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若柳絮因风而起——古诗赏雪(一)

雪花是冬天的名片,是上帝赐予大地的最美妙的景观。在古诗词的意象中,雪花是被传唱较多的冬日景象。

?早在《诗经·采薇》中,就有描写雪景的诗句:

?回想起当初探险时,杨柳依的风在迎风吹着;现在回到路上,雪花到处飞舞。

?道路泥泞难走,人们又渴又饿。

全诗描写了一个被派往边境的士兵从参战到回家的心路历程。贯穿全诗的情感主题是想家的悲哀。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伊一”和“飞飞”两组重叠的词,不仅生动地刻画了婀娜多姿的柳枝和飞舞的雪花,也生动地揭示了这个守备兵的内心世界。这是一部关于风景的纪录片,而且更加抒情。个体生命存在于时间中。在“今天”与“过去”、“来了”与“去了”、“雨雪霏霏”与“柳伊一”的语境变化中,卫兵们深刻地体验到了生命的浪费、生命的流逝以及战争对生命价值的否定。然而,在这多雨的旷野,没有人知道,更谈不上安慰。于是,“雨雪霏霏”的景物描写,更增添了全诗的悲凉。

?东晋时,宰相谢安和他的侄儿侄女吟诵雪对联,留下了一段佳话:

雪看起来像什么?(谢安)

?可以模拟撒盐的空气差。(谢浪)

?如果柳絮不是因为风。(谢道韫)

这是一个永恒的故事,显示了谢道韫杰出的诗歌天赋、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灵活多变的想象力。据《晋书·谢氏家族传》和《世说新语》所言,谢安在雪天尝了内定,并告诉他的子女纸的意义。突然,大雪骤落,安辛然唱起了韵文,他的哥哥和女儿也唱起了歌(诗如上),安哈哈大笑。

?谢安之乐,在于裙钗不让人,外甥女的诗才在侄儿之上。谢浪的文学头衔很少,比如“文意艳发”、“识才”。所以舅舅押韵开题,外甥在唱,可见他脑子快。平心而论,“空中撒盐”也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带着白色晶体的雪飘落下来。谢浪在附近打了个比方,用除盐在空中画了一下。虽然不聪明,但也很穷。但是,聪明的姐姐并不迷信哥哥的才华。她觉得用盐来模仿雪很好,但没有用六瓣来形容雪花的根本特征,随风起舞,汹涌澎湃,一望无际。所以,鉴于哥哥原来的那句话,她做了一个大胆的修正:“柳絮若不因风。”

柳絮作为一种春色,具有如花、随风而起、无根漂流、漫天飞舞的特点。谢道韫把这比作漫天飞雪的北风,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柳絮大于其词,点出了当时“突降大雪”的情景,“因风”点出了其随风起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征。与此相比,雪柳絮就不一样了,很有趣。如果再看“空中撒盐”这个比喻,就有点尴尬了。

比喻的精髓就在于它的生动性和新颖性,这也正是谢道韫的句子高于她哥哥的地方。而真正的名句之所以流传千古,流传于人口,是因为它能通过形象传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这首诗的美不仅在于它树立了榜样,还在于它揭示了一个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才女的情感。她把北风风雪的寒冬景色比作东风温暖的春光,表现了一个才女开朗乐观的胸怀和对美好春天的真诚向往。谢道韫的对联不仅得到了她叔叔的称赞,也得到在场客人的一致好评。这幅对联成为佳话,谢道韫从此赢得了“赞才”的美誉。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癸卯岁十二月中旬作,远方敬弟》(节选)中所写的雪景自然生动:

年底了很难过,还下雪了。

耳中无望,目中净。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了我隐居在家中,从人间消失,找不到知己,只好白天把“匪警”关了很久。接下来的四句话摘自现场。风景有“悲伤”的风和“飘落”的雪。“悲”来自“岁末”,“悲”是因为“师日”,让汉字变得轻盈而现实。四句话里,雪是风造成的,写雪是重点,所以只有一句关于风,三句关于雪。“倾耳”一词流传千古。它的美在于它的轻盈,不仅没有雕琢的痕迹,而且没有雕琢的意图。很自然的以细微的意象开始书写,痕迹全没了,“作品”的“作品”也不见了。与后世相比,它能以少胜多。下面四句话,紧扣雪的叙述:写寒气侵衣,食不果腹,屋内空旷压抑,无所娱乐。最后八句话,讨论的结论:展现你的正直和野心。赠诗敬远物,言外之“意”。只有静园才能分辨出这心中“契合”的方式,总结出诗的主题,表现出情感。

这首诗前半段叙述、写风景,后半段洋溢着情感。虽然东西写的简洁,但是风景写的很生动,讨论也很多;但最后还是以情绪为主,情绪没有直接流露出来。把悲、怒、哀、劲化为闲适、乐观、幽默,把层层波澜化为静水,陶诗的意境自然达到了极致的深邃和醇厚之美。

?再看吴军的《雪颂》;

?微风摇树,细雪落帘下。

?空气如雾,凝露如花品。

?我不见杨柳青,却见桂枝白。

?没有眼泪,没有人性,相思病有什么好?

雪花在空中飞舞,轻飘飘地落在院子的树枝上,落在房子窗帘的缝隙里,凝结在台阶上,像花一样堆积在一起。但这显然不是柳暗花明的春天。我看见桂枝变白了,像春天的花朵。

我想知道这个跳舞的精灵挂在谁的额头上?它落在谁的脑海里?看着这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怀念起远方的亲人。

诗人用花来形容雪,描写细致,见雪思人,感情真挚。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亡羊之年》中写下“月照雪”,与下面这句话形成了著名的联系:

?你因为担心而睡不着,也很难因为夜晚的苦涩而抑郁。

?明月照雪,北风强悲。

?运到没有被水淹没的物体上,死亡的感觉一直在催促着。

这是一首岁末感伤的诗,时光在寂静的夜里。在这首《一年将在黑夜中终结》中,诗人充满了深深的忧虑,辗转反侧,深感黑夜无边无际。

诗的前两句,不眠之夜表现了焦虑的深度,用“苦”字传达了不眠之夜难以忍受的折磨。但“阴忧”的内涵是隐性的。

根据“死感已催”这句话,这首诗算是他的晚年(他死于49岁)。诗中所谓的“忧郁”并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生命的担忧,而是一种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矛盾的复杂思想。用“阴忧”来概括其深刻复杂的特点是非常准确的。

?三四句话,是忧思不眠的诗人晚上的所见所闻。一般情况下,明月是一种颜色清晰柔和的物体,诗歌中的明月意象通常与宁静闲适的姿态联系在一起;即使是悲伤,也往往是淡淡的悲伤。然而,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无边的雪地上,与柔和、干净、宁静、悠闲的景象完全不同。雪的洁白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然后被皎洁的月亮反射。雪光和月光相互鞭笞着,给人一种冷冷的青白色的光,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整个天空仿佛是一个充满冷光和冰雪堆积的世界。这句话主要是从色彩感上来写高开寒夜的意象。下一句转到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年底听到的东西。“北风”的“劲”,透露着风的快,风的凄厉,风的冷。“哀”字既像北风凄厉的呜咽,又透露出诗人的主观感受。两句话是从视觉和听觉感受写出来的,崇高,萧瑟,寒冷,年末的凄凉。

作为对冬夜的即兴描述,这两句话确实是典型的“直搜”,即对眼前景象的直接而真实的感受。因为它抓住了冬夜的典型景色和境界,所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但是,这两句话真正的美,不仅仅是你从直书上看到的,更是因为它们和那些忧心忡忡、不眠不休的诗人之间有着微妙的契合。诗人是在特定的情境和心境中突然遇到事物,眼前的景象与自己的情境和心境相吻合,感情与环境相融,心物相合,于是不自觉地描绘出“明月照雪,北风强悲”的境界。皎洁的月亮映衬着雪的清冷景观,似乎隐约透露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寒冷与孤独,而北风强烈哀号的场景则反映出诗人忧伤不安的心情。在这样一个阴冷凄冷的境界里,一切生命和活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所以不妨把它看作是诗人所处环境的一种象征。

五六句是从“雪”和“北风”对生机的破坏中诞生的:“急运不淹。”运输,也就是常年运营。随着时间的流逝,季节的变换,所有的风景都不能长久,人的岁月都在迅速消逝。年底了,感觉生活在被无情催促。这两句话表达了岁月不饶人,生命稍纵即逝的大度,出自屈原的“日月忽不溺,春秋在其序。”自《我怕美人迟暮》(《离骚》)的慨叹之后,历代诗人都曾多次慨叹这一主题。在谢灵运的诗中,这种人命易腐的感觉经常出现,成为反复吟诵的基调。这首诗集中表现了这种感觉。因为这种濒死感与诗人“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和对岁月飞逝的担忧有关,更重要的是被“明月”这句话所描述的境界所衬托,这种感觉不是在低沉的哀叹中流淌,而是显得苍劲、宽广、阴郁。

?看南朝诗人鲍照《学古诗词》中的雪;

北风十二月,雪如巾。

真是悲天悯人的节日,想起亲人就难过。

(摘自《学习古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寒冷的冬天对亲人的思念。为了写出我对两个年幼孩子的思念,我先以漫天的苦雪为引子。又是一个悲伤的季节,解不开我的乡愁。所以,和小妾们玩就是借酒浇愁。诗以两句“北风十二月,雪如巾”开篇,说明了时间,描写了环境,烘托了岁末的苦寒和思乡之情。

南朝谢朓《拒雪远方赐平安》(节选)诗中的雪,描写了雪的阻隔所带来的困难;

?池边阴着雪,北风唧唧细枝。

?九魁密如绣,有什么区别?

诗的意思是:深雪使深潭白,呼啸的北风使树枝发出声响。很多路都被大雪堆得像绣花一样,朋友之间很难相处,这和在远方分别是不一样的。

?《抗雪联诗》是南朝诗人谢朓与友人江歌、王戎、王僧孺、谢豪、刘徽、沈约所作的联诗。诗每句五个字,每人四个,* *二十八个。前四句是谢朓写的。《遥赠与媾和》说明这首对联诗是作者通过通信的方式赠送并制作的。这首诗的作者谢朓、沈约、王戎都是开创“永明体”的代表,所以这首诗讲究声韵并茂,清新流畅。诗的内容是对“挡雪”情景的各种描写,写的是人们被大雪挡住去路时的感受和想法。

雪堵是指被雪天或大雪挡住,无法行走。谢朓与友人以停雪为题写对联诗,各以华丽的句子描写雨雪天的景色:大地冰封;风呼啸,雪花碎冰飞舞;屋檐上的冰柱冻结;人喝酒取暖,不能相见;踩在雪地上,只能徘徊,过不去,很累;只能想象雨雪天过去后的美景。整首对联诗既给人晶莹剔透的享受,又让人体会到雪障带来的困难。“北风唱小枝”这句话用北风吹树枝的声音形象地描述了北风的寒冷,烘托了冰冻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