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艺术和科学论文。

科学和艺术走的是同一条路。

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接受美国著名知识分子视频分享网站BigThink采访时又发表惊人言论,称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人类的生存之路只有一条:移民到其他星球。

霍金说,人类要想继续,就必须移民火星或者其他星球,地球迟早要灭亡。至于这个时限,霍金预言:两个世纪。

霍金说:“人类进入了一个越来越危险的时期,我们经历了许多生死攸关的事件。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和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正在一天天掠夺地球,资源正在一点点枯竭。人类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把赌注压在一个星球上。”

然而,如何去其他星球旅行呢?科学家估计,如果使用化学燃料飞机,需要5万年才能到达最近的可居住星球。我们要想在人类的寿命内移民,就必须研发出接近光速的飞行器,同时还要让机舱内的人在飞行过程中不至于持续抵抗来自外太空的各种辐射。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对宇宙万物的惊奇心态和好奇心所引发的观察和思考,而不是确定性本身,也不是刻板、现实、不容置疑的代名词。有些人甚至认为未来的科学是“思维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通过不同的路线达到相同的目的。

如果有外星人,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根据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推断,美国国家地理的程序是用计算机来绘制“外星邻居”的生活状态。这是霍金在警告“人类永远不要与外星生物接触”后,首次向世界展示他想象中的外太空生物。

本来这只是一个小新闻,最多引起大众的好奇。不过,有意思的是国内一些网友的反应:他们对霍金的奇思妙想嗤之以鼻,甚至认为这种幻想是小说家的娱乐产物,霍金这样做有点无聊。

对比就是这样。我们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国家。只要与现实发展和社会活动无关,只是想象,娱乐,消磨时间,是青少年才会玩的东西。看来名师要做点正经事才配得上资历。结果完全一样。我们回想一下,国内那些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科学家,但所有与他们相关的新闻,无论好坏,基本都是正经事。一个被标注为某院院士的知名人物,大张旗鼓地向媒体宣布他幻想的是哪个外星物种,像个笑话,会被斥为无所作为。但是,作为世界著名媒体的《国家地理》杂志就是这么做的,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霍金也是这么做的,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有什么问题?

“科学离不开想象,想象很重要”的论点在中国早就有了,属于中学议论文写作的常规命题。换句话说,一个孩子可以举出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的例子来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性。成年人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很多科学理论、科学概念、科学假说都是建立在自由想象和后人经验的基础上的。想象力是发明的关键,没有人会否认这个观点。但是经过霍金事件的检验,我们只能感觉到,我们头脑中一套根深蒂固的科学态度和规则,真的不注重想象力。

尤其是我们并不缺乏想象力。只要看看网友们的恶搞视频和创意漫画,以及原创的博客论坛和生活理念,就不得不承认,现在年轻人的创新能力不亚于霍金的“奇思妙想”。问题的根源在于,即使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往往被视为无所事事的消遣,这显然与认真的科研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不是一个层次的。换句话说,不是我们的想象力出了问题,而是某些判断机制有点偏差。

首先,因为很多人总是把性能和实用性放在第一位。短期内看不到成果的研究是难以持续的。相对于停留在“想象”阶段的产品,具有“应用前景”的发明更受推崇。也许,这就是社会转型加速发展时期不可避免的浮躁和功利至上。

2010-08-11 05:52回复

平行c宇宙

二楼

2010-8-11 05:46回信

平行c宇宙

11粉丝

二楼

其次,因为我们对“科学”的理解过于狭隘。什么是科学?大多数人都能在脑子里列出一堆直接方程式:科学=事实=逻辑严密=无可辩驳=确定性。但回顾西方的科学发展史,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在17和18世纪,科学是人们征服自然的工具,所以在现代社会,机械力学占主导地位。19世纪后,科学家的兴趣从技术应用转向知识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因此,唯心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客观真理。科学家的工作是提出假设,预见事实,验证理论。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逐渐融合,对自然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开始相互联系。量子力学尤其令科学家困惑。“薛定谔的猫”,连霍金自己都大呼头疼。薛定谔自己讽刺说:根据量子力学的解释,盒子里的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又活!只有打开盒子看一眼猫,才能决定它的生死。这和我们的日常经验是相悖的,因为日常经验是,无论盒子是否打开,猫都是死的,活的是活的。为了更好地解释薛定谔方程,后人提供的一种解释是,存在“两个可以独立进化的世界”,因为每个世界都是真实的,因为选择不同。这对于一直注重确定性答案的科学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正反双方的争论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曾经,所有人都认为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解释已经走到了尽头,剩下的只是进一步的精确和修正。而量子力学的出现,在万里的经典物理学晴空中,被称为“乌云”。在传统科学中,绝对性的确定性、精确性和必然性受到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偶然性的影响。宇宙远没有过去想象的那么简单、清晰、容易解释。同样,科学本身也处于不断被推翻、重建和推翻的过程中。

事实上,人类所有的发明,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定理还是文化,都是关于宇宙、生命和生命意义的终极问题。这种质疑显然既包括理性观察所获得的科学体系,也包括感性价值美学——人文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象外星生物的存在,研究人类的基因图谱,写出更好的音乐等等。都是在同一个精神层面上,都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对人生真谛的拷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真正的科学精神归根结底是对宇宙万物的惊奇心态和好奇心所引发的观察和思考,而不是确定性本身,也不是刻板、真实、不容置疑的代名词。有些人甚至认为未来的科学是“思维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通过不同的路线达到相同的目的。有一天,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们就不会嘲笑霍金的奇思妙想,把幻想当成娱乐了。那时候可能离诺贝尔奖和造福人类的宏愿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