋生,可以逃避生活的空虚,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大学生眼里,一份工作可能有很多含义,直接影响职业定位和选择。
排除真正的职业,只看职业追求,这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表现,或者说是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一种职业必须体现一定的价值,必须有一定的价值支撑。从价值上看,如果职业现象下的价值支撑消失,那么这种职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渴望经济利益,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这恰恰是大学生对工人、农民等低收入职业群体持强烈排斥态度的价值取向原因。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精神实现职业有着强烈的向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忽视甚至否定现实存在和物质实现,而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实现在价值取向结构上超过了物质需求和物质实现,仅仅是因为价值结构中的精神因素在职业选择上占据了优势地位。
以上是从大学生的角度讲的价值取向对职业定位和选择的影响。事实上,大学的价值取向、职业社会的价值取向、家长的价值取向都参与了大学生职业定位和选择的建构过程,但都已融入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成为其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二)客体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职业选择中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职业本身。如果说主体因素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那么客体因素起着制约和平衡的作用。
1,社会评价
大学生在象牙塔里,却没有活在真实的状态里。职业社会对各类职业的倾向性态度,总会通过媒体、习惯、舆论等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的职业评价心理中,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我们经常听到强调“职业划分不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其实对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这就是社会对职业的评价。社会对职业的评价受到社会心理的强烈制约。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评价,尤其是在传统心理依然根深蒂固的当代社会,职业社会评价往往体现出浓厚的传统和保守色彩。越是欠发达地区,这一点越明显。个体工商户虽然富裕,但社会评价一直不高,这与古代流行的轻商观念密切相关,而恰恰是轻商意识成为大学生进入个体行列的主要心理障碍。
职业的社会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50年代,公众对农民职业表现出极大兴趣,60年代,社会兴趣转移到工人身上,70年代,军人成为他们的职业抱负。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行政干部、财务人员成为热门职业。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下海成为很多人的职业目标。某个职业之所以受到青睐,演变如此迅速,是由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决定的。
职业的社会评价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了大学生的社会认知领域,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考虑,特别是当他们对某个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亲身的体验时,社会评价的作用就会尤为突出。大学生社会评价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观念的更新,观念的冲击,价值取向的调整,都会改变其原有的内容,甚至重新排列组合理想职业的序列。但无论如何变化,社会评价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始终存在,问题只在于影响的大小。
2.经济效益
经济利益在当今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必然导致金钱意识的兴起,这是好事,不仅是好事,而且是巨大的转变和可能。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个职业必须有物质激励才能保持其长期吸引力,否则就无法赢得选择者的青睐。不仅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金钱意识盲目膨胀,必然会损害很多职业的本来面目,职业也就不再是“职业”而是退化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有人曾经说过,在当代中国社会,金钱扮演着上帝的角色。这种说法可以放在某些人身上,但如果适用于所有人(包括大学生),就太激进了。但是,金钱意识的迅速传播和增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从历史上看,上述现象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职业选择的强烈反弹。计划经济下的职业选择坚决排除经济因素的干预,不同职业的经济收入相差无几。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各种职业的收入差异相当小,小到在职业选择中完全被忽略。随着经济结构的改革,不同职业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开始迅速扩大,甚至到了一些职业的收入难以接受,引起社会不满的程度。此外,大量灰色收入的存在造成了社会心理的失衡,而愈演愈烈的财神角色就是这种失衡心态导演的一场热闹大戏。
对于刚刚走出象牙塔,还没有进入职业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经济因素并不能完全解读。他们只能追求经济收入,获得能力范围内的经济收入。但是,如果大学生付出的劳动不能以合理的经济报酬实现,就会促使他们重新选择职业,把经济利益放在更重要的考虑位置。大学生不是超然的圣人和精神怪物,经济杠杆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
3.家庭的
家庭会在人生大事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其中,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结合了父母的意愿。职业选择的前奏是专业选择,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专业选择并不是口头命令。父母的影响通过家庭环境的影响逐渐融入大学生的心理结构。来自农民家庭的大学生对父母的农耕生活有着强烈的感受。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和谆谆教诲来看,作为孩子的大学生会拒绝选择父母的职业。来自艺术类家庭的大学生,在与家庭成员的长期接触中,很可能会继承父母的职业价值观,从而走上父母的职业道路。但是,当孩子在职业目标上与父母发生冲突,或者当孩子极力摆脱父母的意志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就会产生。父母有一种天然的倾向,把对孩子的爱简单地等同于对孩子的控制甚至干涉。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话是:我是为你好。“这样做”是父母控制孩子的一种措施,“为了你好”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表现。通过这样简单的一句话,父母就会获得控制孩子的法律形式和情感支持。
大学毕业后,大学生面临着具体的职业选择。这时候家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但此时其影响力远不如以前,因为大学生专业知识丰富,职业意识更加清晰,心理也日趋成熟,对家庭的心理依赖也相应大大减弱。但是,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力量,并不会从根本上失去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尤其是当孩子在职业选择的道路上犹豫不决,寻求帮助的时候,父母意志的作用会被放大,对孩子的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有的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某个职业,有的则被介绍到了父母从事的或者希望孩子从事的职业。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的子女和大学生被视为父母希望的延伸或家庭的代表,他们的使命是实现父母的理想。这种职业选择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论,但它也无形中隐藏着一个危险,那就是如果职业实践不尽如人意,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把这个结果归咎于父母,让父母承担职业实践不尽人意的责任。
职业选择对每个大学生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甚至干扰,但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必须从自己的第一次职业选择开始。经过实际的职业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特点和能力的职业,或者坚持自己喜欢的职业或者进行职业修正,直到找到合适的职业。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得以完全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要求、职业现实与职业理想得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