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2500-3000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关于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的研究

摘要

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认为,童年是“真正的人的教育”的开始,对发展中的人非常重要。儿童期是儿童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人格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育,特别是人格心理特征和个性、能力等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件中,往往会有独特的反应方式。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可见,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智力的发展,但影响成功的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人格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未来的事业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品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性格的伟大。这往往超出了人们通常的理解。”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人格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

巴学苑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中儿童良好人格的培养

一.导言

经过两周的幼儿园护理实践,对幼儿园的通识教育和护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性认识。

如今,大多数幼儿园无疑成了“储存”孩子的地方。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天堂,但引导孩子的个性发展却成了学前教育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和方便,似乎在幼儿园中相当受欢迎。面对孩子的个性被逐渐抹去,我研究过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查阅法、调查法和访谈法。

第二,这个理论

幼儿园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强调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和目标意识;只关注孩子的表面兴趣,很难提升孩子的真实兴趣;只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却忽视了孩子思维的参与;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处理不好,影响儿童主体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前教育研究者将“学前教学”的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视为智育的主要手段,定义为“按照幼儿园教育大纲规定的范围,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幼儿的熟悉程度,用系统的基础知识武装幼儿,培养幼儿的技能和技巧的过程”。这是一种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习被视为接受教师预先构建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这种被广泛接受且高效的集体教学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构建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加工和转化的过程。由于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和现象对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要承认和尊重孩子学习的个体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体差异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能力、力量、性格的差异,转变为发展速度和认知结构的差异。这使人们认识到,要充分发挥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适合每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这种新的教学观和个体差异观有助于我们理解集体教学对儿童学习主动性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孩子在同一时间以同一方式学习同一内容的一种组织形式。在集体教学中,教师不能兼顾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不能真正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不利于每个孩子学习主动性的发展。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引入幼儿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将家庭作业教学引入幼儿园,对于培养儿童的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熟悉的活动,以及教会他们听从大人的指示,从而为儿童入学做好准备,确实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家庭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应该得到肯定。今天,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局限性而完全否定它的存在价值。特别是我国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有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短时间内用其他教学形式完全取代集体教学,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认识到其局限性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其优势,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我对这三个“问题儿童”印象深刻,也正是因为和他们亲近,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现行幼儿园制度的缺陷——不可能用同一把钥匙打开所有孩子的心灵。

乐乐是个调皮的小女孩,她的朋友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就放过了她。于是,她上了工艺课,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屋。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关注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芮芮因其过于成人化的外表引起了我的注意。通常显得孤僻冷漠。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和老师勇敢战斗的坏孩子”。有一次,护士给孩子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了地上。路过的孩子没有一个意识到它,只有芮芮路过时把它捡起来。当时觉得他本质还不错,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障碍,老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另外,我发现班里的孩子都有全家福,但是夏普的全家福只有他和他妈妈。所以孩子的心理发育缺陷也是受家庭环境影响的。但是谁真正了解他的成长呢?

浩然几乎每天都被老师批评,因为他没有午睡的好习惯。那天不允许他起床。我走过去问他:“你今天怎么又不睡觉了?”他告诉我他睡不着。我会告诉他,然后从明天开始,闭上眼睛假装睡觉。他答应过我。第二天它真的起作用了。他不仅没有被老师批评,还真的睡着了。由此,我感觉幼儿需要你的心去交流。而且集体午睡的规定也不够人性化。

幼儿园一个班平均三十个孩子,两个老师,一个保育员,但平时真正被关心的孩子有几个?有多少孩子的心理真正被了解过?我听到的是老师声嘶力竭的尖叫。杀鸡为例,也成为幼师普遍采取的措施。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科学吗?渐渐地,孩子的天性被埋没在集体化的教育中。我们不是流水线生产,我们创造的不是统一规格的灵魂。

我是在看了一部叫《小国家》的纪录片后,对“巴学园”这个名词产生了兴趣。

一本叫《窗边的小豆豆》的书,在80年代第一次被悄悄翻译成中文。那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译本,但有幸读过的人却深感惊讶和感动——有这样一个由六节车厢组成的“巴学园”,学生们每天以“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为午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心情自由选择。若干年后,重新引进出版的《小豆豆》不知不觉间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两年来一直畅销不衰,至今势头不减。这个日本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不仅再次抓住了中国孩子的眼球,也俘获了更多成年人的心。

中国的孩子很辛苦。世界公认,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减负的论调就已经谈得很多了。快30年过去了,减负的后果还是一句玩笑话——“减负后还是积极的”,我们的下一代也没能轻松快乐地成长。所以看过《窗边的小豆豆》的孩子都有同样的欲望。他们真想在现实的“巴学园”里学习生活,遇到一个像小林宗作那样的校长。这本讲述黑柳彻子真实童年经历的书,在今天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下,只能是孩子们的美好向往。他们热切地关注着小豆豆的故事,好奇地问父母:为什么不送我去这样的学校?孩子们可能不明白,学校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除了校舍是由六节车厢组成的)。是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这样的父母创造了奇迹。他们抱着最真诚宽容的心,成为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守夜人,在深沉的黑夜里为孩子们点亮光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窗边的小豆豆》的重新引进和出版,只是在呼唤一种“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精神的回归,让孩子更多地成长,而不是在长辈的规划下“长大”。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塞林格笔下的场景: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是为了在一大片麦田里自由奔跑嬉戏...但当他们不小心,当他们终于“不小心”地接近悬崖边缘,面临某种坠落的危险——“我”愿做永远的麦田守望者,一次次伸出双臂。

如果说《窗边的小豆豆》是在呼唤一种“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精神回归,那么新出版的《我亲爱的甜橙树》则是在宣扬一种“童心回归”的互动理念。作为家长,不要一个人当守夜人。你不妨忘记自己是个循规蹈矩的中年人,让童心在此时回归。就像书中那棵永远听主角泽泽话的甜橘树,还有那个把泽泽当成朋友的葡萄牙人,在他们心中,泽泽并不是一个充满恶作剧的坏孩子,他的心里有着最珍贵的善良的种子——因为受不了父亲在圣诞节失业后悲伤的眼神,他上街擦鞋只是为了给他买包烟让他振作起来;班主任不漂亮,其他老师都有花,她没有。泽泽没钱从花店偷花送给老师。泽泽也喜欢逃课,经常和艺人一起唱歌,就是为了每次都能从艺人那里拿到一个曲谱,送给关心他的姐姐...在艰难的生活面前,甜橙树和葡萄牙人成了泽泽生活中互相帮助的伙伴。他们没有给泽泽任何实际的物质支持,但足以让泽泽愉快地忘记生活的艰辛,因为他们给泽泽的是一份有价值的交换,一份谈资,一份文案。所以,我知道为什么当小说写到甜橙树被砍倒,葡萄牙人死于车祸的时候,看的人都哭了。他们为死者哭泣,也为生者哭泣——为泽泽。他们走了以后,还会有人这么温柔地对待这个可爱的男孩吗?陪他说说话,带他兜风,在他生病的时候给他带去温暖...这个故事在作者José Mauro Devas Concelos的心中酝酿了42年,最后花了12天才写完。像黑柳彻子一样,这个故事带有作者童年的印记。既是献给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也是写给每一个童年已经过去的成年人的一封信。它以孩子的视角提醒着每一个成年人童年的痛苦、悲伤和甜蜜。也许你是幸运的。有一棵树,有一个人,走进了你的童年,过滤了这些痛苦,抚平了悲伤。如果你是爸爸妈妈,如果你有幸读到这个故事,不妨从今天开始,让童心回归内心,与孩子成为一体!

无论是小豆豆还是泽泽,无论是巴雪原还是甜橙树,两个来自不同地域风格决然不同的作品,都在向每一个处于童年或者童年已经逝去的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无论何时,在内心深处,都应该留下一点温柔的空间,让童心得以安然安放!

李跃儿创办的巴学园受黑柳彻子影响,提出“儿童是脚,教育是鞋”。

简短的话语道出了真相。我们幼儿园要适应孩子,适应每一个孩子。幼儿园要实行小班教育,孩子不容易被重视。巴学园的教育是开放教育。虽然给了孩子一定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完全放弃。老师要在无形中把握尺度。每天都要抽出足够的时间和每一个孩子交流。面对问题孩子,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本质,然后去评价孩子的行为。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游戏,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游戏中蕴含着发展需求和教育机会。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在游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游戏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所以,教师要尊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游戏,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过程。纲要中指出,儿童通过游戏及其日常活动进行学习,尤其是游戏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多种学习内容,具有促进儿童多方面发展的价值。同时,很多幼儿教育专家发现,孩子的创造力不是通过集体活动教会的。而是与生俱来,并在反复的个性化创新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品质。其实,只要老师仔细观察,就能在一天的活动细节中发现孩子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时,教师要做的是积极关注并采取适当的态度保护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行为,而不是采取粗暴的方式进行遏制。

听听孩子们的声音。有时候,孩子的很多行为并没有像上述案例那样让人直接看到他们的探索过程。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鲁莽的,甚至是破坏性的。这时候不能只从孩子的行为表面直接判断,而应该跪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和思维过程,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引导孩子的思维。《纲要》指出,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要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还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日常生活的全过程,还要善于从细节中正确把握教育时机。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在每一次活动中学会观察细节,在过程中学会思考,从而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

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以他们的天性为基础的。只有在自然的展示中,才能把握孩子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在能力。孩子的天性更多的体现在生活细节和各种自发的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用发展的趋势去关注孩子生命的过程,关注平凡的瞬间,学会理解行为的发展意义,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

除了幼儿园本身需要改革,家长的传统观念也要解放。我想,即使已经建立了很多幼儿园,软硬件条件都很充裕,很多家长还是不愿意选择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在沙坑里玩耍时弄脏了手和衣服。所以,既然选择了学前教育,我们就有义务把这个巴学园的理念广为传播,让大众知道并接受。坚持以下理念:

第一,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

第二,创造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三,创新活动,拓展人格教育空间。

第四,发展特殊技能,展现个人风格。

第五,进行个性化教育,优化孩子的个性发展。

第六,在民主、和谐、自由的宽松环境中,有效地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结论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幼儿园是提供各种鞋子的地方,不是托管所。巴学园倡导个性化教育,是每个孩子个性健康发展的保障。不要让传统的集体化教育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包括孩子个性和品德的发展,也离不开个性化教育。孩子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被关注。

参考

1.《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叶以干、孔克勤主编。

2.《蒙特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玛丽亚蒙特梭利。

3.www.age06.com学前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