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俗文化论纲。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汉字功不可没。所以,汉字和古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古代的婚姻中,有一个词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嫁”,这是一个会意的词,简单分为“取女”和取对方的女儿为妾。
但如何“取”它,涉及到一整套婚俗文化体系,与中国古代婚俗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一、什么是“婚姻”
汉字的方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形意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说文解字》中的“娶”字指出“取女,取之于女”。
这里频繁出现的“拿”字是什么来历?
我们还是要看《说文解字》,意思是捕获,李周进一步解释说,它的意思是捕获左耳,也就是古代人在捕获野兽或者敌人的时候,把自己的左耳割掉,这简直就是一个战争术语。
“取”是强制动作,必须诉诸武力,所以引申为取、夺、占为己有。结婚是一件喜庆的事情。为什么古人会用这么血腥的词?
原来当时有“抢婚”。这是一种以武力强行抢夺女性,进而达到结婚目的的婚姻方式。
主要在部落或氏族战争中,敌对势力的妇女成为掠夺的目标。当时就发生了结婚的人被误认为土匪的事,可见抢婚的一定是全副武装的,发生的频率有多高。
有学者曾说:“夺女而劫。”汉代以前的文学中,“嫁”还在写“取”。从这两个词的概括性可以看出,娶女人在古代确实是一种持械抢劫。
从“取”和“嫁”的字体可以看出当时割掉左耳的残酷事实,也可以推断出造词之初嫁人是多么令人恐惧。
然而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到了现代娶妻成了人生的一大乐事。中国古代婚俗的演变和曲折演变,其中风云变幻,悲喜交加,令人瞠目结舌,大开眼界。
第二,古代婚姻形式的继承和转化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原始生殖逐渐烙上文明的印记并发展到婚姻,形成了特定的礼仪和习俗。从原始社会,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婚姻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1原始社会的婚姻形式
首先是原始群婚。即整个原始部落的男女都是夫妻,生下来的孩子只知母不知父,这是原始社会初期的婚姻家庭形式。这种婚姻制度在旧石器时代之前就存在了。
其次是血族群婚。第一次划分是在部落人之间,规则是同代的男女是夫妻,甚至是兄弟姐妹。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前,这种婚姻制度,当时婚姻进入了族内通婚的状态。
第三种是血族婚姻。禁止同氏族的兄弟姐妹通婚。这种婚姻形式主要是不同氏族的兄弟姐妹通婚,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
第四种是对偶婚。一个男人(女人)开始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主要的配偶,同时允许有多个不固定的配偶。婚姻形式开始出现相对稳定。
五是一夫一妻制婚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具等财富逐渐家庭化,使得一夫一妻制婚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婚姻形式。这时男女之间的爱情萌发了,人类社会出现了文明的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在形式上逐渐由男性向女性发展,在内容上由无意识的滥交向有意识的结合发展。
2.奴隶社会的婚姻形式
此时男性在家庭中的权利日益增强,女性成为家奴。这个阶段主要有两种婚姻形式。
一种是“转婚”,即寡妇改嫁给丈夫的亲戚。
主要是,男人在父亲去世后,可以娶一个普通的母亲;或者你可以娶一个寡妇或者守寡的阿姨。
一种是“妾”婚,也可称为妾婚制。妻分为妾,子亦不同。这是一夫多妻制的变种。封建帝王的嫔妃制度就是起源于这种婚姻制度。
3封建社会的婚姻形式
封建主义和奴隶制的婚姻关系本质上是一样的。然而,通过将仪式变为法律,婚姻关系通过法律和制度得到了加强和保护。
这一时期主要实行婚姻。男人和女人通过雇佣过程结婚。主要内容不外乎父母之命,媒人之言,雇佣合同或者雇佣金。
雇佣婚姻出现于西周,春秋战国以后开始在中国流行。这时候民间也有一种养儿育女的婚姻。抚养婚姻是指女方童年时被男方收养,长大后结婚。
此外,还有经典的雇佣婚姻和赠与婚姻。契约婚姻大多是一种临时的婚姻形式,贫困家庭的丈夫为了生活而将妻子嫁给别人。俗称“借妻生子”,期限为孩子出生。
彩礼婚是指皇帝或其他人把自己的女人送给或送给别人做妻子的婚烟形式。封建时期民族之间的亲属关系也属于这种婚姻形式。
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婚俗文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
三、古代婚俗文化的精神元素
婚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一些社会观念。
1婚姻观念的演变
在传统文化意义上,中国的择偶观、贞操观和生育观逐渐形成。
首先,“适当”这个概念一直占据上风。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个“上品无贫,下品无士卒”的时代,“门第成为婚姻的唯一标准。
第二种匹配是指权力和财富的结合。地位较低的家庭可以和财力雄厚的顶级家庭结婚,双方各取所需。这时,“金融从业规模”就成了一个可选的结婚标准。
三是绝配。男人只看重“才华”,女人看重“外貌”,是一种不一样的搭配。这时候“天赋”和“外貌”就成了价值判断的标准。在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中,人才和美女是最被认可和赞美的。
其次,贞节观念是严格的。这里主要是指性道德的概念。在封建社会,贞节观念最为重要。女性从小被家庭教育,社会上有一系列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寡妇除了婚前婚后要贞洁,也要贞洁,宋代以前就允许再婚。但从宋代开始,提倡“饥者小,杂者大”的习俗,女性贞操被提升到了令人恐惧的高度,寡妇也不能置身事外。
第三是生育观念至上。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主张儿孙满堂,多子多福。这里有两层意思:多生孩子和生儿子。
在古代,传宗接代的重要性高于其他要求。为了传宗接代,允许娶妻、休妻、纳妾,甚至寡妇也可以放弃荣誉。
2宗法礼法结合的观念
奴隶社会是礼治社会,实行宗法制度,确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仪规范,要求“夫当妻”。
而封建统治者则开始使用法律武器,用“家法”“婚姻法”等法律来约束婚姻关系,继续遵循对自己有利的宗法观念。
他们的策略是以宗法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法律的形式来统治和约束人们。古代传统婚俗文化主要包括婚前“六礼”。依次是“那才”、“温明”、“那吉”、“郑娜”、“邀请”、“欢迎”。
正式的婚礼习俗主要包括向新娘致敬、脱衣等。结婚后的习俗分为成人礼和成人礼。除了这些传统习俗,还有很多婚俗和婚礼禁忌,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的治理制度是礼法结合,尤其是在婚姻方面。婚俗法律关系多受礼仪规范的制约和调整,可视为一种文化仪式或仪式化的法律。
根据仪式,“丈夫是妻子。”所以法律规定,妻子对丈夫必须绝对贞洁,如果越轨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依礼结婚的目的是“传宗接代”。根据这部法律,包办婚姻是合法的,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绝对的权威。如果男女自由结合为“淫荡”,将受到严厉惩罚。
按礼仪有三种孝道,没有皇后。在此基础上,法律承认一夫多妻制合法。按照礼仪,父母守丧三年。按照法律规定,不能提前脱下丧服,不能娶妻,甚至这三年生孩子的都有罪。
可见,关于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定,大部分来自于礼仪规范。本来有一些行为规范是写在礼书上的,但是被编入了法典,赋予了国家强制力。这样,传统的婚姻习俗就受到了仪式和法律的双重控制。
四。摘要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方形汉字,由于其独特的表意意义,我们还可以在“妻、妾、妇”等众多“女”字根中看到古代婚姻文化的某种侧面,进而反映出中国某一时期的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统一的国家形式中,这一传统由来已久。虽然形式多样,但特点不尽相同。
从古至今,婚俗文化经历了封建社会的群婚杂居、知母不知父、随意送人抢夫为妻等多种模式。
直到当代的一夫一妻制,这些都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有关,都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