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人生价值与选择的论文
第一,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和表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青年学生追求的主流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在市场经济刚刚进步,相应配套措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青年学生由于缺乏理性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基于对一些具体现象的判断和评价而做出价值选择。
1,主体意识越来越强,自我意识突出但不极端,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化一直是青年学生的特征之一。比如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放在首位,谈到人生最大的幸福,要求“有一个温暖的家”或“事业成功”,这些都体现了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加强。但是个人奋斗已经被大多数学生抛弃,这是青年学生成熟的标志之一,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显示,76.8%的学生认为,要实现自我价值,除了自己的努力,还要赢得他人的帮助,对个人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一些青年学生中,自我意识的加强伴随着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和对社会贡献的渴望。要在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财富的前提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的尊重和满足。46.2%的学生以对社会的贡献来判断个人价值。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47.3%的同学赞同和有点赞同“每个人对自己都是主观的,对别人都是客观的。”51%的同学认为“无私的思想现在已经过时了”,说明部分同学还局限在“自我设计”的圈子里,经常强调人生的价值是自我价值,成功是个人的名人,生活的幸福是个人的幸福,从而滋生了“以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苗头。
2.注重功利,讲求物质利益,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隐含着趋利避害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公有制多种经济成分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市场经济观念日益强化,经济头脑和实际利益观念越来越重要。比如学习上实用至上,择业上金钱至上,政治观经济。据调查,38.6%的学生在学习后思考“如何获得更多的钱”。有19.4的学生认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13.6%的学生以“金钱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31.2%的学生认为“有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目中,金钱和人的尊严一样重要。
3.不稳定性和可塑性。青年学生处于青春期,一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之中。他们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热点吸引,让自己的热点自由,带来很大的随意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社会变化必将影响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他们有时认为自己必须“为* * *产品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有时遇到挫折就气馁,有时想成为医学专家,有时想成为社会活动家,所以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必然不稳定。同时,由于青年学生的人生观还处于不断形成的过程中,他们的人生观必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4.多样化和复杂性。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当代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否定人生价值和价值选择的绝对单一标准,他们承认自己一直宣传的榜样和典型理性,但并不将其作为人生的唯一准则和模式;他们认为书本上的人生理论是正确的,但现实中很难实现;他们仍然用马克思主义要求别人,却用个人主义对待自己。他们反对别人自私,但他们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既有时代产生的人生价值观,也有传统的民族价值观。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第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因为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成长背景不同,兴趣爱好和社会关系也不同,所以对生活的态度也不同。有的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基础上考虑个人利益,有的则以个人利益为第一位;另一些人为了暂时的快乐而浪费时间;有些大学生成绩斐然,有些则一事无成。有的同学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有的同学不听教学,不服从管理。他们虽然反复做了工作,但还是“跟着感觉走”,认为不这样做就无法体现自己的“自我存在”。也有一些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当他们成功的时候,他们凯旋,当他们受挫的时候,他们气馁,沮丧。
第二,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青年学生具有双重作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价值规律体现在青年学生的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利益竞争意识等方面,打破了部分青年学生安于现状、追求中庸的心态,使青年学生从社会价值的出发点重新审视个人价值,正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形成青年学生现实进取的价值观。然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特别是经济利益作为驱动力,市场交换双方都以自身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这使得青年学生感到迷茫,心理失衡。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他们迅速吸收各种新的思想和观点。这使得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多重矛盾和摇摆。
2.高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招生分配制度改革正在逐步实施。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安排工作的做法。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引导学生毕业后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国家不再通过行政分配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而是通过方针政策、奖学金制度和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这样就逐渐建立了一种机制,学生上学时自己出一部分培养费用,大部分人毕业后自己选择工作。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起点是建立收费制度。说通俗一点,形象一点,就是要把“双轨”——国培包分成“双自我”——学生自己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自己选择工作。这项改革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浪潮,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一方面,鼓励青年学生更加关注自己,自觉增强学习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迎接社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心态。从生存的角度来说,要注重实际利益,在校学习期间从事勤工俭学活动,以弥补必要的开支,并把经济收入作为毕业后选择工作的重要参考。
3.各种理论思潮的影响。大学是一个文化的聚集地,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思想在这里汇聚,在这里被大学生分享。随着文化领域开放和交流的浪潮,大量西方学术著作被翻译出版,生活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经典。各种西方思潮冲击着大学校园,动摇着传统文化的结构和观念,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多元化,部分学生陷入新旧观念并存的矛盾之中。他们怀疑现有的价值观,但面对西方理论思潮与中国国情、民族心态的冲突又感到困惑,导致价值认同的矛盾。
4.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61.8%的人认为人生价值观教育有很多道理,能解决实际问题,35.5%的人认为死板,57.2%的人认为太简单。56.8%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在讨论中,一些学生反映,学校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与我们的思想实际脱节”,“课堂教育讲多了道理”,不能及时、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和热点问题,进行引导。
5.青年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是其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家里到学校,眼界狭窄。学生时期,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和社会接触的拓宽,其价值取向不仅受社会影响,也受社会支配。由于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喜好思考和思考,价值观的设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容易辨别好坏、不拘一格,为接受各种价值观提供了可能,从而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多元、矛盾的特征。他们尊敬雷锋,肯定他的精神和奉献,但他们崇拜李嘉诚、霍英东等企业家。当精神价值判断和物质价值判断发生矛盾时,学生不争论是非,而是在行动上以物质价值为标准。
第三,正确引导,努力提高学生选择人生价值观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社会不可避免的历史选择,这导致了人们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尤其是医学生,这是一种趋势。人生价值取向的对错会影响整个人生轨迹。如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认为,当前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