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完整论文

摘要: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展开论述,积极寻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营造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校园环境,构建充满活力、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和谐校园。关键词人际关系;和谐校园;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和谐大学校园一直是各高校关注的焦点。学校在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建立和谐的学校管理机制,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一,以人为本——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是具有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社会实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复杂的心理状态。高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校园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

(一)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活动,以及他们相互作用的状态。它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中介实现教育功能的基石。师生关系以及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实施。

1.师生关系的物化。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化正在侵蚀这个社会。两千多年来深植于教师心中的穷则乐的人生信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融入了过多的物质色彩,有的甚至为了物质和经济利益而牺牲了职业道德。有的管理者利用职权损害公共利益,乱收费,搞腐败,不顾学校、师生的整体利益;一些学生的观念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果考的不理想,就要准备入党,值班工作,或者打算考研等等。,他们总会先想到去拜访老师,或者想尽办法找一个“靠谱的关系”。这些现象在今天的大学生活中确实存在,造成了学校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限制了学校的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绊脚石。

2.师生关系不密切,师生交流不多。

3.老师和学生对“大学学习”有不同的看法。学生认为大学和中小学不一样。信息的空前增加和实践要求的极大提高,使得思维方式、实验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取代了依靠记忆获取知识的第一位置。教师不能再是手把手向学生推销知识的“老师”,而应该是善于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经验的“拐杖”。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未能做到这一点。还有的老师不太注重教学互动,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知识简单的传递。至于学生有没有吸收,老师往往不知道。

4.教学风格的庸俗化。现阶段,一些学校的少数教师,打着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幌子,放松教育责任,疏于对学生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师生除了上课,不见面,互不认识。学生既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也不能从老师那里得到情感交流。教师过分纵容学生,或者有意迎合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给自己更高的分数。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养成了不求真不求知的学风,把纯粹的师生关系庸俗化了。

(二)同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同学关系直接影响大学生活的质量。良好的同学关系氛围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更加舒适自信地完成学业。

1.同学关系冷漠。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环境,学生往往只忙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一些同学甚至宿舍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相互关心和帮助也非常有限。这种情况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非常不利。

2.宿舍矛盾升级了。

3.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三,建议和对策

本文在分析上述大学校园中两种重要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实现和谐校园的目标。

(1)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的《从现在到2000年全球教育内容发展展望》中的“未来师生关系”一节指出:“一个有创造力的教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快速进步,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

1.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了,这也促使一个知识已经过时的老师不断努力,否则面对一群充满新事物新思想,充满新概念新名词的学生会很尴尬。因此,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的讲课风格,这也是吸引学生听课的关键。个人魅力可以让学生和老师有更深入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以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2.树立师生互动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师生互动观,就是要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简单灌输、单向传递信息的传统教育模式及相应的教育观念,建立师生平等交流、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型教育模式及相应的教育观念。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道德教育,都应该是“我说你听”“我做主你服从”的硬性做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嘴巴、手脚,让学生在调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在调动中体验、交流。3.关心学生,做他们的导师。关爱学生是塑造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各异。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关心学生,时刻为他们着想,同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做到嘘寒问暖。爱护学生,保护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关心学生健康等。学生在关心和爱护老师的时候,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还有人性的真善美,有助于学生信任和尊重老师。

(2)学生。

1.学会调整自己,保持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他们的积极态度(如尊重、友善、信任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憎恨等。).他们时刻关注着自己集体(如学校、班级或团组织)的发展,能把自己放在集体中,以人为镜,见思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既不过度接纳自己,也不妄自菲薄。

2.尊重老师,积极与老师沟通。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态度会对师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相互尊重是做人的常识,大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会得到老师的充分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大学生尊重和理解老师,在教学、生活、为人等方面真诚坦率地与老师交换意见,加强相互沟通,弥补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足。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培养团队意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一个小小的班级活动也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因此,大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参与组织学校和班级活动,尽力培养团队意识,调节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3)学校。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效保证高校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社会心理学告诉人们,人际冲突主要来源于利益冲突(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条件下的人际对抗)、角色冲突(不同的人对角色的不同理解导致的人际对抗)和价值冲突(价值观多元化导致的人际对抗),而制度的缺失、不合理和监督的无效是这三种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制度不规范,必然导致社会利益分配不合理,角色定位不清晰,权利义务不明确,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中的诸多矛盾,相互猜疑仇恨,非常不友好。因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从制度入手,消除不稳定的基础。

2.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宽容、开放、多元、和谐的校园氛围。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个体的分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客观上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遇。作为大学,应高度重视校园价值观在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方面的重要价值,从大学的目标、指导思想、办学理念、行为规范和环境建设入手,大力开展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高高校师生的内在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正确处理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在全校师生中树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也包括很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本文仅就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以期对高校建设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