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镜议论文
阅读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建立孩子思维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在孩子和书之间建立美好联系的过程,然后这种“孩子和书的联系”被无限放大,孩子和世界快乐美好地相处。如果孩子能达到这个阶段,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高质量的应试和社会表现才是爱读书的孩子的标准(可惜很多孩子爱读书,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家长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反思孩子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思维逻辑的建构程度)。
“窗与镜”这个名称概念是艾米莉·斯泰尔提出的。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88出版的《倾听所有的声音》一书中。很多年前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看到过这个名词。当时和同学聊了很久镜窗的概念,但还是停留在名词解释的层面。直到我有了孩子,和孩子一起读书十几年,参与了很多阅读项目,认识了很多各种类型的孩子,看到了很多阅读能力超强的孩子,我才更深刻地认识到“窗户和镜子”在孩子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什么是好父母?
这个问题太难了,因为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认知,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高度统一的认识:让孩子更快乐的成长,衣食无忧,做更好的自己。或者补充:让孩子勇敢追求理想。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无论父母多么强大,我们的孩子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家长要尽力帮助孩子准确定位自己,包括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存在价值。
成绩不是全部,但读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阅读和了解不同的知识和文化来建立对自己的认知,这就像照镜子一样,而阅读有能力让孩子更多地了解自己,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当我们足够了解自己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大阅读、主动社交的形式找到自己的价值,在阅读中找到归属感,同时通过更广阔的阅读载体让孩子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我理解“镜与窗”的原理,我理解它们的形成路径是这样的:
①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阅读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②孩子通过阅读文本形成自己的认知(就像照镜子,认识自己)。
3孩子通过大阅读找到自己的价值,在大阅读中找到归属感。
④孩子找到归属感后,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过上幸福的生活。
或许看完这些,很多人会觉得读书就是多读书。
多读书没错,但家长要多抽出时间陪孩子“读书”,才能让“镜与窗”原则的效益最大化。
在书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但是很多大阅读活动也有同样的功能。
比如:博物馆、公益讲座、戏剧表演、舞台表演、旅游、游学、社团活动等等。在各种体验中,孩子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和别人的视角来看待一件事情。当然,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读书是最快、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
孩子可以从人物性格,人物性格,故事逻辑,作者想传达的三观来判断。他们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来看待一些事情,也可以从别人(父母、同学、老师)的角度来看待一些事情。这种观点的形成,从书的角度,从他人的角度,从自己的角度,用内向和外向的思维,可以帮助孩子在一些观点上进行“* * *”思维的逆向思维。
比如孩子通过阅读看到某个角色在处理某件事情上“相对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在遇到某件事情时也会模仿书中某个角色的原则和方法。当他们获得越来越多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时,他们将能够扭转和改变很多“不完整的自我意识”。
孩子很难理解“镜与窗”的境界。家长要给孩子时间,把时间线拉长到10年、20年,孩子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我父母是老师,我小时候是在图书馆长大的。30多年过去了,我对阅读的“内化和延伸”有了一些小体会。对于孩子来说,是否理解这个概念并不重要,但家长一定要有感受和理解。
孩子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掌握这种逻辑关系?家长应该如何判断?我觉得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是很好的表现了。
(1)孩子可以通过阅读把自己和书中的人物进行比较,找到* * *爱点。
比如,孩子看完一本书,不断地觉得自己真的和书中的某个人很像,或者觉得书中的某个人根本就是自己,或者觉得自己真的很喜欢某个角色,想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当孩子有了这样的认识,其实就是他们内化的过程。当孩子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行动时,这就是孩子外化的过程。内化是以读书为“镜子”认识自己,外化是用一扇“窗户”将知识转化为与世界相处的过程。
2通过读书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一些观点,反思自己做的不是很好。
孩子到了这种状态,其实已经到了“窗口”的位置,可以行动了,这就是改变。像书中人物那样拯救世界?像书中传达的思想一样热爱生活?还是以斗剑惩恶扬善?这些都是内化之后的外化,是行动。
只要有大量的阅读,你的孩子的一些言行举止和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也必然受到一本书的影响,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有更多的改变,有更多积极的与世界相处的意识和行动,就必须给他们更多更好的“阅读输入”。
③孩子通过大量的阅读建立起一些健康的自信,形成自己的价值认同,接受并喜欢真实的自己。
通过内化外化的过程,孩子不断积累自信,表现在:学习成绩更好,公共演讲能力更强,社会活动能力更突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更稳定,抗压能力更强...
当我们的孩子不断丰富自己的多维能力价值观时,一定会成为大家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④不断实践“自我认同”,通过更开放的阅读和生活实践来验证在阅读中获得的“自我认同”,验证这种“价值认同”是只停留在阅读中,还是在生活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比如孩子在书本上得到的一个观点(帮助别人是积极的)和现实生活的一致性(孩子在生活中帮助别人是否会得到积极的肯定和表扬)。当孩子能找到更多的一致性时,他们就能友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礼貌地分享他们有趣的生活,友好地分享他们的善意。
当父母明白了这一点,他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多地与孩子分享这些原则,运用这些技巧,鼓励更多元化的阅读模式,积极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相处的能力。当父母知道并采取行动时,我们对孩子的所有期望都会实现。
作者:颜路,《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爱上读书家长该怎么办》等畅销书作者,全国科学育儿示范区策划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