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读书笔记
生命的统一。浮士德博士晚年在书房里,只感到迷茫和空虚。脱离实际的知识只给了他一个博学的头脑,却没有给他生存的力量。这是人生中的老年。为了赢得与天帝的打赌,梅菲斯特一步步引诱浮士德,让老浮士德变得年轻,让他经历了爱情、宫廷和美女两个梦,征服自然,一次次失败。这是他一生中的年轻时代。瓦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的,比常人更有智慧,但还没有得到实体的反派,应该算是人生的开始。这三个部分的融合,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其中,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下面说说我的拙见:
作品基于一个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人类对自己的困惑,这种困惑大多是人在暮年时产生的。深思的结果只能是对生活的无奈。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融入自己的生活,一起思考,一起关注,发现问题,寻求灵感。人的一生涵盖了很多,但回过头来看,却很少。应该说,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理想中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断追赶,永不满足,似乎永远也达不到理想中的“我”。正是在这种执着的追求中,人认识了自己。哲学意义上的生命长度,应该是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决定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明价值。
老付听到人们对他的称赞后,希望他将来能够拯救那些正在遭受病痛折磨的人们。他说:“今天即将结束,明天将开始。如果我有凌霄的翅膀,我就可以跟着太阳走,永远把眼前的风景留住。”!然而太阳并没有因为我的梦想而退却,我的身体也没有因为我的欲望而长出翅膀。精神追求和现实很难一致!“你总想和别人分享美好的事,总想为别人分担悲伤的事。多么高尚的感情,但是你的能力有限,有时候只能承受这些美好的东西不能让更多人欣赏,不能让痛苦的人不再悲伤的负担。人们正在遭受精神上的痛苦。我想演戏,但是我很纠结。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不能只凭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去创造一切。只有行动,才有希望。因此,人们不懈努力。很多事情,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改变了,老付就是“幸运”的一个。
恶魔梅菲斯特把老傅带回了青春。在梅菲斯特的诱惑下,浮士德爱上了玛根的眼泪。在他们美好的憧憬中,傅还是失去了她。快乐和享受并不长久。人生的终极意义不是受苦也不是享受,而是每天都在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找至高无上的存在是需要不断努力的。在经历了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之后,浮士德恢复了精神。他相信,活着就不追求,不懈努力。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他的目标。这种理解的宽泛和概念化,不得不说是因为浮士德短暂的幸福得到了梅菲斯托费勒斯的大力帮助,自己并没有付出太多的努力,所以这种理解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再往下看,浮舟是在自身力量的带领下,通过许多环节找到了海伦。他和海伦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他的儿子完全破坏了这种生活。这一次,痛定思痛,历经种种磨难,彻底失败。他对希腊古典美的追求也以悲剧告终。留给他深刻印象的恐怕更多的是自己的奋斗过程,那些所谓的美好和幸福都离他而去。这是努力之后非常短暂的所谓“成功时刻”。
在此,我要感谢浮士德,让我不再厌倦对成功的渴望。过程是人生价值的关键,成功只能算是更高价值实现的起点。这样才能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自己,走向至高无上。生活原来如此美好,它没有给你任何所谓的痛苦,反而让你充分展现了自己。
浮士德札记2《浮士德》是歌德根据民间流传的关于浮士德的故事写成的悲剧。这个民间故事蕴含着浓厚的悲剧因素,反映了浮士德过渡时期宗教与科学、理性与情感、神性与人性、从众与追求的冲突。歌德作品中的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形象。他痛恨宗教和传统强加给他的枷锁,渴望生活,不断进取,不断追求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生的真谛。浮士德身上有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使他日益高洁。这种生命力就是执着地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不断克服错误和失误来追求真理,最终走上正确的道路。在对“最高存在”意义的探索中,他想把全人类的苦与乐结合起来,把人类所有的感情都体味在自己的心里。他冲破了知识的牢笼,摆脱了感官的享受和羁绊,走出了“小世界”,进入了“大世界”。在这个“大世界”里,他曾经侍奉过皇帝,结合过古代美女,但这留给他的是空虚和海市蜃楼。最终,他在造福人类、征服自然的宏大斗争中感受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到了智慧的最终答案。浮士德最后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但带有幻想的性质。单纯改造自然而不改造社会,最终只能是一种幻想。瞎眼的浮士德把魔鬼为他挖坟墓的场景看作是他的人民与大海抗争的壮丽场景,为这种幻想提供了范例。这也是浮士德悲剧的意义所在。
我特别欣赏浮士德在书中说的一句话:“我要跳进时代的激流,我要跳进时代的车轮;我不问苦乐成败。这个人的职业生涯必须昼夜不停。“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浮士德札记3我读过很多书,印象最深的一本书,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悲剧。它的悲剧意义不在于从学习到恋爱再到政治和事业的复杂情节,而在于人作为一种别无选择的生物被上帝和魔鬼控制的近乎宿命的悲哀。人只是一个傀儡。绳子一会儿给上帝,一会儿给魔鬼。是上帝还是魔鬼在控制我们?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一只蚂蚁来说,死在大象脚下和死在人脚下有什么区别?人们应该相信和尊重真理,但如果真理像石头一样握在某人手中,那么它就不再可敬;如果上帝以慈悲的名义占有了我们的灵魂,我们是应该飞到天堂去膜拜,接受它施舍的翅膀,还是握着魔鬼的手,转回地狱?我想这也是浮士德留下的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
自由独立的幸福生活是每个人的向往,浮士德也自始至终贯穿并隐约揭示了这一主题。浮士德与魔鬼签约,在宫殿里荒唐地享乐,这一切都反映了他的追求。就在浮士德快要死的时候,他还预言了自由幸福的生活,喊着“你太美了,请留下吧。”浮士德对预测也很满意。根据契约,浮士德被圣母玛利亚带到了天堂,就像一个为杀戮而生的将军被送进了疗养院——全世界都为此兴奋不已,而他自己却活得像个小丑。
每个人都向往自由和幸福,只是到达的方式不同。但我们要坚信,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赢得最长久和最珍贵,其他任何方式带来的结果都注定是悲剧。我想这就是浮士德不朽的原因。
浮士德札记4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充满了悲剧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在这诗和剧中,魔鬼墨菲给我印象最深。浮士德确实是核心,但影响力远不及墨菲斯。因为他,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墨菲认为人类贪得无厌。他们最终会陷入他们的贪婪之中。但是,上帝认为,虽然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可以得到真理。于是魔鬼和上帝打赌,下凡勾引浮士德。
为了寻求新的生活,浮士德与魔鬼签订了契约,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了魔鬼,魔鬼满足了浮士德的所有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觉得自己满足了,那么他的灵魂就属于魔鬼了。
于是魔鬼用他的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次奇特的经历。他尝尽了爱情的酸甜苦辣,展示了治国的本领,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一片沙滩上建立了人间天堂...正当他陶醉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时,他不禁说自己已经心满意足了。就这样,魔鬼带走了他的灵魂,但就在这时,天使来救他了。
墨菲,书中的恶魔,心中的偶像。
虽然浮士德是本文的主角,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他的个性特征并不像墨菲斯那样鲜明。
因为它是魔鬼。所以他有所有人的所有不好的品质。我觉得他是一个人,也是一个魔鬼,他把人们心中的邪恶表现在脸上。而人们只是把它藏在心里。
墨菲斯也是人类的代表。只有他,也只有他,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因为他,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处处与他一致——一个魔鬼的损人利己的行为。
他喜欢突然大笑,扬起嘴角,自创一个专有名词“墨菲的微笑”;他喜欢认真地捉弄人,不留痕迹;他能免于毁灭,不管你是官员还是有权势的人;他可以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看你一眼,让你失去尊严。一切,一切,因为他是一个墨菲,一个魔鬼。
但即使他是魔鬼,又意味着什么呢?他邪恶吗?他很坏吗?
他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安静的思考别人的事情。为了自己的家庭,他可以在神面前谦卑。他可以轻蔑地对人类说:“难道不是人类在犯罪吗?”别人着急的时候他能跑出来逗他开心。
真是个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让你忍不住爱他。相比之下,表面上他是善良可爱无私的,但高尚的人类和上帝都露出了本来面目。
野心,政权,一阵风。贪财,恶狗扑食。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互相猜疑。看似谦和有礼,暗地里私下算计。遇到辛苦就推给别人,嘴里还嚷嚷着要别人锻炼。遇到困难就把杂事推给别人,嘴里还嚷嚷着要给别人一个功劳。
所以,我不认为浮士德是英雄。但这部诗剧的成功在于魔鬼,在于魔鬼鲜明的个性。它在于魔鬼的邪恶,在于魔鬼在纸上跳跃,摸着黑暗的嘴角微笑。
浮士德札记5假期快结束了,这个假期过得很愉快。假期里做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看了一本震撼心灵的名著《浮士德》。
《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着强烈的悲剧因素,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性与情感、从众与追求。浮士德非常热爱科学:“啊,我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哲学、法律、医学法典,不幸的是,还有神学。”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在天上,他要最美的星星,在地上,他要最高的幸福。”他为了科学放弃了自己:“为此,我屈服于魔法,借助精灵之口和鬼魂之力,看看能不能知道一些奥秘;这样,我就不用流汗,不用说我不知道的事情;.....“他对未知如此兴奋,书籍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自己不能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感到失望...他对科学的热爱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如果有人继续努力工作,我们会帮助他。“歌德说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于这几行字。浮士德身上有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使他日益高洁。当他死的时候,他被上层世界永恒的爱所拯救。是的,浮士德得救,不仅仅是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自己的错误,最终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们也应该学习他对学习的追求、热爱和希望。我们要善于学习,享受学习,热爱学习,这才是向上的人。鉴于我学习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为浮士德感到羞耻,他那么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被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却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进步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确道路的人,终将获救。这是浮士德不断追求和探索人生真谛的精神,激励着我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学期。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6把我带回了那个时代。那时候,我还在成长。那时候,诗歌的喷泉滚滚而来,日新月异。那时的世界笼罩在薄雾中,萌芽可能会成为奇观。那时,我去山谷采摘盛开的花朵。我一无所有,但我很满足,因为我追求真实,热爱幻想。把我桀骜不驯的气势,深沉痛苦的本性,仇恨的力量和爱的力量,我逝去的青春还给我!——《浮士德·舞台前奏》从这首诗开始,不是偶然的。
《浮士德》是一部戏剧,写于外国文学的代表作&;在《快读》(中国纺织出版社)中,译者杨说它属于诗剧,而现在网上大多数人说它是剧。由于在众多的文本研究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中心内容,因此本文将其暂定为诗剧。《浮士德》是歌德的杰作。他的创作持续了近六十年。这部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主题,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高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普遍意义和社会理想的人生道路。
戏剧作为一种依靠舞台表演来实现承诺的艺术,强调矛盾和冲突,因此戏剧结构技巧在表达矛盾和冲突方面尤为重要。根据浮士德的感性冲动、理性冲动和审美创造冲动,剧本结构以不同的阶级和层次层层推进,境界一级比一级高,呈上升的阶梯形,直至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天”。歌德辩证地看待善与恶的关系,不是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揭示了人类在与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矛盾、不断进步的深刻道理。这一点在神在诗剧开篇的论述中清晰地体现出来,即好人要努力上进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诗剧结尾天使们所唱的“凡自强不息者,终可得救”的歌词中也有所体现。总的来说,《浮士德》构思宏大,思想深刻,表现手法多样。它将现实主义与波浪节制相结合,将真实的描写与天马行空的想象相混合,将当代生活与古代神话传说相混合,善于运用矛盾、对比的表现手法来安排场景、分配人物,使光明与黑暗、崇高与卑劣、善与恶、美与丑对立起来。从艺术上看,内容复杂,典故众多,象征众多,使作品晦涩难懂,给一般读者阅读理解造成很大困难。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影响了诗歌和戏剧的艺术表达?
从意识形态上看,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性。例如,墨菲斯托是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魔鬼。在他的控制下,浮士德失去了自我,甚至失去了原本的“善良的灵魂”,他的许多不义之举都被魔鬼的魔爪所便利。终于,双目失明的浮士德听到了劳动的声音,在他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他陶醉其中,不禁感叹道:“你真美,请留下吧!”。我为浮士德因为这句话而皈依天堂的命运感到不公平。我觉得此时的浮士德才是最真实的自己。他挣脱了墨菲斯托的控制。他的这句话纯粹是发自内心的溢美之词,溢于言表,情不自禁。这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所以浮士德并没有违反与墨菲斯托的契约。没有犯罪,却受到了惨无人道的罪犯的惩罚。为什么不哀叹呢?这样的结局是否曲解了“满足”一词的本义?他有生之年停止寻找了吗?其实工作根本没有给他停止探索的机会!表扬有错吗?真诚的赞美有什么价值?
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质疑只是个人看法。相信爱书人的看法会不一样。
浮士德札记7“我少年时也曾英俊潇洒,但那时候我粗糙的诗歌是脆弱的,我的诗神也很老了。现在我老了,又患了风湿病,身体不值得考虑,但我的缪斯却越来越年轻。我甚至相信,她永远在向着青春前进,就像威登伯格和第二视线看到的天使一样。——叶芝”
我看少年维特,是大一的时候,25岁看歌德的作品。现在看浮士德,那是大三的时候。我在59岁(上)和83岁(下)看歌德的作品。
作为第一部阅读时只恨不知原文的作品,我很难给这部作品更高的评价。前言中说:“理想的书要有助于屏蔽原著的真谛,是因为他已经忘了鱼,有一种窥全豹的欲望。”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在看外国文学的时候有这种感觉。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话我不必心领神会地引用,因为整篇课文太精彩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作品完美无瑕。第一个问题是典故太多,我真的很难理解那些诗意的语言背后的含义,影响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更是我没能坚持一口气看完的原因。虽然在诗人中我很爱辛弃疾,但遇到始末也只能束手无策。
第二是翻译。以后我就想着不去看什么“大学生必读”,连人民文学的翻译都一样!资产阶级有什么局限性!!!我讨厌神马价值观之类的主观教导!!!有木有!!!解释一下概念,解释一下!!!课堂教育有什么用?!!搞什么鬼!!!
最后,这本书本身也有缺陷。还是不够完整。第一幕自成一体。第二幕虽然把故事深化了很多,但完整性明显不足。第三幕(海伦)本来写好了,暂时放在一边。第四幕真的很可惜,感觉自己笔力不足。好在之前写了第五幕,一下子把《飘》这本书提到了最高境界。如果再给歌德老人十年时间,那时候漂浮的书一定能让外国读者一下子读完。
从这本所谓的“欧洲四大古典小说”中,我不禁想起了一部对应的名著《红楼梦》,写于1784。
正是这种反差让我感叹。两者都是悲剧,却给读者完全不同的感受。我有时候甚至觉得《红楼》戛然而止,也是一个好的结局。就连二木也还活着,虽然很苦。柴黛还在等宝哥,湘云还在做嫁到魏家的梦。所有美好的梦都还醒着,虽然有些敏感的人写下了文字。如果真的要把所有的结局都赤裸裸的摊开,等到簪子留在骨灰盒里飞起,等到质的干净干净,等到云开雾散,湘江干涸,等到美人已死,等到白茫茫的大地真的干净,那是何等的悲哀。不如把最后的悲剧留白,给人一点温暖安慰的遐想空间。
就像有时候我希望哈利波特在第五本书结束,这样哈利和赫敏还能有一点暧昧。此时,我并不认识对方。不是说我们不在一起,至少像家人一样,永远在远方关心和分享。也许这就是原因。我发现《混血王子》和《死亡圣器》的大部分情节我都记不住了,也不想再看了。
好了,回到正题,《浮士德》也是悲剧。个人生活碰壁,格雷琴崩溃了。大世界是个悲剧,她当了官就成了弄臣。最后,海伦飘走了,变成了一朵白云。最后,她被悲伤蒙蔽了双眼,死在了幻觉中。但是为什么读书可以让嘴角微笑呢?尤其是那句“留下吧,你好美!”有一种让人忍不住去读的力量。仿佛“多给我点灯光!”完全不像《红楼梦》里的无力感和虚无感。
绕了一圈,还是回到了刚才咆哮的屁话。18世纪末的清朝,是所谓的“康乾盛世”。老贾家买不起昔日的辉煌,入不敷出,泥水匠勉强装修。19世纪初的欧洲是拿破仑的时代,是神圣联盟最后的光芒。在雨果在伏尔泰墓前的演讲中:“既然黑夜来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吧!”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社会如此,文坛也是如此。
读吧,看看历史,那个时代真的很精彩。歌德、席勒、拜伦、雪莱、贝多芬、康德、黑格尔、高斯、拉普拉斯、拿破仑...一片星空在闪耀,我不禁为之着迷。我有点理解“牛马走在常春藤下”的感觉了。
所以真的难怪魏玛的古典时代会去希腊。难怪浮士德溯河而上寻找海伦,而梅菲斯托费勒斯却随河水一起沉了下去。难怪浮士德想征服海波。当时欧洲人心里确实有一团火!从少年维特到成年浮士德,这是一个冬天的童话!是一个真心相信“凡人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有所帮助”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过去的一切都很容易下结论。现在呢?傲慢过了头,怀疑否定了一切之后的现在的时代是什么样的?物理大发现过去了,互联网普及过去了。下一个技术突破在哪里?生物学还是心理学还是社会学?民族国家形成了,世界大战打了,全球化和恐怖主义出现了。下一个世界趋势是什么?是进一步更彻底的融合,还是在各种壁垒下的割裂?欧洲的哲学和诗歌,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哈利波特的全球流行,下一个文化是什么?需要深入快餐文化吗?还是其实是个伪命题?
再看《浮士德》的时候,大三的我,处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很激动了。在感受热情的同时,我怀疑它的破坏力。但如果我现在怀疑太多,学会拾起这样的激情怎么办?也许这将是一件好事。
所谓的“浮士德之谜”,在阅读中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善恶皆生。你是说因为看了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