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敬的职业是什么?
粤剧著名剧作家杨子敬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寻访学苑》、《关汉卿》、《山国风云》(与他人合作)成为这一时期粤剧和他本人最好的代表作品。
中文名:杨子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州
出生日期:1913。
死亡日期:2006年7月7日
职业:编剧
代表作品:《山国风云》、《钗头凤》、《关汉卿》。
简介
知名编剧杨子敬有《山国风云》等主要代表作品,《山国风云》的出现掀起了粤剧表演现代戏的高潮。
善用广州人乐于接受的低俗语言,雅俗共赏一炉,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其作品如谢豹、阿达、关汉卿、黑牛、刘琴、斩尾蛇等深受观众喜爱。
他创作了永恒的粤剧《山伯的最后一天》等曲目。
人物介绍
著名粤剧作家。1913出生于广州。中学时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离开学校后仍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年轻的时候,我热爱文学,热爱诗词歌赋,阅历丰富。后来做过小学老师,也做过校长。抗战时期,到处都是穷人,他连小学老师都当不了。1943年。他在肇庆遇到了著名粤剧演员马师曾。马赏识他的文采,邀请他到剧团写剧本。他的第一首粤语歌《还我汉江山》由马师曾和冼妮红演唱,轰动一时。从此开始了他写粤剧剧本的笔墨生涯。他与马师曾密切合作,写了许多戏剧,受到剧团和观众的赞赏。解放后从香港回到广州定居,参加华南文联。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赞扬新社会的剧本,并配合中心的工作。50年代任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戏剧系讲师,广东粤剧团艺术室主任。1960年任广东粤剧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工作
杨子敬非常谦虚,与其他作家合作愉快。他作曲一直很严谨,尽量保持词的清新,不循规蹈矩,不伤词意。他造句往往讲究雅俗共赏,尽量适合人物性格。他制作和合作的粤剧有古装剧《寻访学园》、《红楼二尤》、《钗头凤》、《关汉卿》、《蔡文姬》、《燃烧》。他写了《山人的最后一天》,参与创作了新历史剧《北国冰淇》和话剧《越女真情》等。,并在创作工作上花了很多脑筋和心血,写了很多好剧本。发表关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论文,关于广州方言和音韵学的专著。
龚景死了。
2006年7月7日,著名粤剧编剧杨子敬在广州去世,享年93岁。当天晚上,杨子敬的另一部代表作——粤剧《山国风云》在中山纪念堂上演。演出前,广东粤剧团的演员们在后台举行了简短的默哀仪式。6月5438+01日,由广州洪都粤剧团排演的著名粤剧《关汉卿》在香港高山剧场上演。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剧的编剧是龚景。
演出开始前,所有演职人员起立为老阳默哀,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角色的生活
杨子敬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中医。小时候因为穷,中学才读,不得不辍学到社会上谋生。
杨子敬从小热爱艺术和音乐,也热爱古典文学,并愿意写诗。一个叔叔教他学习吹笛子并熟悉音乐,这为杨子敬将来成为一名编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子敬曾经是一名小学教师和校长。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没能教书。他在国民党军队当过文员,后又尝试在陆军战区写剧本。1943年随军北上,在肇庆结识了著名粤剧女演员马师曾。杨子敬的文学才华得到了马师曾的赏识。1945年,他正式加入马师曾剧团。
《把我的国家还给我》是杨子敬和马师曾合作的第一个剧本。此剧表达了光武帝光复汉室,打败日寇,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在1945结束时,该剧由马师曾和辛努洪演出,轰动一时。
从那以后,杨子敬在马师曾的一个剧团工作了五年,还在新女红当家庭教师,教她古诗词。按照剧团的习惯,辛努洪称他为“紫晶叔叔”。
从65438年到0955年,马师曾和冼女红从香港回到广州定居,并加入广东省粤剧团。马师曾与杨子敬再度合作,在《搜神记》中塑造了谢豹、关汉卿等经典角色。
杨子敬的戏剧总是精心制作,反复推敲歌词。龚景注重剧本语言的文学性,讲究文采和节奏,经常用诗词和典故来描写人物。粤剧导演陈有明称赞杨子敬的剧:有时候语义双关很有趣;有时像哲学一样神秘,发人深省。
由于为国民党工作,杨子敬在建国后的历史运动中吃了不少苦头。这也形成了他谨慎、冷漠、低调的气质。
75岁时,杨子敬不幸被一名骑自行车的鲁莽男子撞倒,导致坐骨骨折。但他信奉中医,拒绝接受手术,所以晚年在家养病,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杨子敬一直担心粤剧的衰落。而广东粤剧长期以来编剧匮乏,不注重培养新编剧的局面,让他感叹“难得而不值钱”。
只有几十人参加了杨子敬的追悼会。“这么有成就的编剧死了,追悼会却这么冷清!”老搭档、著名粤剧编剧莫儒成痛心疾首地说:“可见编剧是没有立场的。”
“杨子敬老师在作家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去世是粤剧界的一大损失。广东粤剧团团长肖梅沉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