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论文一般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写论文有很多注意事项。你确定你能写出来吗?以下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户口、住房、就学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委托他人照顾,最终形成了父母子女两地分居的局面。于是,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当前社会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来到城市打工,把孩子留在农村,委托给别人照顾,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子女两地分居的局面。随后,在广大农村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享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关爱。所以很容易偏离他们的认识和价值观,有些人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调查,这一群体的人数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或一方外出,不能随父母生活,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抚养,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儿童。”进一步细化为“入住6个月以上的6~16周岁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5800万,其中近三成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超过5年。57.2%的留守儿童随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随父母同时外出。79.7%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抚养,13%委托亲友抚养,7.3%不确定或无人监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留守儿童的一般生活状况

留守儿童多出生在中西部贫困农村。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他们的温饱条件很差。由于缺乏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生长发育缓慢,个子小,经常被同学欺负。因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无人倾诉,容易产生孤独感,甚至自暴自弃。

2.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孩子的成长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人格特征、道德品质、心理状态、行为举止都是从小培养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效果,促进个体发展。学校教育关注的是整个班级,对个体关注较少,而家庭教育可以更关注个体孩子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打工,见面的机会很少。父母把他们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照看,甚至有些孩子长期无人照看。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缺乏与父母的联系和沟通,监护人素质低,教育方法不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孤僻、内向、傲慢、霸道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学校教育缺乏关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大多在学校寄宿。如果学校和老师真的关注留守儿童,重视对他们健康身心的引导和培养,就会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他们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勤奋和认真视而不见,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学校和老师能否及时发现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上的一些困难,也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事实证明,很多老师对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庭不够了解,让孩子有挫败感和失落感。如果他们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会变得不那么自信。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他们会逐渐自卑焦虑,影响身体健康,最终影响生活和学习。

4.儿童阶段特征

埃里克·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他提出了人格的“心理与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个体的发展贯穿人生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有阶段,不同阶段有特定的环境、目标、任务和冲突。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会使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埃里克森将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我们定义的留守儿童是6~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这是第四阶段(从六岁到十一或十二岁),也称为学龄前期,第五阶段(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也称为青春期。第四阶段学龄初期的重要事件是入学,发展危机是勤奋感和自卑感。儿童在这个阶段进入学校,他们从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和玩耍转变为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如果他们的努力和学习成绩能得到老师的重视,

如果顺利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将获得一种勤奋感,这将使他们对未来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充满信心;反而会产生自卑感。第五阶段青春期的发展危机是自我认同与角色困惑的冲突。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但心理方面还不成熟。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自身的好奇、无知、冲动会带来一些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的迷茫和困惑。如果这个发展阶段不健康,很容易导致对社会的抵触,甚至犯罪。可见,学龄和青春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如果在最重要的时期得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没有有效的心理沟通,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我们经常可以从新闻中看到留守儿童犯罪的案例。数据还显示,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案件中,留守儿童占总数的40%。

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民工或者留守儿童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农村投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让农民尽可能在当地就业或务工,真正富起来。这是最根本的方法。此外,要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体制,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上学;加强对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设立专门机构关注留守儿童状况;与学校合作建立留守儿童帮扶体系,完善留守儿童档案,明确监护人,时时多关注;加强宣传,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并与相关部门一起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2.学校和教师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心理工作室,发现和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积极给予帮助,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自信、自立、自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完善留守儿童档案,教师要定期家访,清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加强与父母和监护人的沟通和联系,让父母了解孩子在外工作期间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尽早发现问题,配合解决问题;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团体辅导,对部分心理行为出现偏差的留守儿童提供个别辅导;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一些孤僻的孩子多说话,多锻炼,让他们融入集体,丰富生活。

3.双亲

尽可能让一位家长留下来照顾孩子。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有效沟通,多打电话,多回家,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主动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给予孩子来自父母的关爱;要加强与留守在家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的近况,配合解决问题。

留守监护人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时刻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近况;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及早发现和纠正孩子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安心学习。

4.留守儿童自己

留守儿童首先要树立自力更生的观念,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有困难时主动与父母、监护人沟通,寻求安慰和支持;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和沟通,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活动,多交朋友,融入群体。留守儿童要努力为自己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学、老师、亲戚、兄弟姐妹、邻居、亲戚等班级成员保持密切联系。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保证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资料:

胡坤,丁海燕,孟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2]唐开聪。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学业拖延的关系[D]。广州大学,2012。

[3]罗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人格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

拓展阅读: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性格软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父母严重缺乏关爱。虽然有一部分是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朋友监管的,但毕竟和父母不一样。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感到软弱无助,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自卑心理障碍

大多数孩子都有攀比的心理,有很强的自豪感。没有了父母,他们似乎失去了强大的依赖和保护。所以相对于一些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学习上也无法取得进步。

孤独和无助

父母外出让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虚和孤独,从而产生精神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有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力,就出去打工,导致怨恨。有的孩子说父母回家后和父母疏远,导致和父母感情疏远,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

因此,基于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分析和我们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农村调皮优秀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绝大多数。大三学生的主要表现是上课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到了高三,他们会有一些逆反心理,经常顶撞老师,不服从学校的教育,甚至小偷小摸。

有厌学自卑的心理。

目前大多数留守儿童初始行为习惯差,对上课和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被孤立,不愿意与人交流。他们的自卑感非常严重,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感到非常空虚和无聊,他们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没钱上网,就会有盗窃和敲诈。

内向孤僻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缺乏父母爱的教育和滋养,很多留守儿童会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更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会长期沉迷于电视和电脑。有时候留守儿童更愿意把自己的感受或者烦恼告诉小动物,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心理出现问题,不愿意与人交流,口语交流能力减弱,性格非常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