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的比较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课题。曾经在网上看到饶鹏子先生的《中西小说比较》,可惜没拿到看。余先生的《白话小说研究》后面还有一章中西小说比较,明确规定了研究方法。遗憾的是,学生对中西小说的理解还很浅薄。之所以冒着很大风险写这么大的题目,是因为我对中西小说具体文本的解读。我以后一定会加强对具体课文的阅读,因为那也是我很感兴趣的。希望老师暂时能耐心看完学生的作业,希望有能让老师满意的东西。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是从唐代开始“为小说而作”,直到明清时期,通俗文学才大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而在西方,从18世纪开始,西班牙流浪小说开始大发展,19世纪成为小说的世纪。下面,我就从起源、写作动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方面对中西小说做一个粗浅的比较,希望得到老师的指正。

第一,中西小说起源的比较

余晓红先生在研究白话小说时,把《中国小说的起源》看作是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记文学。

当然,这种说法也很有道理。《战国策》、《左传》、《史记》等中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有很大关系。很多小说甚至直接取材于它们,但我觉得如果把中国的小说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那么历史传记文学对小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上。言情小说主要受中国神话传说的影响,就像鲁迅小说里说的那样。当然,如果考虑到《西游记》和《西游记》对后世小说的影响,似乎还应该算上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袁珂先生在《神话集-附录-中西小说比较》中说:“中国小说有两个分支:一个追溯到魏晋的鬼神之书,兴盛于唐宋的传奇著述,衰落于明清的笔记小说,文人的小说也。始于唐代散文与通俗散文的变革,宋元故事,明清章回小说,激起其波澜。它的潮流始于世纪末,终于盛大,影响力也随之演变。至今平民小说也。”在我看来,他说的也有道理。如果把以上说法结合起来,或许能对中国小说的源头给出一个更完美的说法。

西方小说的来源更清晰。应该说远的来源包括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近的是中世纪的骑士传说。和中国小说的发展一样,这些源头也对西方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直接借鉴,而且从创作和欣赏的心理上也是如此。西方小说的发展最开始是从流浪汉小说开始的,笛福和斯威夫特的探险航海小说,之后的《堂吉诃德》、《巨人传》、《十日谈》也走了一条令人惊讶的路线。当然,在我看来,圣经文学也应该是西方小说的一大来源。

第二,创作动机的比较

中国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很大一部分就像司马迁在《史记》序言里说的那样。而且《金瓶梅》著名评论家张竹坡也认为这本书的创作是因为作者生气了。《读金瓶梅》中说:“正因为作者肚子里满是野眼泪,她才流不出来,所以《金瓶梅》是哭的地方。”在叶朗先生的《中国小说美学》一书中,也分析了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论,认为施耐庵的写作是“带着义愤写作”、“带着怨恨写作”、“与庶人商榷”。当然,如果考虑到变文、宋戏仿、剧本的因素,还必须考虑到善与宗教的劝导,以及说话人以赚钱为谈资。另外,似乎也要考虑到唐传奇与科举考试的联系。

另一方面,西方小说更简单。黑格尔在《美学》中简单概括为:“心灵的诗性与现状的非诗性的矛盾”是激发小说家创作的重要动力。但细想起来,这种矛盾似乎应该是整个文学创作的普遍动力。因为这种说法更接近韩愈的“不平则鸣”?是的。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中,作者认为:小说是作者对人在这个被困住的世界里可能是什么的探索。小说出现在上帝离开宝座不再统治世界的时候,人们开始探索不确定的真相。还包括意识流中的“追求自我,发现自我”。当然还有更多的说法,比如卢卡奇的“小说是一部无神世界的史诗”,黑格尔的“资产阶级市民的史诗”。但是当我们进入对西方小说的解读,我们会发现更多。比如我很感兴趣的一部很奇怪的小说——斯特恩的《项狄传》,四川大学出版的龚汉雄先生主编的《欧洲小说史》,分析说那是斯特恩为了与时间和生命赛跑而写的游戏。还有法国思想家狄德罗的《拉莫的侄子》、《宿命论的雅克和他的主人》,看起来也是游戏满满。当然,俄罗斯托尔斯泰高尔基小说的政治意味比其他国家更强,就是那些作家更关注国家政治,然后把这些思想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人物塑造的比较

与戏剧注重冲突不同,小说本身就是塑造人物的。在中西小说中,人物分为类型和典型人物,也称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这个好像差不多,中西小说好像都是先有人物类型后有典型人物发展的。

这里要说的是刻画人物的方法。中国的小说似乎自始至终都很重视肖像描写,也许是因为中国的小说受到了《世说新语》等仁人志士小说的影响。无论是四大古典小说还是其他小说,描写人物出现时的肖像面貌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西方小说则经历了一个从重视肖像描写到淡化肖像描写的过程,比如从莫泊森·左拉的精确描写到卡夫卡·昆德拉的人物形象的模糊呈现。另外,在中西小说的创作手法中,在对比中、在艰难恶劣的环境和斗争中塑造人物,似乎是相同的。中国水浒那么多英雄都是通过对比成功塑造的,其中一个就是浪里黑旋风斗白条。《三国演义》中周瑜与诸葛亮、刘备与曹操之比较等。,而《红楼梦》中十二金钗的创作,尤其是宝黛的对比,更是无与伦比的成功。在西方,最典型的就是《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比描写。另外,中国小说中的对话描写似乎比西方更成功。金圣叹曾评价说:“没有茹达,就不会说这种语言,没有这种语言,就写不出鲁大。”张竹坡曾评论西门府众人关于李瓶儿之死的谈话:“西门痛,月是假,玉楼轻,金莲快。”

第四,情节描写的比较

贾和许的《中国古典小说艺术鉴赏》认为,与西方小说相比,

在发展之初,因为更多的人求助于听觉,他们要求更多的故事。西方小说一直是通过眼睛视觉来阅读的,所以相比较而言,对讲故事的要求更低。纵观西方小说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他们对故事的关注度有一个逐渐降低的过程,从《三剑客》到《追忆似水年华》可以看出这一点。中国的小说都是这样。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诉诸听觉的效果之一就是悬念的设置相对较短,因为如果像《汤姆·琼斯》等西方小说那样,直到最后才解开悬念,那么观众可能就不认同了。当然,因为后来中国的小说发展成了读书,这一点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红楼梦》中的伏笔不明显,时间间隔较长。

动词 (verb的缩写)环境描述的比较

中国的小说在描写环境方面有很多弊端,所以在《中国古典小说鉴赏》中,作者谈到描写环境的语言中成语太多的问题,成语太多容易导致相似或歧义的缺点,这在《西游记》中最为明显。并分析说:“考证这种山水文字,起源于六朝杂文。人情厌恶劳动,享受闲暇。都是现成的,随手拿起来,就是怕从机器里出来。如果他们需要风景,他们会“看到它”和“看到它”。风景自来,就像嵌在文字里的穷画,明明不叫。”在《水浒传》中,作者开始把环境真的作为衬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原因。最著名的例子是雪山的林寺。正是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环境才真正成为典型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在中西小说的比较中,袁珂先生也把景物描写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短板。

西方呢?好像从一开始我就比较关注这一点。“欧的小说擅长写风景人物。其特点在拟人法中运用得当,故景物与人可和谐。”的确,在西方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典型人物总能与典型环境和谐相处。比如在《简爱》和《呼啸山庄》中,阴郁的环境和人物的古怪、恐怖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此外,还有一种典型的哈代小说《环境与性格》是作为小说的主题来写的。当然,哈代呼吁人与环境的和谐。

第六,主题对比

有人说中国古代小说有三大主题:命运、善良、侠义,而西方小说的主题似乎很复杂。当然,这个问题似乎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我放在这里当小尾巴吧。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一)中西小说结构艺术的比较

1、?中西小说艺术结构的三大差异?

?第一,中国的小说往往注重结尾,首尾对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头,支离破碎。唐朝的李娃传说,有始有终,脉络清晰。开头:“在天宝,有一个人是常州荥阳刺史,名字没写,很期待,家里人也很忠心。知命之年,有一子,开始衰弱。”结尾:“我移居清朝,十年间,去了几个县,婴儿取名王国夫夫人。有四个儿子,都是大官;其卑者仍为太原尹。兄弟之婚为门,内外皆胜,故胜于京。”?中国的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局。《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结尾都有诗,很有意味。《三国演义》中的白毛鱼柴,《水浒传》中的林中隐蔽处,《儒林四绝》。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的《荒原》和《忧郁的主人》、《傲慢与偏见》的《少男》出现在五个待嫁女子的母亲面前,开头都很有讲究。总的来说,西方小说都是横截面的,碎片化的。像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很多短篇小说。法国作家多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他们往往没有整体完整的艺术结构,也就是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

?第二,中国的小说往往是单线发展线索,即使是双线,也解释清楚,层次分明,是标准的线性结构;西方小说往往多条线索同时发展,错综交织;也有一条线索,但大部分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往往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形成蛛网般的密集结构。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文体是回章体,发展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另一条线索的开头,“两朵花,各表一枝,就不说了”,“以后不说了,现在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的话来表达。它往往通过结构把复杂的现实生活解释得非常清楚。蒲松龄的《促织》等短篇小说就是如此。《红楼梦》等小说也是如此。据统计,曹雪芹* * *写了80次,一次* * *是15年;西游记写了14又8天,*** 5048天,时间线索还是挺清晰的。《三国演义》展现了非常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宏大的历史画卷,但其艺术结构并不复杂。几个主要人物的几个故事。西方小说,尤其是那些小说,往往描绘了一幅时代生活的浩瀚画卷,众多人物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故事情节非常复杂,许多线索同时展开。茅盾说,他特别喜欢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长篇作品,复式的结构、时代生活的广阔图景和众多的人物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这两位作家的很多作品往往是一种多重结构线索。第三,中国的小说往往有一个大故事配一个小故事的艺术格局。小说中往往有很多短篇,短篇中也有短篇。而西方小说则以意识流为主线,在时间顺序上具有倒插、交叉叙事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善于讲故事,而主要侧重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自然景物的描写,注重人物心理和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在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是以“武”和“松石会”为框架,这两个十回可以用另一个标题独立写出来;《红楼梦》这部小说也有很多章节,比如《红楼两情人》、《给帕的一点红礼物》,可以单独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常被独立选为语文教材。有些小说其实是短篇小说集,比如《聊斋志异》,更是如此,即每一部小说都是独立的,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西方小说在时间顺序上经常有倒叙、插叙、交叉叙述,有些小说在时间顺序上并不明显。没有明显的过渡,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故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谁先谁后也不明白。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尤其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还有罗布?葛叶的小说和其他所谓现代派小说或新小说往往更是如此。?2.原因分析第一,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影响,西方小说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佛教教义往往把宇宙看成一个循环,天地往往是一个轮子一样的运转。所以中国的小说往往既强调开头又强调结尾,把前世、今生、来世说清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结构,这是可以理解的。基督教教义往往认为众神创造了天地,耶稣从受难、复活到最后审判,可见世界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因此,西方小说的结构更加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发展。西方小说还与西方人类精神史的过去(原罪)、现在(悔改)、未来(复活)的直线式时间观念有关。所以在结构上,心理时间往往代替自然时间,故事往往以人物意识的流动为主线来讲述。第二,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征有关。中国历代绘画艺术往往以山水长卷为主,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往往是园林式的结构。如张大千先生的山水画卷;苏州园林,扬州瘦西湖,北京故宫等。他们通常有方形、大、中、小的图案。西方小说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审美特征有关。像唐宁街、卢浮宫、罗马教堂等。,它们往往简单而突出,虽然也有对称美,但又充满变化。西方艺术往往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让人觉得西方人足智多谋,想象力丰富。第三,中国小说源于历史叙事,与民间言说艺术直接相关,而西方小说则与庞大复杂的神话传统相关。所谓“史”就是史记,所谓“传”就是《左传》。《史记》往往注重人物的描写和事件发展线索的勾勒;《左传》往往注重对人物之间复杂关系的描写,但也不忘在行文中或文末对人物进行评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始于东汉末年的唱佛故事。这是中国民间的说话艺术,后来在宋元时期发展成了说书小说。这种口头表达的艺术,当然是讲究剧情发展的清晰,讲究大故事讲小故事。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和“欲知下回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皆由此而来。希腊神话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它与中国神话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人与神的躯体,既有人类的情欲,也有神灵。中国神话不发达,不仅数量少,而且有人认为中国神话处于相当低级的阶段,没有体系。事实上,正如孔子所说,中国人“不谈怪力之惑”,神话很早就被历史淹没了。所以这种不同的神话传统也直接影响了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国简单,西方复杂。当然,所谓的小说艺术结构也要有多种理解:比如有“情节结构”、“人物结构”、“心理结构”、“交叉结构”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点: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后的小说往往淡化了三个要素;中国的小说在四十年代以后就不同了,中西小说有趋同的趋势。中西小说艺术结构的比较研究不应是绝对的,而应考虑到各自情况的复杂性。

(2)中西小说人物艺术的比较?

1.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不同点是什么?

?第一,中国小说重在人物对话,西方小说重在人物内心独白,表达人物心理和情绪。比如《红楼梦》中很多时候主要是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的。像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对话,王熙凤和老太太的对话,刘姥姥和姑娘们的对话。?

第二,中国的小说注重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情绪,而西方有非常细致的心理刻画。比如《水浒传》中宋武面对老虎时,内心的恐惧以“惊出一身冷汗”的方式表达出来;《三国演义》里,张飞和关羽的动作描写真的很动画。美国人拍的花木兰里,军队在后面追花木兰,雪塌了,人物的动作胜于人物的言语。?

中国的古典小说往往写人物多,写原因少。文学小说往往用“心中有所思”、“心中有所苦”、“怨念甚大”来简单地说明人物强烈的或长久的感情。中国的古典小说往往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人物隐藏的内心世界,不同于西方小说中直接的心理描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的。?

西方小说更注重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和情感。像歌德的《少年维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称进行,都有非常直接感人的心理上的知心话。西方小说注重人物的直接心理刻画。17世纪的法国小说《克莱夫公主》,在西方被誉为“心理小说之父”。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汀认为小说应该注重通过人物的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特别注重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致描写。巴尔扎克极力描写人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托尔斯泰总是注重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变化,特别注重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甚至涉及思想情感的瞬间变化。并往往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来反映社会冲突。?

托尔斯泰将小说中的男女置于难以忍受的境地,以此来考验他们。他不仅剥去了洁白的表面,也拷问了隐藏在它下面的邪恶,也拷问了隐藏在它下面的真实的洁白。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和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是杰出的。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如此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这个特点。?

西方现代派作家常用的“意识流”、“内心独白”、“心理象征”、“心理时空错位”等艺术手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不是没有道理的。20世纪后期,中国的现代主义小说也来自西方,而中国本身几乎没有心理艺术的传统..第三,中国的小说往往侧重于探讨人物的生存环境,用诗塑造人物。西方小说的诗歌形式很少,即使有,也和人物关系不大。比如哈代的小说中有偶发性的歌谣,不以人物描写为中心,只表现社会风俗。蔡义江《红楼梦诗歌赋评点》中的许多诗词都是对人物的高度概括。《三国演义》开篇语:长江滚滚东流,浪涛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化为空;青山依旧存在,太阳依旧升起,夕阳依旧落下。河边的白发隐士早已习惯了岁月的变迁。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付于一句玩笑话。”结束语:“事物无穷,天数不可逃;三分之二的腿成了梦,后人会抱怨。" ?西方小说有着深厚的意识流传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变形记》,伍尔夫的小说都是如此。西方小说对人物的概括很少,往往是通过那个人物的意识流直接呈现出来的。西方人倾向于关注过程,而中国人倾向于关注结果,中国人对一件事、一个人往往有清醒的认识。然而,中西方早期小说都倾向于强调情节和动作,而不是人物。罗马时代的小说家阿普留斯是“西方小说之父”,他的《金驴》就是根据故事写成的。薄伽丘在14世纪写的《十日谈》仍然以其优秀的情节取胜。拉伯雷的《巨人传》也凭借奇幻的情节胜出。人们喜欢看,主要是因为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中国早期的“志为民”和“志为奇”的小说,一般分为两类:王度的《古镜物语》,以叙述情节的奇诡怪诞为主。以“传”为名,如沈积基的《任传》,在强调故事叙事的同时,也注重人物的刻画。?

2.为什么?

第一,中国有重视群体而非个人的传统。中国小说擅长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擅长写个体的行动。中国自古以来就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当时诸侯国众多,从来没有个人主义的传统,认为个人应该服从国家和民族,个人没有必要单独存在。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不能说“我”,今天只能说“兄弟”。西方是一个个人至上的社会,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都受到尊重。在个人和集体的概念上,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对立的。这直接影响到小说中个人和群体的表现。中国的古典小说中没有太多个性鲜明的人物,甚至像四大名著那样。?

第二,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长期以来没有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只强调记录所依据的事件;然而,西方小说的概念有着悠久的人类地位的历史。中国传统的小说画线手法,与魏晋时当地人写的小说《世说新语》注重表现人物的态度和动作有关。西方小说有一个从“神话”到“史诗”再到“传奇”再到“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历代小说家都关注过现实社会中的神仙、英雄、人物。西方有人文主义的传统,是赞美人的,就像莎士比亚在自己写的《哈姆雷特》口中说的:“人啊,你是多么伟大的杰作”。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就重视人,后来以人为社会中心,上帝终于给人让路。古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中只有一个人,即“伊俄”。然后,小说中有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特征,当然从一开始就不是这样。第三,中国传统小说观念是东汉桓谭、班固确立的,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侧重于人性和精神表达。《汉书》中的班固?伊说:“小说家流,这是由官员、流言和道听途说建立起来的。”清末梁启超提出“欲新国民性,必先兴一国小说”的现代小说观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家因官而流,因街谈巷议而流,因道听途说而流。子曰:“虽有小路,必有可观之人,远方怕泥。”也是君子。然而,它也毁灭了,它也在一个小知者的能力范围之内,以至于它没有被遗忘。如果一句话可以接受,这也是一个疯子的讨论。(上海古籍,1998,2)中国古典小说受“史”和“传”的影响很深,所以倾向于以事件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尼采和弗洛伊德创立的“超人”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也对现代西方小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经常反对超人的存在。在王阳明“心学”兴起之前,中国人很少注意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独立性,要求人们服从社会政治正统和传统文化的文学宗派。第四,中国小说具有伦理性,而西方小说具有狂欢性。中国是一个传统伦理社会,讲究“仁义道德”、“克己自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讲求“君子”、“小人”。这深刻地影响了古典小说的主题。三国演义讲的是仁义,水浒传讲的是忠奸,直接影响人物素质。而西方小说有狂欢化的传统,这是由拉伯雷的《巨人传》和塞万提斯的《唐璜德》确立的。特点是:注重平等对话和个体独立意志,注重将庄严的事物世俗化。这也对小说中的人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小说作品中。中西小说比较的话题太大,比较研究的对象可能是所有文体中最多的。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方面来解释,目的是给出一个办法;平行比较往往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一部小说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存,脱离了它的文化和审美环境就很难解释任何东西,所以不能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