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
【摘要】本文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对于理解和促进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含义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分别反映了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工业化意味着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转变过程,即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和市场的集中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是平行发展,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能否实现协调发展,将影响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取决于两者的互动发展,即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理论上讲,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而城市化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专业化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存在。专业化经济是指分工导致专业化水平提高而导致的经济产出增加,而集聚经济是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而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性力量。分工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专业化经济,导致商品种类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产品之间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运输成本,与交易的产品数量有关;二是固定交易费,即每笔交易中确定价格所需的固定议价费;第三,狭义的内生成本是指人们为了从分工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不惜减少他人从分工中获得的收益,导致分工的收益得不到充分利用或偏离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扭曲。而集聚经济恰恰可以降低这三种交易成本。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可以降低运输交易成本;交易技术或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降低固定交易成本;人口集聚可以通过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来降低内生交易成本。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可以简单概括为:分工和专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引起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推动工业化的不断深化。为了减少分工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工业企业一般选择将其经济活动聚集在城市,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由于城市群的经济效益,分工进一步深化,从而促进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集中的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是指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但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演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主导,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初期,制造业内部分工水平较低,市场上交易的产品种类较少,专门从事产品交易的专业服务人员较少。在这一时期,与农业和服务业相比,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对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大,虽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农业,但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城市化的发展是以工业化的发展为基础的。城镇的功能是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聚集地,提供相应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交易的产品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城镇的发展主要依靠工业企业的扩张和再生产所吸引的人口和资本的聚集,表现为城市规模和数量的扩大,城市外延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两者互动发展的特征最为明显。随着工业化的演进,产业分工逐渐深化,中间产品数量增加。一方面促进了生产资料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品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加,对专业中介和专业化服务经济的需求增加,促进了服务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城镇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在于利用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面对面交谈和知识溢出效应,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服务业的分工表现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于人口的生活,吸引人口进城;随着人口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增加,为工业专业化生产提供了条件。生产资料行业生产“资本排斥劳动”,使得行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降低;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其比重的增加,逐渐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从空间转移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稳定地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有了较大的飞跃。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城市化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具体表现为服务业功能的强化。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吸收劳动力开始出现负增长或零增长。随着服务业分工的深化,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加强,服务业对空间可达性的要求使得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由工业向服务业演变。服务业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差距缩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十分缓慢。城市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质量的提高上。
参考
蒲静秋: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黄有光,杨小凯: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个新的古典微观经济框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